泰山的历史和文化
泰山是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很久以前,泰山周边地区就被我们的祖先开发了,泰山南麓的大汾口文化和北麓的龙山文化就是明证。更早之前有5万年前的新泰人和40万年前的沂源人的化石。?
战国时期,沿泰山至黄海修建了长约500公里的长城,遗址至今犹存。泰山与孔子活动相关的景点有孔子登陆处、望武圣基广场、孔子小天地、夫子庙、湛卢台、虎丘沟等。泰山是一座神圣的山脉和文化宝库,有“五岳之首”、“五岳独尊”的美誉。它是政治权力的象征,成为一座神圣的山。
古代皇帝登基之初,太平岁时,常来泰山举行闭经仪式,祭天地。先秦时期,72代君主都去泰山拜禅。从秦汉到明清,历代帝王共27次游泰山禅坐。伴随着皇帝的禅定活动和壮丽的景色,历代文化名人蜂拥至泰山吟诗作赋,留下了数以千计的诗词石刻。
例如,孔子的《秋凌歌》、司马迁的《闭经》、曹植的《飞龙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都成为中国的经典之作。田丽厅的宋代壁画和灵岩寺的彩绘罗汉像是稀世珍宝。
泰山的石刻、碑刻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杰作,各种正宗草书篆刻,燕、刘、欧、赵各派都到了。它们是中国历代书法和石雕艺术的展厅。泰山文化遗产丰富,现存古遗址97处,古建筑22处,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扩展数据
泰山文化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泰山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远古到1949,从1949到上世纪末和新世纪。《泰山为镜》由屈进贤主编,齐鲁书店于2005年(先秦至清代)出版。
这部专著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论述了泰山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演变,阐述了各个历史时期出现的文化特征。
本文论证了泰山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关系,揭示了泰山从自然之山到政治之山、宗教之山、文化之山、民俗之山,再到精神之山的演变轨迹,凸显了泰山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现实意义,展示了当前泰山研究的最新成果。
百度百科-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