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票号码是多少

晋商资本中最著名的理财资本形式是票号。汇票银行又称汇票银行或汇兑银行,是专门从事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

银行活期存款

银行通过存款支持企业和银行的商业活动。以日升昌银行清江浦支行咸丰两年(1852)为例,贷款给商行:

裕丰银500两个月付7%利息。

风行电银在2000年支付了两年7%的利息。

裕泰电银1000月利率6%

德信堂银行在2000年2月支付了8%的利息。

山西银行与银行的关系是一种商业往来,银行之间主要是货币交换。起初,银行资本薄弱,不得不向银行借款。银行愿意支持银行容纳来自全国各地的公共资金;银行家以银行号为后盾,可以获得民间信用,方便业务。银行与银行的性质、组织、业务范围不同,可以互补。银行性质是汇兑,银行号是汇兑;钱庄的经营范围仅限于当地,其他地方没有分支机构,票号分布在全国各大商埠;银行的存款主要是官办资金,贷款只借给银行、官员和小康商行,而银行的存款针对的是普通商人;银行贴现、汇兑、金银买卖、汇票等。,且票号不都是;银行交给官员,发行纸币。钱讲究社会信用,不发纸币。这就是银行和银行之间既有分野又有联系的地方。银行集中精力处理异地往来,逐渐将本地业务割让给银行。有的地方实行总户数银行分离,委托周边小康银行代理。

提供贷款

到65438+2009的80年代后期,山西银行不仅向民营银行发放商业贷款,还开始向现代工商业发放贷款。虽然数量不多,但无疑是积极的。光绪十三年(1887),以李鸿章为背景的中国铁路公司向山西银行求助修建津沽铁路。20世纪初,山西票号为全国光复路矿的斗争做出了巨大贡献。如在山西成立矿业公司从英国富公司手中赎回山西采矿权的过程中,山西银行曾支付1.5万元白银用于赎回,是矿业公司的主要股东。贯穿山西省的同蒲铁路建设期间,从山西银行获得贷款57.2万元,占贷款总额72.2万元的70%。川汉铁路股份365,438+10万两,其中65,438+0,060,000两由山西三晋元、谢同庆、天成亨、侯伟昌、卫福侯、信泰侯银行存放,说明山西银行与商业铁路之间存在融资关系。山西票号也代表现代企业接收股份和发行股份。光绪三十年(1904),大德通银行曾在开封、上海、汉口、北京等地为河南均瑶磁业公司配股。光绪三十二年(1906),日升昌等行曾为河南广益纺纱公司收储股份。

汇款至北京银行

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进入决战阶段。八年(1858),太平军在长江以北破营,十年(1860),在长江以南破营,占领苏州。两军在湖北、江西、安徽、浙江激战,捻军活跃在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山东、山西、河北等省。在这种情况下,各省海关已无法按老的做法送北京报销。比如咸丰十一年(1861),各省本应交付荆襄700万两,实际只交付了1万两。不得已,清政府于同治元年(1862)十二月向准户部作了奏折,让各省督抚设法从北京兑换这笔钱。同治二年(1863),湖南将北京饷银5.2万元交由山西商人在省城开办的卫太后、新太后钱庄兑换。那一年,四川的四万两白银工程,因为“陕西贼寇猖獗”,交给了山西商人元丰九票作为交换。当年6月,湖北省向江汉海关筹集3.2万元,用于征收外税。“因直隶路不通,仍由汉镇卫太后行代付”。当年八月,地丁、盐、土税、关税等十余万两。,被“分别汇入韩震的魏太后、元丰酒等银行”。同治四年(1865),各铁路局提盐4.2万元,盐税1.2万元,白银1.2万元,* * *白银6.2万元,于同治二年拨付。“委员们将前段所述的白银全部换成谢同庆、伟峰、元丰九、天成恒。(山西票号史料,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版)同治五年(1866),浙江将三万两银子交给浙江海关,交由山西票号袁汇款。光绪二十六年(1900),西太后随光绪皇帝经山西西逃,入住祁县大德通银行,该行借给清廷40.2万元。清廷因为道路崎岖,西方商人的票号大多在山西省,于是下令各省将北京俸禄改为山西省票号总数。如湖南巡抚俞连三筹得112000元,转山西日升昌、天成恒、百川通、新泰后、卫福华、卫升昌、协通庆、干成恒等九家银行,汇往山西平遥。光绪二十七年(1901),江西向山西银行魏长厚、新泰厚惠借银3300两,汇往江海官道衙门。以下为同治元年(1862)至光绪十九年(1893)山西票号兑换京、湘、银的统计资料:(山西票号史料,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同治元年(1862),为65438+二百万。

同治h年(1863)1392000。

同治三年(1864)56.2万。

同治四年(1865)1282000。

票号单

同治五年(1866)235.2万。

同治六年(1867)4132000。

同治八年(1869)277万。

同治九年(1870)37.2万

同治十年(1871)152000。

同治十一年(1872)283.2万。

同治十二年(1873) 1.552万。

同治十三年(1874)65438+二百万。

光绪元年(1875)453万元。

光绪二年(1876)384万。

光绪三年(1877)233.2万。

光绪四年(1878)2.2万

光绪五年(1879)179万。

光绪六年(1880)296万。

光绪七年(1881)240万两。

光绪八年(1882) 1432万。

光绪九年(1883)2212000。

光绪十年(1884)24.2万。

光绪十一年(1885),283万元。

光绪十年(1886)280万元。

光绪十三年(1887)65438+两百万。

光绪十四年(1888)12000。

光绪十五年(1889) 1.52万。

光绪十六年(1890)329万。

光绪十七年(1891),290万元。

光绪十八年(1892),313.2万元。

光绪十九年(1893),266万元。

以上31年,北京的票号汇率为5860万两,平均每年1.89万两。

海防经费的汇出

与此同时,清政府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全面展开,筹划海防,购置战船。海防经费多靠各省援助,由山西票号汇出。光绪元年(1875),江西在厘金下提出5.2万元作为海防经费,交给南昌的钱济生、三晋元银行汇往天津。三年(1877)又从理金转了12000元到三金元银行汇给北洋,12000元到新泰厚行汇给福建。光绪十四年(1888),福州将军从洋药厘金筹得12万两白银,交给山西票商新泰侯,送海军衙门验收。光绪十九年(1893),闽浙总督征收地方药税6439两白银,交由山西票商魏长厚汇付海军衙门。光绪十二年(1886),四川将65438+万两白银交给百川通、日升昌等九家银行,汇到海军衙门结算。光绪十八年(1892),湖南征集捐灾款19802,交给山西票号谢同庆,作为接管海军衙门指挥权的等号。光绪元年(1875),江西交钱吉盛、三晋元银行各向天津北洋海防直隶大臣李鸿章缴纳白银2.5万两。光绪三年(1877),他从厘金到三晋院汇一万两银子给天津北洋直隶大臣李鸿章,从新泰后汇一万两银子给福建陈辅衙门。光绪十五年(1889),广东向山西票号百川通借了五万两,电汇北洋大臣衙门。

交换铁路资金

光绪年间的铁路建设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廷对俄国修建远东铁路有所警惕,于是决定修建关东铁路,并规定各省每年拨款5.2万元,16省* * * 80.2万元用于修建铁路。光绪十六年(1890),两广总督李将铁路款5.2万元汇往山西票号百川通、日升昌、卫太侯、卫盛昌、新泰侯汇往北京。光绪十六年(1890),四川于九日将五万两银子交给日升昌等汇兑公司。光绪十八年(1892),湖南交协同庆22000,百川通15000,卫太后15000汇至直隶总督衙门。当年湖广要关东铁路款3.2万,送山西票号百川通惠、北洋大臣。还有安徽要出的铁路资金。总的来说,光绪十六至十九年(1890—1893),山西银行的铁路汇兑资金在20.2万元以上。

汇款和报销

北京报账由山西票号汇出后,报账也由山西票号汇出。例如,至帝四年(1865),山西河东道应在甘肃兰州三次缴纳八万两千元,均由山西平遥票商汇出。同年给了他两万两千块钱的报账,交给山西票号元丰九汇给陕西番库。同治四年(1865),四川拨2.2万元到陕西汇款。光绪十七年(1891),浙江交日常升尹吾两地汇寄广西番库。光绪十六年(1890),湖广向广东汇款1.2万元。光绪四年(1878),江西交委昌厚为伊犁拨款1.2万元。六年(1880),江西向包头局缴纳围场厚银12000元,用于转账。光绪年间,广东海关上交直、协成甘汇乌市谢祥9615两,光绪年间(1879),广东交元丰91.2万两汇山西桂穗路至乌力雅泰。同年,广东交趾程心票号。12500汇至察哈尔图雅门,转科布多。光绪十二年(1886),江西将奉天徐兵年薪1.2万元支付给魏长侯,汇至盛京户部衙门。光绪十九年(1893),江西向京师缴纳15000元。据不完全统计,从光绪元年到十九年(1875-1893),山西票号* * *的汇兑为1023万,平均每年54.2万两。

河道工程资金汇出

清代河道工程资金量很大,由山西票号负责汇兑,使山西票号受益匪浅。如至正十二年(1873),广东河道工程款1.2万元,由山西票号协成干、、至诚信汇交。光绪十三年(1887),两广三次汇银219000两,交山西票号、直、谢承干汇款,并送天津分行转河南河工程申请书。

救济金

光绪十八年(1892),山西发生旱灾,江苏筹得1.2万元汇往山西巡抚衙门赈济。光绪十二年(1886),直隶水灾,广东从百川到天津调运22209,一手山西票号,运往灾区。光绪十一年(1885)山东灾荒,由上海发往山东的山西新泰后票5000号,元丰九票3000号。

借席教学

早在19的20世纪40年代,广东地方金融机构就与山西银行有借贷关系。“自道光二十年(1842)办理洋务以来,...弗朗西斯科和Ku供应不足...并向西方商家借款”,但这种借款是“循环贷款和循环归还,没有记录”。(粤东地区与封建地区仓储研究(卷12)引自张国辉《19世纪下半叶中国银行业发展历史研究》(二期)1985)。上世纪50年代,由于太平天国农民军起义,广东财政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从此划拨北京,向银行借款。如至正三年(1864),广东海关向山西协成干借银5.2万两,向至诚信借银5万余两,以税促还。光绪三十年(1904),两广总督岑春煊上书:先付银行228135两,已借山西票商,由直、谢承干汇京。同治年间,陕甘总督左西征提薪,广东在厘金工程下筹银六万两,向山西票商借款六万两。光绪三年(1877),广东发放第四批京俸,向山西票贩子直、谢承干、钱济生、袁等借款166000两。光绪五年(1879),广东要发第三批进京俸禄,向山西票商直、谢承干、袁借银24.2万两。光绪二十九年(1903),广西各师各旅饥荒,急需军饷。而广西国库空虚如水,广东融资有限,又向山西票商借了12万元救急。光绪十八年(1892),广东向日升昌、卫太后、侯伟昌、新太后银行借银2.2万两,作为太平第二批关税,汇往北京。光绪二十七年(1901),赔偿新定。四川每年发银220万,平均每月12次。到二十九年(1903),已向山西票贩借了30.2万元,被迫取消付款,于是再次向山西票贩借。光绪十五年(1889),江苏淮安关向山西三晋元银行借银一万两,交付内部运输。同治十二年(1873),山西省因长期空储,向平遥等县40余家银行借款265438+20万。光绪十三年(1887),湖南到山西的汇票银行为天成亨、谢同庆,银行为48000两。光绪十三年(1887),甘军从北京回到甘肃路,向平遥借款三万两。光绪三十年(1904),奉天官盐局向山西票贩子合生元借银二十万两周转。

汇往庚子赔款

光绪二十七年(1901),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规定向各国支付战争赔款4.5亿元,年息4%,分39年还清本息。为了支付赔款,清政府将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拨给各省,要求各省按年汇出赔款,而山西票号则承担了汇出巨额赔款的任务。

“四国借款”

承办“四国贷款”

《马关条约》签订后,向日本赔款2.2亿元,后赎回辽费3.2亿元。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不到8900万两。为了筹集赔款,他被迫借了三次外债:第一次向俄国和法国借了4亿法郎,将9800多万元人民币兑换成白银;第二次向英德借款654.38+06万英镑,折合9700多万元白银;第三次继续向英德借款654.38+06万英镑,因汇率变动折算金额为654.38+065.438+02万英镑。四国贷款每年支付的利息为12万两。加上其他国外贷款,国家财政支出每年将增加2000万两。住建部每年增加的支出要由各省分担,各省通过提高盐金价格或增加上海的货量来筹措资金还债。于是,山西票号的业务又多了起来,接管了部分省份的汇兑。这些银行有四川广东的协同庆,广西的百川通,安徽的合生元,江西的伟盛昌,湖南的干盛恒、协同庆、卫太后、百川通,陕西的协同庆,福建的卫太后,河南的伟盛昌、新太后、日盛昌,山西的合生元、伟盛昌。

从上面可以看出,山西票号最初是由于商品交换和货币扩张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一个从商业中分离出来的金融机构。从65438年到50年代,其业务已改为汇款和借用公款,对普通商人和普通百姓的兑换不屑一顾,甚至规定500两以下不得兑换。他们往往通过公款交换赚得盆满钵满,公款不计利息,从而获得巨大利益。光绪三十年(1904),清政府对公款贩子规定计息办法后,年利率只有4%到5%,对银行占用公款还是很有利的。据统计,光绪三十二年(1906)7月,生产部在银行存款693万元,其中户部在银行存款424万元,占总数的61%,在银行存款206万元,占总数的30%,在外资银行存款57.2万元,占总数的8%,在其他银行存款。以上统计表明,银行掌握着该户三分之一的存款,这意味着银行的利益与清政府的利益紧密相连,使银行走上了畸形的繁荣之路。

“阜康失陷,胡雪岩完蛋”的消息传到晋中,山西大部分票贩子喜出望外。他们庆幸压在他们身上的大山已经被推开,山西银行未来可以垄断全国。他们似乎看到了光明的未来,正在向他们招手。

但他们没想到,“阜康”银行的倒闭也加速了山西银行倒闭的进程。阜康损失了8000万两白银,立即在京城掀起了一股兑银的浪潮,山西票号在这股强大的浪潮中摇摆不定。

二十年后,维护晋钢及其荣誉的山西票商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6政府政策编辑

政府权力与信用权力的博弈

一方面有银行号对官僚和政府当局的公关利益输出等外部因素。但从内部来看,归根结底是因为不断改善和升级的金融服务和银行的水平满足了官僚和政府的需要。然而,政府和官僚严重依赖银行,这提高了银行的信誉水平和品牌实力。比如1862年,第一次开办汇兑银行的官款,因为捻军从安徽进入河南,切断了南北道路,广州的俸禄一百万两北京也解决不了,被“署库存钱不多”的尴尬局面逼出来的。最后部里只好奏称皇帝,命令两广总督“设法办理,或四处走动,或由商人交换,或由轮船转运到天津,最后迅速解决。”慈禧西逃途中,钱庄发挥其独特的汇兑功能,帮助各省兑换太后下西洋的资金,也为朝廷解了燃眉之急,使其在朝廷内外耳目一新,赢得了清政府的认可和商业准入政策,创造了商业的繁荣和品牌的辉煌。

另一方面,在官方的汇款中,出现过三次大的外汇禁令,而且一直在禁,禁令反复出现。银行穿透了专制制度和人为约束,在法律和政策的禁令中前行,也显示了银行内在的信用和品牌实力。例如,广东和广东海关、浙江和浙江海关等一些省级海关长期坚持支付汇票。其中一个决定性因素是财政拮据、税收短缺、支出超过收入和财政赤字。如果你想在期限内支付这笔钱,你必须向银行贷款。如果停止交流,银行不发工资,逾期不能发北京工资。事实上,银行号的兑换包含着垫付和借贷的功能,银行号的信用担保和创设功能符合银行业的内在规律,符合清政府和社会的需要,是禁止官兑的内在驱动力。

从服务商业到服务金融的异化

早在咸丰皇帝出售官捐募集资金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钱庄就已经与官捐和官卖建立了联系,成为政府的加薪机构,与官僚和政府结下了不解之缘。1901年,票号得到支持,汇寄慈禧太后西征所需资金,更受政府青睐。慈禧太后回国前,顺天府和都察院曾敦促山西巡抚回京复业,后又承接庚子赔款中的汇款业务,还负责汇寄外商汇丰银行。各地共享的债权不能按时支付时,请送银行汇款。在票号接受外汇公款的省级海关突然增加了23个,达到39个之多。18941911年的公款由银行汇出,且主要汇给上海的外资银行,银行从中获取暴利。

银行本来是中国商品经济的产物,是从商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为商品经济服务的。但随着与政府的业务联系日益密切,银行逐渐将注意力从服务国内工商业转移到通过招贤纳士来维护自己在封建政府中的地位。盲目结交官僚,严重依赖政府,逐渐将业务重心转移到政府的汇兑、借贷、存款、代理业务上,成为政府的财政支柱,与商品流通的关系渐行渐远,普通商人、普通百姓对小生意不闻不问,甚至有不超过500的外汇额度限制。

信用货币时代的政府监管

随着工商业、国内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在银行发生、发展和衰落的两个世纪中,产生了大量的汇票、银行券、纸币等金融工具,货币形态发展到了替代货币或准信用货币时代,日益成为数量计量符号和价值符号,成为需要以国家和银行的信用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信用货币。银行日益成为社会经济的核心,影响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命脉。因此,政府越来越有必要对银行等银行机构进行监管。清末政府颁布了《银行通则》、《普通银行券暂行条例》、《银行券抽查条例》等法律政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和银行信用的规律。它使中国的信用和银行体系进入了法制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新时代,为中国现代银行信用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

7影响力编辑器

拥有110年历史的票号,标志着地方传统银行机构的信用建设水平和品牌实力。在票号改革家李宏玲眼中,票号“分布全国,誉满世界——中国商业繁荣,胜过西方票号商。”李宏玲也看到了信用制度的历史趋势和现代银行的发展方向。他的责任和理想,是凭借“金之信用,固数银行”用好现有银行的信用和品牌资产,改革信用制度,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抗外援”的目的。但在清末民初政府的监管下,该行最终未能成功转型,进入一条新的道路,值得探讨。除了银行东掌、管理者思想矛盾、意见分歧等银行改革失败的内因外,政府在监管的同时是否有责任救助关系国计民生的银行机构?在一个历史悠久、品牌资产丰富的传统金融机构向现代银行转型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这给了我们广阔的想象空间[1]

8概念领先编辑

概念引领华尔街的山西票号

百年前晋商引领金融改革

1823年,山西省平遥县诞生了著名的银行“日升昌”。经过几年的经营,日升昌银行在专属汇兑和存款业务上获得了丰厚的利润。据说从道光到同治五十多年,李从日升昌银行分红超过200万两白银。受日升昌银行成功的鼓舞,晋商纷纷设立或变更银行,极大地促进了当时商业贸易的发展。近百年来,山西票号基本垄断了清朝的汇兑业务。1893至1910期间,山西银行达到顶峰,多家银行每股收银近22000两,分支机构也遍布全国及国外,业务领域十分广泛,因而获得“汇通天下”的美誉。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山西票号虽然带有家族色彩,但其经营模式和管理相当现代,一些金融概念出现在百年后的西方华尔街。

在晋商从事对外贸易的过程中,汇票号码无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山西银行是中国最早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并直接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的金融机构。他们还在广州、上海等国内主要商埠设立分支机构,直接为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中外商人提供金融汇款服务,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外贸易的发展。

9渐隐编辑

经济危机和政治动荡

65438年至70年代,由于外商抑价,丝茶陷入危机,华商亏损倒闭。苏州、汉口的票据银行,把几十万个账户都转回来了,意味着亏损或者赤字。一旦发生挤兑,银行必然会倒闭,因为贷款无法收回。胡雪岩经营的“阜康”钱庄,因为被外商骗了钱,最后倒闭了。全国性的信贷危机影响了整个金融业。20世纪初,主要从事豆油生产和出口的营口“东升和”第五商业银行倒闭,欠洋行、户行、票号500多万元,其中票号200万元。外资银行和家庭银行以抵押方式放贷,各有各的特权,贷出去的钱几乎都收回来了;汇票银行是一家信贷银行。虽然是债主团成员,但连一半都没追回来。继“东升河”之后,上海又掀起了一股橡胶热。在这场风潮中,“源丰润”和“义山园”的银行相继倒闭,欠下数百万公私资金,再次引发银行业信用危机。清末以前,银行经营方式的致命弱点是只做信用贷款,不做抵押贷款。大量贷款没有任何材料担保。在经济危机和政治动荡时期,收不到贷款的风险极大。

许多公司因为管理不善而倒闭,通常会拖累借钱给他们的银行。每次经济危机来的时候,很多银行都因为挤兑,收不到款而倒闭。

遇到了强大的竞争对手

清末以前,虽然成立了中国商业银行、浙江兴业、四明等十几家商业银行,都对山西的银行构成了竞争威胁,但争夺银行的主要竞争者是官商合办的户行、交通银行和部分省行。因为户部银行(后改为大庆银行)具有代理国库、收取官款和雄厚资本的职能,可以控制市场。过去银行号收汇和收汇的公务几乎都是由户部银行接手;由于户行在金融行业中具有垄断和控制功能,对票号的经营有很大的影响。在市场竞争中,户部银行不得不提高存款利率或降低贷款利率,银行号不得不跟风,直接威胁到银行号的生存。尽管如此,在清末以前,银行仍然拥有相当大的权力。随着时间的推移,银行经营方式的落后性越来越突出。银行是经营存款、贷款和汇款的银行业。作为银行业,除了自有资本,其发展的规模取决于存款的发展。更多的存款,更多的贷款;贷款多了,收入利息多了,除了支付存款利息,利润也多了。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如果储户办银行,因为贷款收不回来而无法支付存款,那么贷款越多,倒闭越快。此外,财政利润大部分归于财政部的银行,银行赚取的利润日益减少。“船漏偏逆风”。山西票号终于在辛亥革命战争中遭受了致命的打击。

辛亥革命期间,许多商业城市,如汉口、成都、Xi、太原、京津都经历了战争。工商业以及货币和银行数目不可避免地遭受损失。北京是银行吸收资金最多的城市,占其存款总额的30%。结果山西银行搁浅倒闭,从北京分号开始。战争和革命带来的经济危机导致许多银行倒闭。在一片倒闭声中,除了大德通、大德恒、三晋元、大圣川等四家银行外,山西22家银行拿出大量现金应对辛亥伦子挤兑,继续营业。由于无力应对挤兑风潮,日升昌等十几家银行相继倒闭。大德通、大德恒、三金元、大圣川四家银行又延续了二三十年,最后也难逃倒闭的命运。

从“富甲天下”到身败名裂,金钢终于在历史舞台上完成了这场人生悲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