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历史
西汉高祖二年,涪城县建绵阳。广汉郡是汉高祖六年建立的。梁武帝元初五年,广汉郡由故里迁至梓潼县。子婴元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改阜城县为慕童县,寓意团结和谐。因此得名“都督郡”。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丧家归府,属广汉郡。
东汉元帝第二年,益州刺史、广汉郡均迁至府县,三年后,州县全部迁出城。东汉末年刘备在蜀,建安二十二年在广汉县北部设梓潼郡,建兴三年在广汉县东部设东光郡。此后,市界由州、县、政府等县级以上行政区沿各代而建。
两晋南北朝的三百多年间,战乱频仍,政区设置变化很大。西魏时,复县改为巴中县,设通州,辖巴中县。隋朝以后,行政区划的设置逐渐稳定。隋开帝元年,巴中县改为巴西县。明成祖五年,通州改为绵州。袁废巴西郡为绵州。清雍正五年,绵州升为直隶。
辖德阳、安、绵竹、梓潼、罗江四县。民国三月,绵州被废,在绵州本州地区设立绵阳县。民国二十四年,四川与政府统一。今天,绵阳市成为四川省第13个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七年,绵阳、安县、绵竹、德阳、梓潼、罗江、广汉、什邡、金堂、张明县归。
新中国成立后,1950设立绵阳地区,属川西行政区域。1952绵阳区属于四川省领导。1953,广汉、金堂、什邡三县划归温江地区。广元特区所属的广元、旺苍、剑阁、江油、北川、平武、青川、赵华等8个县划入绵阳特区,15县管辖。
从65438到0958,遂宁特区所属的遂宁、三台、蓬溪、盐亭、潼南、射洪、中江被划入绵阳特区。撤销张明、江油两县,合并张江县,绵阳地区辖21县。1959张江县改名江油县。撤销赵华、罗江两县,赵华县并入广元县,罗江县并入绵阳、德阳、安县。绵阳地区辖19县。
1970绵阳地区更名为绵阳地区,隶属绵阳县。1976绵阳市由绵阳县设立,隶属绵阳地区领导。绵阳地区位于绵阳市。辖1市和19县。1977年潼南县划归江津地区。绵阳地区辖1市和18县。绵阳县撤销1979,县级并入绵阳市。绵阳地区辖1市和17县。1983年8月,德阳市成立。
绵阳地区的德阳、中江、绵竹县和成都的广汉、什邡县划归德阳市。1985年撤销绵阳地区,绵阳市升格为地级市,设立市中区,绵阳地区江油等7县划归绵阳市管辖。撤销广元县,设立地级广元市和市中区。绵阳青川、旺苍两县划归广元市管辖。
撤销睢宁县,设立地级睢宁市和市中区;绵阳的蓬溪、射洪两县划归遂宁市管辖。1992 10 10月30日,撤销绵阳中心区,以涪江中心主航道为界,设立游仙区、涪城区。2003年7月,北川县撤销,成立北川羌族自治县。2065438+2006年3月20日,安县划区,更名为安州区。
扩展数据:
绵阳市地层横跨两个一级区:扬子区和巴颜喀拉秦岭区。包括四川盆地分区、龙门山分区、马尔康分区和西秦岭分区四个分区。
六个地层群落,即南充群落、广元群落、龙门山北段、龙门山中段、金川群落和摩天岭群落。
根据现有资料,绵阳市地层普遍缺失中、上寒武统、上白垩统和第三系地层,仅少数中奥陶统地层出露,其他时期地层均有发育和出露。
矿床总厚度超过33,637米。地层分布规律为:三叠系及其以下地层出露于西北山区的龙门山褶皱带,中生界侏罗系和白垩系红层广泛分布于市东南丘陵区的旋钮构造带。
百度百科-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