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大观”——盐井溢出的逆袭城市自贡
自贡是川南区域性中心城市,位于四川盆地南部。是四川省下辖的地级市,成渝经济圈南部的中心城市。享有“千年盐都”、“恐龙小镇”、“南方灯城”、“美食府”等美誉。管理自流井、贡井、大安、雁滩四区和荣县、富顺两县。浮溪河蜿蜒穿过自贡市区,成为新城区和老城区的天然分界线。自贡素有盐都之称,盐业造就了这座城市的鼎盛时期。然而,繁荣也是盐,衰落也是盐。自贡盐业走过了辉煌的两百年。熟悉自贡因盐而兴的人都知道,自贡因盐而兴,但在民国二十八年(1939)国家* * *下令设立自贡市之前,自贡这个名字并没有出现在地图上。当时自贡属于富顺县,在这里东南30公里。抚顺和自贡一样,也是一片因盐而兴的土地,开采井盐的历史比自贡更早。宋代王祥之在《舆地纪声》中记载了盐的发现过程:“梅泽,伊本人,晋太康元年,为猎户。他见石上有泉,饮之而咸,遂凿石三百尺,盐泉涌出,煎成盐,使人赖之。”梅死,官立为祠。“晋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已经1700年了。据历史学家考证,梅兹发现盐泉并开凿第一口盐井的地方,就在今天富顺县盐井街,其遗址至今犹存。遗址旁有一棵黎蒴树和一口古井,10人难以拥抱。仿佛游子讲述了盐业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的沧桑。富顺因盐而富,北周时名富市。唐代因避讳李世民而改为富顺,一直传承至今。明朝中叶以后,抚顺盐矿业开始衰落,而其自流井地区到处都是吊车和盐井,于是采盐中心从抚顺转移到自流井。强势登场清末民初,自流井盐业达到鼎盛,新兴工业城市的雏形已经形成。全市70%以上的居民靠盐业为生。古代人工提取卤水制盐,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除了直接在盐井工作的工人之外,间接为盐井服务的人要多好几倍。当时的记载说:“挑水的约有一万人”,“驾船的是挑水的几倍,运盐的两倍”,“练这三艺的约有一万人”,“金工、木匠、泥瓦匠、杂工数百人,卖布、丝、豆、粟、油麻的数千人。总之,自流井已经形成了一个以采盐为中心的庞大产业链,而这个链条的最终端就是从地下采集的神奇卤水。著名作家李锐出生于自流井,其小说《银城故事》以自流井为背景,对19与20世纪之交的自贡盐业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如此众多的生产人员,领先世界1000多年的打井、采盐、制盐技术,自贡的盐业放射出惊人的财富。根据1888年美国人维吉尔·哈特在自贡所做的调查计算,当时自贡的井盐年产值高达4940万美元——值得注意的是,这是100多年前的事了。如果换成今天的现价,其价值可能在100亿美元左右。今天自贡的工农业总产值只有这个数字。哈特还感叹道:“许多木质井架隐约可见,巍然屹立。中国这种难以想象的景观,在帝国的其他地方很难看到。“当时四川* * *的统计数据显示,自流井盐业税收占全省财税的40%以上。民国时期,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在考察报告中写道:“游子初到此地,听到到处都是盐井的叮当声,以为自己在欧美的工厂里。这在国内很少见,在内地也很少见。”“抗战时期,长江中下游被日本占领,海盐运不出去,自流井盐又一次帮了楚国。为此,1939年,国家* * *划出抚顺、荣县一部分土地设市,城名取自福溪河对岸的自流井、贡井两个地名——自贡。盐使城市繁荣。自流井1000多年来一直是抚顺下辖的一个镇,现在却变成了管辖抚顺和荣县的省辖市。这就是当地人所谓的“儿子”变成了“老子”。路过的盐井在自贡。至今仍有12000多口废弃盐井,大部分盐井的井口还顶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天车。所谓天车,就是类似于今天的钻井井架,建在每个盐井的井口。选用质地坚硬的优质杉木,外面绑有柔韧的竹条。虽然历经了几十、几百年的风吹雨打,但在21世纪的暮光晨雨中,它依然静静地伫立着。走进它,就像走进了这座骨子里充满了盐的古城。也许,盐和盐文化对自贡的影响,就像一个人的初恋会是他最难忘的过去一样,他们不能被排除在自贡的血脉之外,即使是在这么久以后。在没有现代钻井技术的近代,每一口盐井都是由人力和畜力加上利用杠杆原理的极其简单的机械完成的。所以,当我们走近19世纪中叶以前世界上最深的井——神海井时,不禁被祖先的智慧所震撼。沈海井位于自贡大安区阮家坝山脚下。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开凿,历时三年完成。井深1001.42米,既产盐水又产气。当时卤水的涌出量约为每天14立方米,每天可产天然气4800-8000立方米,可用于煮14吨盐。据相关资料显示,当时是钻完海井8年后,在俄罗斯谢苗诺夫1846钻了一口浅井,产了少量油。13年美国狄拉克在1859年钻了一口21.69米深的油井,但油井只出了1.8吨油,报废了。很多自贡人都思考过这个问题:在清朝中后期,也就是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崛起的时期,自贡的大盐商拥有远超我们想象的庞大产业。比如王三味家族就有多达1200的一线工人。这个数字,别说当时有洋务运动背景的上海和南通了,就是和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英美的大部分工厂比也没法比。但奇怪而遗憾的是,在自贡盐场这样的大生产条件下,资本主义并没有产生,而是停留在家庭式的手工业作坊里。或者说,是什么导致了自贡盐业的衰落?当今贡井盐最本质的一点在于井盐开采成本高。在交通不便、战乱不断的动荡年代,廉价的海盐无法更经济便捷地运抵内地,所以自贡井盐有着巨大的市场。但战争结束,交通条件开始好转,价格低廉的海盐沿长江水道逆流而上,对传统的自贡井盐销区形成包围之势,井盐的高昂成本使其缺乏必要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井盐萎缩甚至被淘汰是不可避免的。此外,近代盐商颓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也阻碍了自贡盐业的深化和发展。下面就以大盐商中排名前三的李四友家为例简单说明一下。李四友家早在明朝就开始打井制盐。道光年间,以李为首,与陕西巨商合作开发盐井7口,天然气井3口,立即由中小型发展到超大型。李死后,他的侄子李湘安继位,恰逢太平军占领南京。他利用川盐助楚的大好时机,扩大势力,成为当时仅次于王三味家的大盐商。君子之泽,三次而斩。到了李少棠时期,继李翔安之后,这个丁食品之家开始走上不归路。当时家里的钱都花光了。盐水呢?今天,在自贡因盐而兴的工业门类中,几乎所有与盐密切相关的行业,如制盐、盐化工等,都在走向黄昏,这是夕阳产业。辉煌了两个世纪的自贡盐业走到了尽头。王叶庙变成了茶馆和舞厅,伏羲河变成了地下水的排水道,精致的盐商俱乐部变成了盐业历史博物馆。一切都在悄然改变。无论你是否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生活已经不再与盐直接相关,虽然在他们的骨子里,可能还留着盐文化时代的烙印:豪爽与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