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史上的第三次革命是什么?
背景:浪潮电影诞生的背景是基于历史传统的崩塌,缺乏领先的基础认识,以及对不确定未来的彷徨和苦闷。这种背景与二战后人们的犹豫和沮丧有关,所以新浪潮的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二战的反思。同时,也与后现代思潮密切相关。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解构,是对现代主义的怀疑,是基于困惑的一种出路,某种意义上是解放。“新浪潮”的出现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长期僵化的社会造成年轻一代的幻灭。首先,法西斯的崩溃和历史性的审判,给国际右翼势力以沉重打击;后来斯大林死后,左派势力因为对他的重新评价而不知所措。阿尔及利亚和越南不光彩的战争再次让中间派失望。这时候整整一代年轻人都把政治当成了“搞笑的把戏”。当时的文艺作品开始关注和描写这些年轻人,成为这一时期特殊的文艺现象:在美国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在英国被称为“愤怒的青年”,在法国被称为“世纪之痛”或“新浪潮”。所以在“新浪潮”电影中,从主题到情节,从风格到表现方法,都有这个时代的印记。“新浪潮”也有思想根源,即以唯意志论、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为代表的哲学和文学理论思潮。1958法国产。当时,由安德烈·巴赞主编的《电影手册》聚集了一批年轻的编辑,如克洛德·沙布罗尔、特吕弗、葛达尔等。受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他们提出了“主观现实主义”的口号,反对过去电影中的“僵化状态”,强调以导演的“个人风格”来拍摄电影,也被称为“电影手工派”或“作者电影”,他们的电影刻意刻画了现代都市人的境遇、心理、爱情和两性关系,与传统电影的不同之处在于充满了主观性和抒情性。这类电影强调生活气息,采用实景拍摄,提倡即兴创作;大多数电影没有完整的故事;表现手法也是多变的。
1958是“新浪潮”的诞生年,出了两部第一小说:特吕弗的《四百次罢工》和夏布罗尔的《美丽的谢尔盖》;1959是“新浪潮”快乐的一年:特吕弗凭借《胡作非为》获得当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新浪潮”电影主要是表达个性。特吕弗的《四百首诗》(1959)是较早的代表作。他用现代主义的方式描述了童年的悲惨经历。他信奉所谓的“不连续哲学”,认为生命是松散的、不连续的事件的组合。他否定电影创作中传统的完整的情节结构,用琐碎的生活情节代替戏剧性的情节。葛达尔是以蔑视传统电影手法而闻名的“破坏美学”代表人物。他的电影在破坏传统结构方面比特吕弗走得更远,著名的《精疲力竭》(1959)就是他创作风格的最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