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的意义、失败原因及教训

政治改革的意义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①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改变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改革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这是一场爱国救国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愈演愈烈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救国为目标,进行了广泛的宣传鼓动。他们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独立、民主、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③戊戌变法也是中国近代的一次思想解放。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新学和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猛烈抨击,为近代思想在启蒙思潮中的蓬勃兴起铺平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如解放思想、改变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校、创办报刊、提倡女学、移风易俗等等。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宝贵财富。戊戌变法也是一场启蒙思潮。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旧学,强调“提倡民权”,大大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从此,民主成为一股汹涌澎湃的社会思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他说,中国新的资产阶级文化是在戊戌变法及以后几年初步建立起来的。哲学、历史、经济学、文学理论等新的资产阶级学问已经萌芽,“诗的革命”、“文体的革命”、“小说的革命”、“戏剧的改良”层出不穷。新资产阶级文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已经开始成为现代中国文化的主流。

失败原因

与明治维新相比

1.光绪皇帝和几个士子的激进变革,得罪了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整个上层社会,科举的废除阻挡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升迁。日本是稳步改革;2.无论是戊戌变法,还是慈禧太后的新政,都是被洋人破坏的。日本的改革得到了外国人的支持;3.改革派依靠的是没有实权的皇帝,缺乏中央和地方官民的支持。帝国主义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主义顽固派势力强大,代表民主资产阶级的改良派势力弱小,无法与之抗衡。此外,资产阶级是软弱的,脱离群众的。

基本原因

戊戌变法的根本原因是,变法的领导者,资产阶级改良派(资本主义不充分发展,导致阶级的软弱和妥协,具体来说)①势力太弱,顽固派很强;(2)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3)改革派没有权力,无法发动广大人民群众;(4)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另一个原因

变法运动开始于1898年4月23日(即1898年6月11,以下均为旧历)。然后新政的诏令如雪片般飞下来,频频颁布,而保守派却一拖再拖,竭力阻挠。新政无法实施,诏令全是空话,两党相左。7月30日,光绪皇帝给杨瑞下了一道密诏,指示维新派好好谋划,推进变法。密诏说:“我的职位都不能保证,何况别的?”光绪皇帝意识到会有变化,处境危险,表现出焦虑,要求维新派提出商业对策。八月初二,徐琳又出了第二道密诏,让康有为“可以赶紧出去了,不耽误。”康有为、梁启超、徐琳、谭嗣同等维新派关键人物跪下背密诏,痛哭流涕,誓要救皇帝。他们不得不铤而走险,决定兵变,包围颐和园,迫使慈禧太后交权。八月初三,谭嗣同夜访霍克基,面见袁世凯,说袁聚炳杀了荣禄,包围了颐和园,却囚禁或杀害了慈禧太后。此后,事情的发展有了不同的版本。传统版本认为袁世凯是个双面人。他一方面假装对付维新派,骗光绪皇帝让他当侍郎。另一方面,他看到慈禧的影响根深蒂固,决定投靠旧党。他用谎言哄走了谭嗣同。八月初五,向皇帝求训。当天乘火车返回天津,通知荣禄,背叛光绪皇帝和维新派。当晚,荣禄赶回北京换衣服。八月初六早晨,慈禧在朝廷训话,囚禁光绪,逮捕维新派,杀死六君子,百日维新失败。

失败原因的再探索

此外,根据雷家声的《力挽狂澜:戊戌政变新探》一书指出,戊戌变法期间,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曾访华。当时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向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建议,要求清朝聘请伊藤为顾问,甚至赋予他处理事务的权利。因此,伊藤来华后,维新派官员纷纷上书请求重用伊藤,引起了保守派官员的警惕。保守派官员杨崇义甚至暗中打慈禧太后:“据说东洋的老朋友伊藤博文将接掌独裁。若用伊藤果,则祖上传之。”这种激烈的言论促使慈禧太后在19年9月(八月初四)从颐和园回到紫禁城,以此来了解光绪皇帝对伊藤的看法。但伊藤和提摩西·理查德向康有为提出“中美英日要联合”。于是,在康有为的授意下,维新派官员杨深秀于9月20日(八月初五)上书光绪皇帝:“特别希望我的皇帝早作打算,巩固英美日,不要以为‘美国’这个名字不美。”另一位维新派官员宋伯禄也在9月21日(八月初六)写道:“运河(提摩西·理查)来时,拟联合中、日、美、英四国为盟邦,* * *选出100名通晓时政,学习各国故事的人,专事四国军事、政治、税收及一切外交,以防备侵略。...谨请天皇拜见提摩西·理查德神父和日本大臣伊藤博文,与他们共商办法。”它似乎想把中国的军事、财政、税收、外交等国家权力交给外人。慈禧太后于19年9月(8月初四)返回故宫,9月20日至21日得知此事。她对事态的严重性感到震惊,决定发动政变,抗议并结束1898年的改革运动。这一新发现打破了以往对1898年政变的解释,使人们有必要重新讨论对1898年时期利弊得失的历史评价。

政治改革失败的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