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风景区的历史沿革
名字来源于普陀山,原名梅岑山,因西汉末年梅福在此修道而得名。唐咸通四年(863),日本僧人华汇邀请五台山观音像回国。他穿过莲花海,遇上了暴风雨。他以为观音不会去日本,就把雕像留下,说不会去找观音。五代梁朝珍明二年(916)拒上观音寺。宋元丰三年(1080),朝廷赐银,改建为宝陀观音寺,从此香火鼎盛。南宋嘉定七年(1214),正式定为观音道场,并根据佛经记载,增补罗嘎,将此山命名为普陀罗家山,又称布拖罗家山。到了明代,莲花洋南部的一个小岛叫珞珈山,就产生了普陀山和珞珈山两个山名。
观音在古代天竺被称为南海观音。相传是因为:1。观音出现在古天竺(今印度),属南亚,观音所在的罗家山在南海,故称南海观音;第二,南海和南海之间没有相似之处。唐代著名文学家王波在《观音颂》中写道:“南海幽深幽僻,与水府相连,名七宝珞珈山,观音所居。”王波死于676年。即使赞写于676年,也比他拒绝观音去普陀山早了187年。由此可见,南海观音不是因为南海的普陀山而得名的。相反,正是因为南海的观音,普陀山才改名为南海的普陀山。1982开发建设,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2007年被评为中国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4年,被评为浙江省唯一的ISO14000国家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