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历史信息(较长)
宾贝特卡的岩石掩体
改变了这种情况。过去认为印度史是雅利安史的误解,随着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现而被彻底否定。雅利安人的到来不再被视为印度文明的开端。考古研究表明,印度已经成为旧石器时代人类的聚居地。到雅利安人入侵时,已有许多民族定居印度,这些居民的构成很复杂;其中一些拥有高度发达的文化。至于这些古代居民,只有吠陀文献和早期泰米尔文献保留了一些模糊的记载,其他情况完全依靠考古。
年龄
在纳尔马达山谷(后来命名为纳尔马达)发现的一些分散的早期人类化石表明,人类至少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就已经在印度生活了。纳尔马丹的属分类不确定(直立人还是智人);考古学家估计它的存在年代在20万到50万年前。纳尔马丹化石是南亚现存最古老的人类化石。次大陆最早的人工制品出现在纳尔马丹之前,纳尔马丹是在巴基斯坦北部的什瓦利克山发现的一种石头遗迹,大约在200万年前。什瓦利克遗址含有大量动物骨骼化石,但没有出土人类化石。在比什瓦利克遗址晚的地质年代发现的人类活动痕迹明显增多。根据印度考古学的意见,从喜马拉雅冰川序列第二冰期开始,印度旧石器文化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文化
有两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被广泛研究,并被视为印度早期旧石器文化的典型范例,即北部的索安文化和南部的马德拉斯文化。索安文化分布在印度河流域及其支流索安河,其中心位于拉瓦尔品第(今巴基斯坦)
拉瓦尔品第
腰带,但它实际上是在杰卢姆河流域,甚至在印度南部的安得拉邦发现的。这种文化中最早的旧石器是在第二次冰期的地台上发现的,称为前索安石器。第二次间冰期在台地发现的石器比以前的索安石器更先进,称为早期索安石器。第三冰期第二台地发现了索安晚期石器,其中首次出现经勒瓦洛瓦技术处理的工具。在第三、第四冰期的地台中也发现了索安文化的遗迹。索安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单面砾石工具,以菜刀为代表物,随后逐渐出现刮刀和石屑工具。马德拉斯文化广泛分布于印度中部和南部的一些特定地区,在马德拉斯附近发现的手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马德拉斯文化遗址根据多雨期和间断性多雨期分为几个等级;石器早期主要用石核加工,后期用石屑,原料也由石英变为玄武岩。马德拉斯文化似乎比索安文化更先进,这种文化的代表器物是双面手斧和劈砍工具。
中石器时代
印度学者认为,次大陆没有经历中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之后是新石器时代。但根据石器发展的特点,中石器时代阶段仍大体从新石器时代划分,始于公元前30000年左右,历时25000年。
中石器时代相当于地质学上的全新世。中石器文化广泛分布于次大陆和斯里兰卡;在斯里兰卡发现的
拉贾斯坦邦
发现了最早的中石器时代遗址,最北的遗址发现于兴都库什山脉,那里的文化似乎是旧石器时代文化在同一地区的直接发展。在西孟加拉邦和印度南部,发现了许多石器时代中期的小型石器和打火石。古吉拉特邦的Langraj找到了一个制作工具的地方,在这里发现了粗糙的陶器、人骨和动物骨。拉贾斯坦邦的巴戈尔也是一个重要的遗址。
印度中石器文化的特点是使用所谓的细石器。与旧石器时代的石制品相比,细石器更小,加工更精细,包括刮刀、切肉刀、手斧、钻头等类型。中石器时代的居民仍然以捕鱼、狩猎和采集为生,尽管发现了一些证据表明,当时有人从事驯养动物和小规模的农业活动。无论如何,农业和畜牧业都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生活方式。印度最古老的洞穴绘画是在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在中石器时代人们生活的洞穴中,岩画出现的频率更高,它们生动地展示了狩猎等人类活动的场景。一些遗址可能保留了最早宗教活动的痕迹。
据估计,印度的中石器时代最晚在5000年前结束。现代人类(智人)就是在这个时期进入次大陆的,大约是在654.38+0.2万年前的最后一次冰期末期。
新石器时代
大约从公元前6000年开始,印度各地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文化分布更广。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更早出现在俾路支和信德。在印度河东部发现的遗址属于一个更晚的时代。不同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延续时间不同:在俾路支,新石器时代文化迅速演变到石和石结合的阶段;而在克什米尔和印度中部的森林地区,新石器文化出现的晚,结束的也晚。在迈索尔和阿萨姆邦也发现了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从俾路支斯坦的遗址推断,这一地区的文化与邻近的伊朗文化和阿富汗文化密切相关。
印度的新石器文化普遍晚于两河流域。这时,虽然粗糙的石器工具的使用还没有被完全放弃,新石器时代
阿富汗文化
几代人使用的大多数石器都经过打磨和加工,用于更多不同的用途。在极少数地区发现了青铜。这一时期,居民留下了一些墓葬,在印度南部的克什米尔、婆罗门吉里、皮克利哈尔等地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他们耕种土地,饲养动物,掌握了生火的方法。在克什米尔布尔扎特·霍姆洞穴发现的遗址表明陶器是在这个时候制作的。他们可以造船和织布。但此时游牧和狩猎的生活方式是否转变为定居和农耕,尚未确定。迈索尔高原上的新石器时代人明显是游牧民族。很难说新石器时代印度和旧石器时代印度的居民是否属于同一个种族。
石头和石头结合的时代
印度的石器时代,或称青铜时代,是一些学者提出的介于新石器时代和哈拉帕文明之间的时代。其具体时间大约是公元前四千年中期到公元前三千年中期。这个时代人们使用的工具仍然以石器和骨器为主,但金属也进入了人类的生活。黄金可能是印度原始居民最早使用的金属,但他们只是把它作为装饰品。最早用作实用工具的金属可能是紫铜,这种金属经常在石头和石头一起使用的时代的遗迹中发现。红青铜器的形式有斧、凿、铜环、铜条。这一时期的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以畜牧业和种植业为基础的。人们饲养牛羊,种植大麦、小麦和豆类。
石和石结合时代的文化主要见于恒河和亚穆纳河之间的土地,以及拉贾斯坦邦、旁遮普和古吉拉特邦。
2古代编辑
吠陀文化
(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600年)
已知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三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代表该遗址。
祭司王雕像
哈拉帕(在西旁遮普)这个地方被命名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是一个分布非常广泛的文明,在时间上大致与古代两河流域文化和古埃及文化同时。当这种文化发展到相当发达和成熟的阶段时,由于不为人知的原因而衰落,最终完全消失。从西北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带来了新的文化体系,而不是哈拉帕文化。这种文化(有时以其神圣的名字称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吠陀这个词意味着知识,是神圣的或宗教的知识。在中国古代,这个词被翻译成“明”或“明升”。《吠陀》是具有大量知识的宗教文献,由许多人口头编纂,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代代相传。早期吠陀时代的历史几乎完全不可能被考察;梨俱吠陀描述了这个时期。雅利安人的主要活动是祭祀、迁徙和征服土著人(可能是德拉威人)。雅利安人在这个时候的主要祭祀对象是因陀罗和阿尼,代表自然力量的神。萨马达吠陀,耶罗韦达和阿维纳吠陀是后来才产生的,它们被称为“晚期吠陀”。吠陀时代后期,雅利安文化较之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从早期主要居住的旁遮普搬到了恒河流域。种姓制度大概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婆罗门教,崇拜梵天,毗湿奴和湿婆,已经取代了早期吠陀信仰崇拜自然神。这种宗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提高祭司(婆罗门)的地位。过去的书籍和印度史诗描述了雅利安人在这一时期被分成不同的部落群,而
摩亨佐·律界英豪谷仓遗址
在民间,一直有一个首领(王)被称为“罗罗”。敌对部落之间频繁的战争最终形成了大量的早期印度国家。在最初的600年里,印度有不下20个这样的国家,吠陀时代通常被认为在这个时候结束了。这个历史时期就是所谓的万国时期,因为佛教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佛时期。印度的精神生活在各个国家的时代非常活跃,出现了许多哲学或宗教的流派,其中佛教和耆那教影响最久。通常被称为“萨满思潮”。很多新思潮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反对婆罗门在印度社会的特权地位。
印度十六雄国时期
(大约600年前)
印度的Mahajanapadas是十六个强大的王国或共和国,覆盖了肥沃的印度河-恒河平原。
印度十六个男性国家分布图
还有其他较小的国家分散在这个范围内。通常所指的十六雄国有:佳斯、坎萨罗、杨家、莫杰托、富里士(后记)、莫洛、智提、后记、古卢、潘卡罗、摩诃耶、修罗塞纳、阿诗波、阿潘迪、犍陀罗等。在印度众多邦中,今天位于比哈尔邦的摩揭陀邦逐渐处于主导地位。印度可信的政治历史开始于菲普特拉(瓶子沙王)统治摩揭陀时期。以往的书籍和各教派的经典都证明了这个君主的存在,他积极的政治活动极大地增强了莫杰托的实力。帕克皮·米罗之子阿猜希推行扩张政策,很可能在北印度建立了一定的盟友地位。他还支持佛教的发展,并使佛教在王蛇举行了第一次集会。大约从4世纪开始,南多王朝统治着莫杰托。这个王朝的建立者Mahapodemo Nando是一个比阿希强大得多的统治者,甚至德干高原的一些地区也服从他的王权。
波斯人和希腊人的入侵(公元前600年-公元前200年)公元前6世纪末,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西北部。这是一个记录印度雅利安社会和其他头发。
亚历山大帝国
文明的第一次政治接触。大流士一世把他的印度领土建成一个省,它可能是波斯帝国中人口最多、最富有的一个省。大流士之后,入侵印度的是古代欧洲最伟大的马其顿征服者亚历山大大帝。由于波斯帝国的衰弱,他得以长驱直入亚洲,印度是他战线的最远点。亚历山大对印度西北部的入侵在印度文献中没有记载,但可能促成了孔雀王朝的崛起。
谋杀阴谋
(从公元前322年到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85年)
阿育王孔雀王朝地图
亚历山大退兵印度后不久,被称为月亮之王的旃陀罗笈多推翻了墨界陀的南陀皇族。旃陀罗笈多建立了孔雀王朝,这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帝国政权。他赶走了旁遮普邦的希腊残余势力,逐渐征服了印度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在他统治的后期,月亮守护者击退了亚洲最强大的希腊统治者塞琉古一世的入侵,获得了统治阿富汗的权利。孔雀王朝终于在阿育王时期达到了顶峰,伟大的君主完成了对南卡林加的征服,使印度除了最南端的一些国家之外的所有地区正式统一在帝国政权之下。阿育王大力支持佛教,开展了广泛的传教活动。然而孔雀王朝的繁荣在阿育王死后结束了。摩揭陀的势力退到了原来居住的地区,印度恢复了各个国家时代的分裂状态。
外国入侵时期
(公元前200年~公元200年)
从2世纪初开始,希腊人、塞浦路斯人和安息人在夏季入侵印度;塞尔维亚人的入侵尤其广泛,他们在整个西印度建立了许多公国。大岳人成了最成功的闯入者。他们在北印度建立了强大的贵爽帝国,被列为古典世界四大帝国之一(罗马帝国、安息帝国、贵爽帝国、汉朝)。贵爽时代的珍贵产物是大乘佛教和犍陀罗艺术。
笈多王朝
(公元320 ~ 540年)
经过几个世纪的繁荣,贵爽帝国分裂成小的政治势力。在北方取代他们
笈多王朝的领土范围
印度占主导地位的是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的笈多王朝,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后印度第一个强大的王朝,也是印度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帝国政权。它通常被认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黄金时代。和孔雀王朝一样,笈多王朝的发源地在莫杰托;这个王朝的第一任君主都是征服者。他们确实统一了印度北部,但是他们没有在南部扩张太远。旃陀罗笈多二世赢得了对塞尔维亚人的辉煌胜利,通常被认为是印度传说中的伟大英雄。旃陀罗笈多二世统治时期,一位来自中国的僧人法显访问了印度。他描述说,国王的英明统治使印度人民安居乐业。笈多王朝的文化非常繁荣。婆罗门教再度兴起,但此时已开始向现代印度教转化;佛教和耆那教继续拥有广泛的追随者。总体来说,笈多君主的宗教政策是允许所有教派传播。在文学上,出现了古印度最伟大的诗人卡利姆多。
后笈多王朝
(公元700年左右)
从中亚入侵印度的库达人(白匈奴)严重破坏了笈多王朝。拉达人后来被印度社会同化,但他们在5世纪和6世纪的活动促成了帝国的解体。在很多地方,王侯和民族反对笈多王朝的中央权力,因此帝国迅速崩溃。所谓的后笈多王朝(实际上与真正的笈多王室无关)的统治权力再次回到了摩揭陀手中。7世纪的印度四分五裂,混乱不堪,除了在印度北部建立了短暂霸权的卡瑙基(群女城)统治者杰日国王外,没有一个王公拥有庞大的权力。但在南印度,出现了几个强大的政权,如齐楼人(其统治者挫败了日本国王的进攻)、拉希德·塔雄王朝和帕拉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