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如何发挥插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毕业设计画《清明上河图》第二幅插画可以吗?是的,毕业设计要讲究创意,完全可以进行二次插画创作。

课文插图的作用课文插图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以下是我在网上整理的文字插图的功能,供大家学习。

文字插图的作用(1)

上过小学语文的老师都知道,无论是精读还是略读课文,小学语文课本上都有一幅或几幅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是照片和绘画,形态各异,风格各异,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帮助师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辅助材料。有时候一幅构思角度和视觉效果都很好的插画,能给我们留下的印象甚至超过文字所表达的内容。遗憾的是,少数教师忽视了这些插图的价值,未能充分体现其价值。为了利用好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笔者认为,插图不仅具有文字所不具备的优势和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然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插画呢?

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激发。在讲课文之前,教师可以用插图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色彩鲜艳的图片刺激学生的视觉,内容新颖的图片和冗杂的图片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比如“潜水”这篇文章,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先看图,让学生看图后自己提问:“猴子是怎么爬到桅杆顶上的?”“为什么那个孩子会走到横杆的一端?他不怕从这么高的地方掉下来吗?”“甲板上拿枪的人想干什么?”“那个孩子在横木上,他终于安全回到船上了吗?怎么救的?”学生有了这些问题后,就会兴致勃勃地阅读课文,然后教师根据这些问题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轻松感知和理解课文。老师最后问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队长,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会和他做同样的事情吗?”?如果没有,你会怎么做?“解决这个问题后,学生不仅掌握了文本中心,还得到了训练——如何在紧急情况下处理问题。

第二,让学生学会欣赏美。

有些课文,学生只靠描述课文是理解不了内容的。比如《故乡》有两幅插图,学生可以一边读课文一边欣赏插图。第一幅插图描述的是“一轮金色的满月挂在深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绿色西瓜种在海边的沙地上,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脖子上戴着银戒指,手里拿着钢叉,用尽力气刺着一匹马。”这幅画描绘了一个天真、活泼、勇敢的小男孩形象。在第二张图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中年闰土的形象。——蜡黄的脸,深深的皱纹,眼睛周围红肿,头上戴着一顶破旧的毡帽,身上穿着破衣烂衫,手像松树皮一样又粗又笨,手里提着一个纸袋和一根长烟斗。在这两幅插图中,我们老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青壮年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经济生活的艰辛,精神负担的沉重。只要老师提醒学生两幅图不同的原因,学生就会理解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第三,理解美丽的文字

课文中的一些单词,学生没有参考书很难理解,但借助课文中的插图,可以很容易理解。比如《清明上河图》课文中有很多单词,有些单词老师很难完全理解,更别说学生了。本文有两个插图,描绘了三个部分。比如第一部分“初春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去,一片嫩枝萌动的小树林和几户农家隐于其中,农田一片翠绿,纵横交错……”这句话中的“纵横交错”可以借助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第二部“此处酒楼、茶店、厦铺众多,商品五颜六色,种类繁多,生意兴隆。”这里的“鳞次栉比”可以让学生感受和理解鱼鳞和梳子,房屋和店铺像鱼鳞和梳齿一样排列有序,而“挂在高处的市招”中的“市招”就像现在商店的招牌一样,只要简单郑重地讲解,结合插图,学生就能清楚地理解。第三部分“士农工商,男女老少,骑马,坐车,逛街,叫卖”和“摩肩接踵,熙熙攘攘”这几个字,只需要引导学生看着图中的人物,学生就会明白其中的含义。

在《可爱的草塘》一文中,是这样描述草塘之美的:“波浪绿绿的,发光发亮,嬉笑翻滚,层层涌到面前。仔细看那波浪,近的、远的、远的都有颜色,一层一层,和蓝天连在一起。”通过指导学生看图,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直观感受“嫩绿”、“翠绿”、“深绿”草塘绿的不同层次,理解“无边无际”的含义。对于这些,学生们读得津津有味,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第四,用画画让学生乐在其中。

让学生手绘图画,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乐在其中。比如《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主持修建一条铁路,要挖隧道,其中居庸关的隧道需要两头挖,八达岭的隧道采用中间凿井法。在讲授这些内容时,教师要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掌握这两条隧道的简要示意图,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让他们自己画,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他们在操作中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使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五,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所谓说话能力,并不是简单地说出图片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顺序,用书面语言清晰完整地表达插图的内容。当然,这种口语能力不是通过简单的练习就能一蹴而就的,而是可以在老师长期不断的训练下逐步提高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低年级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说话能力。从简单的说一两句话,到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到说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再到把重点部分具体化、细节化,逐步提高,以获得表达的能力。

总之,课文插图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这些美丽的图画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美丽。

文字说明的作用(2)

首先,创造一个环境

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爱、尊重和期待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探索,激发学习欲望。所以在讲解课文的时候,我经常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图文结合,用插图和图像来表达课文的内容,理解文章的意境。比如《要下雨了》这篇文章,配了四幅插图,分别描述了燕子低飞,鱼游到水面,蚂蚁搬家,最后是兔子飞回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教育学生先观察四张图,初步理解图的意思,或者引导学生看图并及时提示,让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良好,再结合段落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整体意思。

第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在课堂上,我会抓住机会用插图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以“阿里山的雾”这一课为例。图中只有一个插图。我引导学生仔细看图,问:1,图中描绘的场景是什么时候?2、有风或无风,从哪里看,然后为学生解答,我问:(1)有风时云、雾有什么特征;⑵没有风的时候,云和雾的特征会发生什么变化?最后,为什么作者会感到“莫名的惊喜和喜悦”?带着以上问题结合文章中的段落,我先让学生自由讨论或者分组交流,最后自己表达结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探讨了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这种能力不仅适用于课堂,也适用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以及在社会上与他人的合作交流。因此,我认为用插图来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需要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在语文课内外逐渐形成“课内学习,课外受益”。

第三,利用插图,仔细怀疑

在教学中,通过教学生观察图片,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索,培养学生丰富的浪漫主义想象力。比如古诗《酸橙颂》中有一个插图。第一,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让学生对画面有感性认识,丰富表象。其次,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打开想象之门,开发创造潜能,结合古诗大意,让学生清楚地了解石灰的由来和作者的本意。

总之,在课堂上使用插图,讲究教学艺术,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综合能力,为培养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插图是有效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如何发挥插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独特作用?1.通过设置疑问,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对学生最好的刺激是他们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我们才能有某种向往和追求,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创设生动形象的历史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在科学准确地把握图片内涵的前提下,用生动、简洁、直观的语言细腻地描绘历史图片,把学生带入具体的历史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人教史七年级第10课“经济重心南移”时,作者和学生们了解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DD交叉。学生们对饺子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会出现以及如何使用非常感兴趣。作者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两幅娇子图,和学生一起读、看、分析图片,甚至兴致勃勃地和他们一起分析娇子图上的文字。分析后提出问题“请问我们现在用的人民币和北宋的交子相比有什么异同?”这个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学生们对此非常感兴趣,纷纷举手发表意见。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再比如《千气象之宋代社会风光》这一课,利用多媒体将《清明上河图》整幅画面放在屏幕上,同时进行配音。学生们在优美的音乐中追寻着历史的足迹,看到宋代汴河两岸的风光与繁华,耳边仿佛听到了街头小贩的叫卖声。再加上文中的几个插图和相关问题,很快就把这节课的知识点落实了。

二,简单实用,引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也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用插图引入新课,可谓直观,学生喜闻乐见。

比如,在教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15课“加强明朝的君权”时,先让学生描述课本上提供的朱元璋画像,然后再展示另一幅朱元璋画像,同时进行解释。朱元璋的相貌是大耳,慈眉善目,胡须稀疏,面色白润,身穿龙袍,五官端正,一表人才;据说他脸颊狭长,眉毛很深,鼻子大耳朵大,胡须浓密,脸上长满了麻子。可以说他五官不正,长相丑陋。朱元璋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如何登上王位的,执政时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君主制?这样,利用课本中的插图,简单自然地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巧提问题,培养能力

观察是理解地图的第一步。学生在观察一幅插图时,首先要明确观察的目的。明确的观察目的将不得不依靠历史老师巧妙地设置问题。而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在历史的探究性学习中,问题的趣味性、启发性和探究方法的指导性决定了探究能否真正开展,问题的恰当性和价值性决定了探究性学习的效果。比如学生观察“半坡彩陶盆”时,会问:①这幅图给我们什么信息?(2)根据图上的信息逻辑,如果彩陶盆上有多个符号,可能是哪几个?有没有可能出现米和木屋的图案?这个问题一出,学生们积极思考,积极寻找书中的相关内容,各种学习小组也在讨论酝酿。这样的问题设置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老师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老师也从盲目讲解和讲述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比较法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区分和理解历史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教学中,让学生对比分析具有共同主题或共同内容的历史地图,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有助于学生积极发挥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比如在讲“北宋东京城”的故事时,我们对比分析了两个城市布局,唐代的长安城和北宋的东京城。通过比较北宋东京与唐都长安在城市布局和商业活动上的不同特点,得出宋代都城商业繁荣程度高于前代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历史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思维和分析能力。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插图进行分析总结,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历史自学能力。

比如,教人用的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讲“祖国古代居民”时,教材里有一个“思考”栏:古代猿人、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有什么区别?在书的第三页,有三幅插图:一个古代猿人的头部,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和一个现代人的头部。在课堂上,作者让学生先自己看图,然后让他们总结他们的异同。这个教学过程看似简单,却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以及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第四,化难为易,突破要点

针对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知识,尤其是抽象知识,如果离开插图教学,往往很难突出重点,讲清楚难点。教师可以利用插图进行适当的补充说明,可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比如,在研究元朝的行省制度之前,作者先展示汉唐地图,并与元朝地图进行对比,强调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省制,中央设立省书省,地方设立省书省,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省书省和其他11省,指出省制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来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我们在哪个省?所以理解为“中国省级政府的建立始于元朝”。

比如“洋务运动为什么没能使近代中国繁荣富强”就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利用八年级《中国史》第一册中“天津机器制造局”的插图,可以形象地把这个难点变浅,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从而清楚地看到天津机器制造局主要是中国封建传统宫殿式建筑。加上一些西式的工厂和高大的烟囱,可以启发老师。同学们要想一想这个建筑的特点和本质上与洋务运动的相似之处,即洋务派只是把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分支嫁接到清朝封建主义腐朽的分支上,怎么会“师夷长技以制夷”呢?同学们在这种形象类比的轻松微笑中深刻理解了洋务运动的本质。

动词 (verb的缩写)整合资源优化复习。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历史插图无疑是考试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教学插图复习历史知识,不仅能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比如在复习《赤壁之战》的内容时,我们没有直接问同学《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等等,而是从给同学们看一个教学插画开始。作者将人教史七年级第104页的插图《曹操慌忙逃跑》印发给学生,请他们看图思考:图中曹操为何慌忙逃跑?他从哪里逃出来的?你要逃到哪里去?看图思考。然后逐一回答问题。这类题既复习了知识点,又培养了学生看图、辨图的能力。

很多时候,一幅插图可以反映一个历史事件或一个知识点,而几幅相关的插图放在一起,可以反映几个相似或相关的事件或知识点。结合不同历史阶段同一方面的地图使用,可以加深对历史知识线索或话题的理解。比如中国近代史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开设通商口岸,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领土主权和内河航行权,这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主要内容。教师可要求学生对地图集或教科书中的地图进行综合比较,如鸦片战争形势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势力范围划分图(《马关条约》的内容可结合此图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放通商口岸的特点是: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从沿海到长江中下游,到西南大陆。总的来说是循序渐进。把以上信息放到当时中国的大背景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资本主义国家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大量货物进口,一方面造成白银外流,给中国带来灾难;另一方面,它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65438+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诞生在成为最早通商口岸的沿海地区。近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对中国产生了恶劣的负面影响,也产生了客观的正面影响。

六、自己动手,才能创新。

1.制作自己的图表,体验历史。

新课程目标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要求:“初步掌握阅读和使用历史图表的技能”。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识别历史地图和各种图片资料,还要学会阅读各种历史表格。还要求他们自己绘制一些简单的历史地图和表格,在体验、理解和认知历史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例如,在学习宋元灿烂文化(一)时,指导学生对宋元时期的科技成果进行总结。

画表格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学会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并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和谐和文化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

2.整合插图,激发情感

每学期,作者都会用插图进行活动课教学。比如《我心目中的唐朝》一课,学生利用网络下载各种相关图片,剪切复制,自行分类对比,并要求学生做相应的文字介绍,制作历史小报。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高昂热情,也体现了历史教学课堂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和自我探索活动,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充满好奇心,不断产生具有奇特思维的火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激发了更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插图不仅是教科书的辅助材料,也是实用直观的教材。插图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以更感性的方式接触历史知识,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获取历史信息和主动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