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类塑造龙虎为什么能和中华文明史扯上关系?
中国人一直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这并不是说我们是龙的传人,而是说明我们中华民族对龙的崇拜由来已久。
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崇拜龙了?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内蒙古自治区牛顿特旗三星他拉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一条细长曲折的玉龙,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一条玉雕的猪形龙和一条泥塑的猪形龙,南方的良渚文化遗址也发现了龙,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不久之后,在山西省襄汾市陶寺遗址出土了一件绘有龙的红色陶盘。陶寺遗址是龙山文化晚期的遗迹,距今4500年。经研究证实,这是在汤涛时代,龙的崇高地位和形象是非常坚实的。
事实上,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可以追溯到时代。
1981年,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龙虎蚌雕塑。龙的形象与文献或绘画非常吻合,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龙雕,从而将我们祖先崇拜龙的历史追溯到3500年前。西水坡遗址45号墓是一座坑墓。东西长3.1米,南北宽4.1米,明显比该遗址其他墓葬大得多。这些墓葬的底部是平坦的,墓葬的外围经过了刻意的加工和修整。墓主人住在墓中央,仰卧而睡,头朝南,脚朝北,身长高达1.84米,在墓中央。东、西、北三个小龛里分别埋着三个人。他们可能是墓主人的殓葬者,东边的殓葬者骨架保存不太好,很难辨认性别和年龄:西边的殓葬者只有1.15米长,而且是个八九岁左右的孩子,很难分辨是男孩还是女孩;南葬人长1.65米,是15或16岁的年轻人。从种种迹象来看,三个被埋者都是自然死亡,极有可能是被杀后随主墓埋葬。
墓室中间的死者两侧,有精心放置在蚌壳里的龙虎图案。龙在东方,虎在西方。这种放置不是随机的。汉代以后,兽首铜镜上可见“左龙右虎不祥”的铭文。可见,龙虎作为圣物的观念可以长期辟邪。
西水坡45号墓蚌形龙头朝北,背朝西。它的长度几乎相当于一个人(1.78m),身高0.67m,龙首高,弓身弯曲,长尾飘逸,似要腾飞。这条龙的形象和后来看到的盘龙很像,比如北京故宫或者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蚌形虎的图案在人骨的西侧,头朝北,背朝东,与龙的图案相反。它长1.39米,高0-63米,体型和像背与现代人见到的华南虎非常接近。老虎虽然头略低,但眼睛睁得很大,嘴张开露出牙齿,尾巴下垂,似乎在行走,守护着墓主人。
墓主人死后,两侧摆放塑料龙虎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制造不祥”。由此可见,这座墓的主人社会地位显赫,掌握着一定的权力,与一般民众不同。他死的时候,氏族成员一方面想用蚌壳雕龙雕虎来“保护”他,另一方面也想杀一些青年男女来陪葬。
西水坡遗址龙虎蚌雕塑发现7年后,即1988,同一遗址再次发现两组蚌雕塑。一组在前面提到的45号墓南面,距离45号墓20米。它的图案是龙、鹿和蜘蛛。龙头朝南,背面朝北,虎头朝北,朝西。鹿卧虎背,蜘蛛置于龙首之东。另一组贻贝塑造在上述群体的南部。格局是人骑龙虎。以上图案虽然内容不完全相同,但动物形象都是一样的,就是龙,可见当时龙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人们希望借助龙升天。
西水坡遗址的发现,不仅将中国龙神崇拜的历史提前到了公元前3500年,也引发了我们对一个重要问题的思考:中华文明史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
过去学术界通常认为仰韶文化处于原始社会的发达阶段,氏族成员一律平等,没有阶级划分,没有特权阶级。但西水坡的发现证明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蚌形墓的发现表明,在仰韶文化时期,在一般氏族成员之上已经存在一个阶层,他们生前可能是氏族首领或其他权贵,氏族成员的分化明显。但不能断定当时已经形成了一个国家。因为按照列宁的说法,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全世界的学者都承认国家是文明社会成熟的标志。今天的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文明的主要因素是:城市、金属工具的生产和成套礼仪的使用(包括祠堂建筑)。这一点几乎已经达成共识。根据考古研究,这些因素在仰韶文化时期普遍存在。郑州西山仰韶文化遗址发现夯土框架城址,陕西省临潼市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发现5000年前的钢板。现在,在西水坡遗址发现了反映当时人们宗教信仰和阶级分化的标志。这说明过去的一些传统观点并不完全正确,需要根据新发现、新依据重新审视。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进行,中国文明史可能要重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