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历史话题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改善,工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然而,当时的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许多工业品的人均拥有量远低于发达国家。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一切力量发展重工业,奠定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培养建筑人才。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开始实施。它已经成为中国工业化的起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时候,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很低,毛泽东曾经形象地描述过:“我们现在能建设什么?你可以制造桌椅、茶壶和碗,种植粮食,把粮食磨成面粉,制造纸张,但你不能制造汽车、飞机、坦克或拖拉机。”因此,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是由周恩来和陈云主持的。从1951用了四年,到武夷定稿,到1954年9月基本定稿。第一个五年计划期为1953至1957。

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发展计划1953 ~ 1957。简称“一五”。

历史背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2年底这段时间,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在此期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一方面制止了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遗留的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市场物价,恢复了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另一方面,封建土地制度改革基本完成,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发展了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确立了国有经济在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为计划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计划内容

在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于1953年实施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根据过渡时期中国* * *生产党总路线的要求,国家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建设单位为中心的工业建设,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将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为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以此为中心,平衡金融、信贷、市场,安排好人们的生活。

根据这一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开始编制,1954年基本定型,1955年全国人大正式通过,五次修改。根据规划,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4.7%,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4.3%,基本建设总投资为427.4亿元,1957的农村合作户数达到总户数的约1/3,钢产量为4120万吨,粮食产量为190万吨。这些指标实事求是,积极可靠,留有余地。计划的方法是重视各部门主要产品比例的协调和人力、物力、财力的综合平衡。

执行结果

1956宣布提前完成计划规定的任务。1953年底,鞍钢三大轧机建成投产。1956年,中国最早生产卡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飞机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家机床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1957生产钢材535万吨,原煤130万吨,粮食195万吨。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11.3%,工农业产值年均增长11.1%,农业4.5%,工业18%(其中轻工业12.9%,重工业25.4%)。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49年的30%上升到1957年的56.7%,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五年来,工业职工劳动生产率提高52.1%,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11.9%,工业物质消耗下降2.3%,每百元产值利润17.5438+0元。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9%。中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4.2%,其中农民增长3.2%,工人增长4.9%。同时,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普遍大幅超额完成,尤其是工业和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已建成“世界屋脊”,将祖国内地与边境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了经济和文化交流。从此,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走向社会主义工业化。

主要经历

(1)注意从国情国力出发,在发展速度上把需要和可能结合起来;

②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注重改善人民生活;

(3)注意综合平衡,留有一定的后备力量,兼顾重点和一般的关系;

④为适应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和发展,采取了一些灵活的政策。但由于某些方面需求过大,出现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不协调,导致市场供应紧张。这一时期实行粮棉油统购统销。

“一五”计划实施中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把工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0%、生产资料占工业总产值的60%作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二是1956整体冒进。基本建设总投资14735亿元,比上年增长70%,高于1953和1954这两年的投资。基本建设贷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上一年的30.2%猛增至48%,造成国家财政紧张。第三,社会主义改造太急太快,后遗症拖了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