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图片的历史发展
1.中国陶瓷文化的发展历程1.1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期,也就是7000-8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制作陶器了。当时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很低,社会的物质文明程度不高,导致了新石器时代陶器粗糙简单的特点。根据以前的研究,最初的制陶方法可能是在篮子表面涂上粘土。火后烧筐,筐外的泥土烧制后变硬,于是陶器烧制[1]。最新考古资料显示,我国发现最早的陶器遗存有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广东英德清塘、灵山滑石洞、广西桂林皮皮岩等。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十几处文化遗址[2]的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瓷,主要品种有灰陶、彩陶、黑陶和几何纹陶。原始彩陶大致可以分为壶、罐、盆、罐瓶、勺等。彩绘图案多以几何形状出现,技法粗糙,构图新颖流畅,显示了当时中国制陶的技艺水平。龙山文化的黑陶纹饰不多,但整体圆润挺拔,壁薄均匀,显示出惊人的技艺[3]。1.2夏晋时期的商代陶器,总体上继承了新石器时代的风格,品种没有太大发展。因此,陶器仍以灰陶为主,但当时有不同的作坊专门烧制泥质灰陶和泥质混砂灰陶。后期白陶和印花硬陶大发展,尤其是白陶,装饰具有青铜器的艺术特征,华丽而珍贵。同时出现了以高岭土为胎的青釉原始瓷器(河南郑州十四件陶)[3]。殷商时期1000度高温烧制的白陶,手工制作精美。同时,这一时期出现了釉陶,从无釉到有釉,这是技术上的一大进步。周代陶器的重要发展是将陶器应用于建筑,如板瓦、简瓦、瓦当、瓦钉、腐砖等。遗址分布在陕西、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到了战国时期,陶瓷的造型变得非常优美活泼,线条更加圆润流畅,显示了当时人们思想的解放。这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社会环境是一致的。陶窑的结构和规模比以前更大,产品的数量也增加了。北方有黑陶和铝釉陶,南方有印花陶器和原始青瓷。此外,用陶俑、陶兽和陶器进行埋葬也成为一种习俗[2]。汉代时,釉陶代替了大量的铜制日用品,从而使陶器迅速发展。由于加工技术的掌握,出现了图案和形状生动的陶器装饰品,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Xi安的秦始皇兵马俑造型、衣袍、甲骨、发髻都雕刻精美。可见汉代的釉陶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阶段,是从陶到瓷的桥梁。西晋时期,随着国家的稳定,越窑青瓷的烧制得到了改善。瓷窑成倍增加。从胎色上看,比三国时期略深,造型更丰富,也有一些新造型。东晋越瓷走向没落。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国家分裂的政治形势,数量和质量的下降趋势非常明显,只有南朝的一些小规模窑和北朝的青瓷窑(山东)[4]。五代陶瓷的成就主要是越窑的“秘色瓷”,以青瓷为主。作为宫廷的贡品,它在装饰上也是尽心尽力,艺术水平很高[5]。1.3隋唐五代陶瓷文化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突出发展的时期。陶瓷发展到隋唐时期,也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阶段。隋朝的统一使陶瓷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最重要的是白瓷的出现。隋代烧制白釉瓷器技术的提高,为唐代兴窑、定窑生产著名白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南蓝北白”制瓷格局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唐代白瓷精品以白瓷龙柄双莲瓶和龙柄鸡头壶[1]为代表。除了瓶、壶、碗、碟等日常器皿,白瓷还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唐代中央三大制陶区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色和固定的窑名,如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彩瓷是唐代的新品种,为后来的琉璃和绘画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因经常使用黄、绿、棕三种颜色而得名。一般作为随葬品,分为器皿、人物、动物。它是中国古代制陶技术的杰作。1.4宋元时期的陶瓷文化宋代是中国瓷业极其辉煌的历史时期。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新的瓷窑,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瓷窑。所谓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官窑、哥窑和钧窑——就是典型代表[6]。定窑,又名汾丁,以烧制白瓷而闻名。碗、盘制品都是彩釉覆盖,口边不上釉。汝窑,俗称“芒口”,是专门为宫廷烧制皇家青瓷的。烧制工艺达到了中国陶瓷史上的极致。官窑瓷器的釉骨坚硬而薄,釉色清丽清新,润如脂,线条纵横,飘逸流畅。哥窑,又称张窑。瓷器造型端庄古朴,釉色润泽厚重,代代弥足珍贵。钧窑主要烧不透明釉瓷器,也烧黑瓷和带黑花的白瓷,以神奇的“窑变”著称[7]。宋瓷在技术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品种丰富,造型古朴美观,装饰方法多样。官窑和私窑的著名瓷都,风格各异,有的俊朗,有的苍劲,有的典雅,有的华丽,有的古朴,有的浓郁民间色彩,百花齐放,尽显独特风格之美。元代因为战乱,瓷器业受到冲击,但瓷器业仍有新的创新,出现了青花瓷和釉下红技法。一方面,宋金时期一些名窑的传统产品,如磁州窑、钧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等,仍在继续烧制,尤其是龙泉窑和柏青窑。由于出口的需要,大型器皿增多,生产规模普遍扩大;另一方面,元代中后期,景德镇正式烧制出青花、釉中红、钴蓝釉、铜红釉、蛋清釉等新品种,为日后成为瓷都奠定了基础[8]。1.5陶瓷文化在明代之前的明清时期,陶瓷的釉色以蓝色为主,而明代以白瓷为大宗,为瓷器的装饰创造了物质条件。此时以全国瓷业重镇景德镇为中心。在鼎盛时期,有50个官窑和900个私窑。“匠人四面八方来,货色遍天下”“白天白烟遮天,晚上红焰烧天”是当时盛况的写照。明代瓷器造型极其丰富,以青花瓷为主。这一时期的青花瓷早期端庄,中期轻盈俊朗,以碗、盘、瓶、高脚杯、和尚帽壶为主。明末青花文具和宗教瓷器中的花坛、烛台、香炉大量生产,满足了人们在文化生活和宗教习俗活动中的需求。明代在釉下彩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斗彩、五彩等瓷器。斗彩瓷的主要成就是开创了釉下青花与釉下多色相结合的新工艺。五彩瓷是瓷器的一种釉色,“五彩”包含多种颜色[9]。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五彩瓷器最具特色,如现存的万历年间白釉饕餮纹瓶,是模仿西周青铜器饕餮纹的典型作品[1]。清朝初期,制瓷技术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清代前中期,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社会经济进入繁荣时期,中国制瓷技术达到历史高峰,进步较大。明代现存的工艺和品种,大部分都是经过改良或创新的。在明代的基础上,清代的彩瓷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工艺创新,分化出更多的色彩。墨色、蓝色、金色也出现在五彩瓷画上,创造出粉彩、珐琅色、紫砂、织金、黑瓷、石湾塑等一些新的装饰品种。典雅的色彩是其特点,从而丰富了清代的瓷器装饰,使中国陶瓷走向辉煌[10]。后期的瓷器烧制主要是同治、光绪和宣彤窑。与早中期相比,烧造的作品缺乏艺术性和观赏性。只能维持低档商品瓷的烧成质量[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