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一阁的历史?
为了保护藏书,范钦制定了严格的族规,比如女人不准上楼。世世代代的后人严格遵循“书不分代,书仍因年代而分”的遗训。1808年(嘉庆十三年),馆内藏书4094册,53000余册。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略者掠夺了《统一实录》等数十部古籍。咸丰年间(公元1851 ~ 1861),小偷潜入馆内,盗走许多书籍,卖给法国传教士和造纸厂。后来经历了很多变化。到1940,图书馆只有1591本书,有***13038册。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专门成立了保护天一阁的管理机构,获得了3000多册已经流失在外的原始图书,并补充了当地藏家捐赠的古籍。现在,善本的数量已经达到了8万多册。
范钦的私人藏书在13世纪后保存了400多年。虽然发生过几次大盗,但事后范氏宗亲还是会想方设法以惨重的代价赎回。历代藏书家众多,其藏书能保存百年以上的更是凤毛麟角,而范的书却保存至今,这与范钦的图书管理制度密切相关。天一阁的藏书制度规定“烟酒严禁入楼”,“书籍不分世代,一律不准出柜”。还规定图书馆的柜门钥匙由儿孙负责,除非所有房间聚集在一起,否则不得开锁。不允许有外姓的人入阁,不允许无故带亲友入阁。他们不允许在其他房间借书和使用自己的姓氏。违反者将受到严惩。防火、防水、防虫、防鼠也有制定。正因为如此,天一阁的图书馆一直保存至今。《外姓人不得入馆》一文,让天一阁的收藏不为外人所知。直到1673(清康熙十二年),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才有幸成为第一个入阁的外姓人。黄宗羲入阁是范钦(第四孙)的曾孙范光燮授意的。从此天一阁进入了一个相对开放的时代,但只有一些真正的学者才会被允许参观天一阁。
“天一阁”这个名字的含义取自郑玄《易经》中“水生于天”的说法。因为火是图书馆最大的灾难,而“水生于天”可以用水代替,所以取名“天一阁”。书亭是坚硬山顶上的重楼,宽六间,深六间,前后有回廊相通。楼前有一个“天一池”,将水抽入池中,储水防火。公元1665年(康熙四年),范钦的曾孙范在池塘四周筑假山,建亭台小桥,种花种草,使整个亭子及其周围呈现出江南私家园林的面貌。
清代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获准通读天一阁的全部书籍,把流传不广的书籍整理成册,又写了一本书《天一阁藏书秘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波市人民政府先后将天一阁毗邻的陈氏宗祠、宗祠、秦宗祠以及白云庄、银泰地、鼓楼、天风塔、扶余石等文保单位(点)纳入天一阁统一管理,并在陈氏宗祠增设了麻将起源展,在白云庄设立了浙东学术文化展。秦祠堂、白云庄先后被列入第五批、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