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起源是什么?

一、端午节的由来

1,端午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间节日。最初是古代百越崇拜龙图腾的部落举行的图腾节。在百越,古代有以赛龙舟的形式祭祀龙族祖先的习俗。

2.战国楚辞诗人屈原在端午节跳汨罗江自杀,后来把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有些地方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的说法。

3.一般来说,端午节起源于南方百越的图腾祭祀。它始于北方的“坏月坏日”,又注入了夏季“祛病防疫”的时令时尚,并附加了屈原跳江自杀等纪念内容,最终形成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4.“段”字有“初”的意思,所以“端午”就是“第五天”。根据历法,五月是“午”月,于是“端午”就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节”。《燕京年谱》记载:“五月初五为五月初五,字之音译也盖。”

5.在湖北、湖南、贵州和四川,端午节分为大端午节和小端午节。小龙的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十五。

第二,端午节的习俗

1.古代百越之地有在日全食的午后,以赛跑的形式祭祀龙族祖先的习俗。今天,划龙舟仍然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2.端午节最早有记载的食物,属于西汉的“枭羹”。引用《史记》、《孝经》记载:“汉朝派猫头鹰到董军,五月五日,为猫头鹰给百官做汤。吃它是因为恶鸟。”备案是端午节的主角——粽子,出现在东汉以后。直到晋代,粽子才成为端午节的节日食品。

3、喝蒲酒、雄黄、朱砂酒,用酒喷。冯明荥经《广义月令》:“初五,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故无毒蛇之虞(古书所提毒蛇)。洒墙和门窗,避免毒虫。”这种风俗广为流传。

4.挂艾草、菖蒲和榕树。端午节,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石榴、大蒜。通常将艾草、榕树、菖蒲用红纸扎成一束,然后插在或挂在门上。因为菖蒲是天上五蕊之首,象征邪剑,因为生长季节和形状被视为“百阴之气”,叶子呈剑形,可插在门口辟邪。

5、香包,又称香囊、香袋、皮包等。由彩色丝线和破布缝制而成,内装香料(由白芷、川芎、黄芩、排草、山奈、甘松、高崩等中草药制成),佩戴于胸前,气味芳香。

6、躲端午节,端午节时的习俗,指新婚或出嫁的女儿回家过年。简称“躲下午”,也叫“躲完”。习惯上以五月、五月五日为邪月、邪日,凡事需要避邪,因为端午节有带女人回家避邪的习俗。

扩展数据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得最多,达到20多个,是别名最多的节日。比如有端午、端阳、重阳节、午节、夏节、五月节、长节、普杰节、端午节、浴兰节、屈原节、浴兰节、午日、女儿节、迪拉节、诗人节、龙舟节、午日、元宵节、五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