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人生经历(概述事件)
开元十九年(731),十九岁的杜甫游历山东临沂。
二十岁时,杜甫漫游吴越数年。
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回乡参加“乡贡”。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成绩倒数第一。
杜甫的父亲当时是兖州司马,于是杜甫到兖州探亲,并与苏元明一起到赵奇平原进行第二次漫游。
大概这个时候,他的父亲正在兖州当司马。他在齐国和赵国过了四五年的“幸福”生活。
还留下了现存最早的诗词:《登兖州塔》,是省仆父在兖州时的作品;还有两首《画鹰》、《房兵曹虎马》,用年轻人的热情歌颂了鹰和骏马;
还有一首诗《望岳》,也是代表作之一。结尾的两句名句是“登峰造极,一览众山小。”,透露出诗人年轻时的非凡抱负。
2、被困长安
天宝六年(747年),玄宗召集天下“全能艺人”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
因为电力部长李导演了一场“不留遗风”的闹剧,所有参加考试的学生都落选了。
由于科举之路不可行,杜甫只好求助于权贵之门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无果而终。
他在长安生活了十年,奔波献礼,郁郁寡欢,仕途失意,生活清贫。“他未能夺得第一名,被困长安。"
3.战争和流离失所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潼关失陷,玄宗仓皇出逃。
七月,太子恒力在灵武(今宁夏自治区灵武市)为肃宗。
此时,杜甫已举家迁往鄞州(今陕西省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肃宗即位,八月独自北上,投奔灵武。不幸的是,他在途中被叛军俘虏,带到了长安。
同样被俘的王维受到严密监管,杜甫也因为官职小而没有下狱。
尽管个人遭遇不幸,杜甫始终忧国忧民。
4、漫游蜀中
甘源二年(759)夏,化州、关中发生大旱。杜甫写了《夏叹》和《夏夜叹》,感叹中国难民的苦难。
这年立秋以后,杜甫对时政的肮脏感到痛心,放弃了在化州的秘书职位去参军,到了西部的周琴(今甘肃天水)。
杜甫在华州任职期间写了30多首诗。
几经周折,终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又称“浣花草堂”。
后来被严武推荐为节日之都,全家居住在四川奉节县。
5、死在船上
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想家,乘船出峡,先到江陵,后转公安。冬末漂流到湖南岳阳,停泊在岳阳楼下。
登上期待已久的岳阳楼,遥望廊下,面对茫茫烟波,
壮丽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国家多灾多难,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岳阳楼》。
因为生活的困难,我们不仅不能返回北方,反而被迫向更远的南方行进。
大历四年正月,从岳阳到潭州(长沙),从潭州到衡州(衡阳),再回到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