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第三次河西战争?
如何评价第三次河西战争?
背景
战国时期,秦和魏为了争夺关中河西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前后数次交战。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大增,恰逢魏国精锐尽失,国力大损。最后秦国收复河西,史称河西之战。
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在秦国推行改革,包括废除人祭、迁都溧阳、扩大商业活动、编户籍、普及县制等。
晚年国力由弱转强,企图夺取魏国河西郡。此时,魏国的主力被困在中原战场。
经过
公元前366年,魏在吴城(今陕西省滑县东)建城,被秦国打败。后来,秦国在罗隐打败了魏国和朝鲜的联军。前364年,秦率张高渡黄河,入侵魏国河东,在石门(今山西省郓城县西南)大败魏军,斩首魏军六万,在赵的支持下,魏国退兵。然后周宪王派人去祝贺秦。
公元前362年,秦乘魏军在惠水北岸(今山西翼城县南)与韩、赵联军交战之机,出兵攻魏,在少梁(今陕西韩城县南)击溃魏援军,俘获其主公孙措,占领樊庞城(今陕西韩城市东南)。同年,秦献公去世。
评价
第三次河西之战是在魏汉之战和赵之战的同一年,邵梁靠近岳(今汾河支流)。有理由相信,秦这次总攻魏河西,与汉、赵攻魏是一脉相承的,至少是一次“乘人之危”的进攻。虽然战争取得了胜利,魏国被迫割让了范滂,俘虏了魏相公的叔父措和魏太子,但由于魏国在桓战中取得了胜利,韩、赵再次投降魏国,帮助魏国反攻秦国,秦国停了下来,但至少保存了胜利的果实(魏国在河西修筑长城后,邵良和都在长城外)。
后来开始变法,无暇对外作战,这给了魏巩固河西的时间。魏趁机在河西修筑长城,使秦在初无法全面进攻河西。直到再次河西之战,商鞅通过诈取公子打破了魏国的河西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