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软膏的发展历程
软膏和外用软膏中的膏药在中国应用很早。在《黄帝内经》(苏文)的“痈章”中已有“疏通之,涂以药膏”的记载。汉代名医华佗,手术后经常用“神膏”促进伤口愈合。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用木薯脂、羊脂等药材炼膏;与此同时,龚清概的《刘鬼方》和齐竹成的《楚遗书》在皮肤科用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多有“薄贴”的记载,皮肤吸收良好的动物脂肪已被广泛用作软膏基质。唐代孙思邈《千女翼方》中有“乌麻膏”,由生附子、香油、黄丹、蜡组成。制作方法是“放在有油的青铜器皿中用小火煎至第二天油减少一分,然后到黄丹消失;加入蜡是为了让泡沫消失成糊状……”可见当时已经有了制备膏药的方法。在宋代,由陈撰写并由宋代法院出版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完善了丸、散、膏、丸等中成药。外用药膏在明清时期发展较多。大药理学家李时珍编纂的《本草纲目》中有40多种剂型,其中有多种药膏。清代吴师机的《李龙骈文》是一部膏药专著,全面总结了膏药的处方和应用,尤其是配制工艺,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例如,膏药的类型不仅使用油脂和铅丹,而且还创造了白色膏药,粘性膏药和松香膏药。
外用药膏不仅在国内用的很早,国外也用的很早。特别是在现代,软膏的基质、制备方法和橡皮膏都有了迅速的发展。
膏药是用食用植物油、黄丹或铅粉等制成的外用制剂。作为基质,并含有药物或中草药提取物。
膏药是我国制剂的传统剂型。早在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了它是由油和丹制成的。刘《鬼遗》中也有不少关于“薄巾”的记载,其中“薄”指药膏,“膏”指膏药。唐宋以来,膏药的应用更加广泛。清代吴师机的《李龙篇文》是一部关于膏药应用的专著。目前,膏药仍广泛应用于临床和民间医学。
膏药常用于消肿、解毒、生肌等外用治疗。但通过外敷,也能起到内治的作用,如散寒、调和气血、化痰消肿、疏通经络、治风湿、治跌打损伤等。《卓立篇·文》在谈到膏药的作用时,有“断”“拔”之说,说“凡疾病聚集之处,拔之必致疾病本身,无深内陷;除病之外,若断之,则恶而自灭,无传宗接代之虞。”
膏药有很多种,其中黑色膏药是以油和黄丹为基质的。一种以油和宫粉为基质的白色膏药;松香石膏是以松香为基础的。最常用的是黑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