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不推荐这本书。
你什么意思?各种推荐和恭维不是都在封底等着我去概览这本书吗?
接下来,还有更有趣的。
两个完全相反的评价,更让人看不懂,直接勾起了我的兴趣。
这是什么书?我看书的习惯是先看封面,再看封底,再看前言目录,再看内容,把内容和框架结合起来。但这本书让我蒙在鼓里。封面只有标题和副标题。我只知道作者想说《国之潮》《中国文艺复兴》,封底完全不知所云。
前言告诉我,第一章是前言,目录只看到了歧义,完全没有概念。稍微看一下内容就可以了。
当我打开第一章时,我被吸引住了。不可否认,我喜欢作者的叙事风格,喜欢生动的语言,喜欢大量的故事和史实,就好像一个知识渊博健谈的哥哥坐在对面和你聊天。
就这样,聊着聊着,他引申出了他心目中的国潮是什么,为什么会兴起,有什么现实意义。
封底可能是作者的态度: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自信:做好自己,让我来评论。
“国潮”你一定很熟悉,但一般人说不出是什么。
有人认为2018是“国潮”元年。国内运动品牌“李宁”做了一波强势营销,将汉字“中国李宁”放在了产品的醒目位置。再加上品牌创始人李宁“奥运冠军”、“体操王子”的身份,无形中为这场营销加分,导入爱国主义,这就是“国潮”的开始。
“国潮”没有明确的定义,那跟“国货”有什么关系?
答案是,“国货”不一定是“国潮”,“国潮”也不一定是“国货”。
我们可以理解为中国生产的商品都是“国货”,但“国时尚”是外国品牌,也可以推出“国时尚”系列。似乎判断是否是“国民时尚”的标准很模糊,很难达到一个* * *的学问。
“国潮”之所以叫“国潮”而且它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汉文化的元素,所以人们一眼就能把它和中国联系在一起。
今年的冬奥会“冰墩”就是中国的元素,因为熊猫早就被贴上了中国的标签,这是中国的代言。
电影《红高粱》有中国元素吗?答案是肯定的,但这是“全国趋势”吗?当然不是,因为太长了,不在当下,不流行,不够“潮”字。
关于“国潮”没有明确的说法,但每个人都有自己模糊的概念。
中日韩关于文化元素的故事太多了。日本和韩国在想把自己与众不同的文化元素贴上本国标签的同时,也试图把自己的文化“去中国化”。
文化元素有时候是谁发明的就贴谁的标签,就看谁会传播了。
世界上普遍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其实是印度发明的,传到了阿拉伯,但知道的人很少,数字以阿拉伯命名。谁让阿拉伯人做了这个数字的所有传播和推广工作?
元素可以因为交流而被贴上新的标签,而文本不能。文字是一种特殊的元素,你可以使用它,但是你不能给它贴上新的标签。
《最后一课》是法国小说家阿尔方斯·道代(alphonse daudet)在1873中写的,讲述了一个在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士强行割让的乡村小学,拿着最后一课告别母语的故事,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表现了整个沦陷区的屈辱和对故土的深深向往。
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明白,亡国之后,写作是最后的希望,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寄托,是一个特殊的元素,一个特殊的符号。
正是因为文字的特殊性,日韩人“去中国化”的第一步是创造自己的文字。
这就是“国潮”的元素,其中文字和主角一样。
一种西式糕点,上面撒了一些桂花,你不会觉得是中式糕点。同样,不再适合当代口味的蛋糕,也不能仅靠情怀传承下去。
传统文化要想成为“国潮”和民族自信,就必须变得有用,比如李宁的产品。
只有有用的元素才是有生命力的,只有适应时代的元素才能被传播,被认可,带来民族自信。
马王堆汉墓中的“素纱单袄”非常牛逼,现代的工艺无法完美复制,只能是历史,在文化传播方面比不上一件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汉服。、
汉服这几年的流行,是民族自信心的崛起,是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复苏。
2018的“国潮”崛起,也是中国经济实力的体现,来自于民族自信。
什么能让人第一时间想到中国,中国的标志是什么。
可以是实物:筷子,兵马俑,熊猫,长城-
也可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君子,中庸,道法自然,学而时习之——
可以是文化符号:唐朝,江湖豪杰,苏东坡,我床脚那么亮的一线——
当然,有些符号已经不能只属于中国,比如茶、花道等。日本发展得好,也会让人想起日本。
这就把我们带到了交流。故事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故事也可以成为历史。
李宁的“国潮”系列能点燃“国潮”概念,应该也得益于李宁的故事。光是这个名字就能让很多经历过李宁时代的人回到当年的奥运会。
众所周知,“潮”品牌时尚流行,足以称之为“潮”。
“国潮”也是如此,只有存在于老一辈的感情中,才称之为“潮”,不是潮。
市场是黄金标准。只有经过市场的检验,才能证明生命力,任何元素只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才能传承下去。
“中国李宁”这个词能激起爱国情怀和中国热潮。这就是“国潮”的生命力,有让人想看的东西。
“国潮”可以带来关注,但也要理解它,利用好它,也要面对市场,经得起考验。
在《国之潮》一书中,作者内县张对古今中外的历史都有所了解,并在大谈特谈,令人大开眼界,发人深省。
书中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与道,让我想起傅蔚冈研究员的评价:“你是谁?它从哪里来的?去哪里?”生命的终极问题。
当然,作者很会讲故事,从徐娇的汉服作坊到沈从文的服装研究,从大话西游到火影忍者,从唢呐到相声。很多道理是在讲故事的同时传达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正如作者在《郭超》的开头所说,不同的人可以对郭超有不同的看法。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说:我推荐这本书,我建议顺着作者的思路,看看历史,思考一下“国潮”,了解一下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