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三国时期是什么时候?那时候有皇帝吗?当时吴、魏、蜀的代表人物在哪里?

三国时期简介

三国是东汉以后的时代称谓,以魏、蜀、吴三国命名。三国开始于公元220年魏取代汉朝,结束于公元265年魏在金朝。但史学界往往以公元190年董卓随汉献帝出洛阳为三国上限,以公元280年灭吴为三国下限。

三国局势的形成

东汉六年(公元189),灵帝驾崩,刘弁为帝。执政的何太后兄弟联系了西苑八大队长之一的袁绍,杀了掌管八大队长的太监简硕。袁绍和何进密谋杀害宦官,并召来州牧董卓入朝求救。宦官杀了何进,袁绍杀了宦官,董卓领兵进洛阳,掌管朝政。废黜少帝,立刘勰为帝,即汉献帝。董卓的独断专行引起了东汉朝臣和地方牧师的反对,导致了大规模的内战。

董卓入罗后,袁绍出师冀州,东郡太守桥假东汉之名,要求各郡起兵讨伐董卓,关东各郡纷纷响应。他们分重点,提拔袁绍为领军,用相机攻击董卓。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避开关东的部队前沿,抱着献帝向长安进发。关东联军本来就是乌合之众,互相欺骗,互相吞噬,很快就分崩离析了。初平三年,长安兵变,董卓被杀,关中大乱。

经过激烈混战,到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国内已形成多个割据地区:袁绍占领河北、青海、滨河,曹操占领兖州、河南,韩遂、马腾占领凉州,公孙瓒占领幽州,公孙度占领辽东,、刘备、吕布先后占领徐州,袁术占领扬州淮南部分,刘表占领荆州。此外,张鲁还以道教组织的形式保护汉中地区,并供奉祭品救治百姓。在这些割据者中,袁绍和曹操的势力最大,也最活跃。

董卓入罗后,曹操逃到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集结兵力抵抗,成为关东联军的一员。他在济北(今山东省长清南)引诱投降黄巾军三十万人,精选其精锐,使之成为青州兵;并接待了一些有实力的地主。建安元年,迁汉献帝于许县(今河南许昌东),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他还耕种土地和积累山谷储存军事资产。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打官渡,曹操以弱胜强,歼灭袁俊主力;他还利用袁绍两个儿子之间的矛盾,攻占了袁的邺城,先后占领了青、冀、尤、泗州之地,从而统一了中原。建安十二年,曹骏出卢龙塞(今河北遵化西北),大败北侵的乌桓。

建安十三年,曹骏南下攻取刘表之子刘聪居住的荆州。倚仗荆州的刘备南逃。江东的鲁肃奉孙权之命与刘备会师商议对策,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在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与孙权结盟抵抗曹军,孙、刘联军在赤壁(一般认为在湖北浦阴西北,长江南岸)大败水师,迫使重返中原。这就是赤壁之战,促成了三国鼎立。曹操北归后,在关中、陇西用兵,将统一范围扩大到整个北方。

建安十六年,刘备领兵进益州,逐渐占领了柳岩之子刘璋的地盘。二十四年,刘备从曹骏手中夺下汉中,以荆州为根据地的关羽也向曹骏发起进攻,但孙权派兵攻杀关羽,占据了大半个荆州,隔着三峡与刘备军相持不下。

韩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逝;十月,子曹丕称帝(即魏文帝曹丕),国号魏,建都洛阳,建元。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即汉昭帝刘备),国号汉,世称蜀,又称、建元彰武。孙权在221接受了魏的国号,在武昌被称为吴王。公元222年,蜀军出峡,在夷陵(今湖北宜都)与吴军相持。猇亭之战后,吴打败了鲁迅,回到蜀国。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即武帝孙权),后迁至建业(见建康)建立吴国。猇亭之战后不久,蜀、吴复盟抗曹魏。虽然南北之间还是经常发生战争,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总体来说,力量大体均衡,维持了40多年的力量。

三国疆域大体分为魏国北部、蜀国西南部和吴国东南部。魏国分为四个州:司、豫、燕、清、徐、梁、雍、冀、尤、贺、荆、杨。其中,凉州率领一名乌鸡校尉保护西域;幽州之地,达辽东;南方诸国大致分别以秦岭和淮河为界与蜀、吴相连。蜀地位于宜州,从秦岭向南(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及云贵一带,故名)。吴酉阳,景,焦舟。三国户口,魏六十六万余户,人口四百四十余万;蜀有二十八万户,九十四万人,官四万,兵十余万。吴有52万多户,人口230万,官员3万多,士兵23万。

魏国(公元220-265年)

汉魏时期的世家大族,魏晋称为士族,影响很大。大多数名人都来自这个阶层,或者在政治上站在这个阶层的一边。曹操因为宦官家庭出身,一般不会受到名士的尊重,也不具备击败出身大家族的割据者的政治优势。曹操对自己的名士的杀戮和轻侮,引起了兖州文人的激烈反抗,他的势力几乎全军覆没。东汉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袁绍,其势力和影响力远超曹操。他曾在随笔中辱骂曹操“多余丑陋”。官渡之战,曹操文武百官勾结袁绍。为了打败强大的对手,曹操不得不额外用人,即从下层社会招募有能力的人才。后来,他又重复“唯才是举”的教令,任用那些不屑于指名道姓教导,却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但曹操选官的真正标准并不是“任人唯贤”,而是“治和敬业,有事赏职”。曹操不仅没有普遍否定世家大族所强调的道德标准,而且非常重视对名士的争夺。它的窗帘里有很多名人。官渡大战前,徐州大乱。他派陈群、何奎等名士去屠城县,企图稳定局势。曹操得到邺城后,立即在袁绍原来的地区雇佣名士。荆州被破的时候,我们也尽力收集逃亡的本地和北方士人。曹藻越到晚年,越想慎德。

曹操死后几个月,在曹丕还没有代表汉朝称帝的时候,他采用了陈群建议的“九品官”的办法,选了一个贤良有识的成员担任他所在郡的首领。他负责对和他一起旅居海外的访问学者,评定为九类,作为吏部颁授官员的依据。这就是九品正制。魏为时,又加总政。九品钟政制度刚实施的时候,决定学者人品的权利在政府手里。钟政选择民意,以人才的好坏来评价产品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东汉初年名士不顾人情、操纵选举的局面,有利于政权的稳定。但在士族发展和世代更替的岁月里,这种制度并不能长期脱离士族的权力和政治局,坚持其既定的原则。西晋时已经是“上层无贫,下层无势”,但九品制却成了巩固士族实力的工具。

为了维持固定的兵源,曹魏建立了士大夫制度。士子有特殊户籍,男子世代当兵或服特定徭役。秀才地位比平民低,秀才跑路,妻为奴无官。冀州有十多万读书人。曹操的势力一直在壮大,主要的经济力量就是种地。曹操在建安元年破汝南、颍川黄巾起义,获得大量劳动力和农具,在许昌附近开荒。然后,许多郡设立田官,招募流亡者定居田地。一般屯田地区都位于容易耕种或重要的地方,自成一体,不属于郡县。耕种土地的人作为国家的佃农,按46%(用官牛者)或50%(不用官牛者)向国家缴纳地租,但不承担其他徭役。部分填海由军士进行,称为军垦。农垦工人的生产是由政府保障的,他们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农民和县人民。在短时间内,开荒可以保证军粮的需求。王芳在齐时,从寿春到洛阳,军士耕地,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见曹魏耕地)。

曹操驻冀州后,颁布调租令,对地主(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每亩征收四升地租。要求每户收集两块家用丝绸和两公斤棉花。以户调代替汉代沉重的人头税,对农民是有好处的,对受权贵家族庇护的佃户也是有好处的。曹操下令加大对权贵合并的惩罚力度,但实际上很难阻止权贵合并。

随着北方的统一和屯田制、调租制的实行,北方社会秩序趋于稳定,生产逐渐恢复。政府修路兴修水利,方便了交通运输。在恢复的冶铁业中,水力鼓风铸造排水得到了普及,丝织业也繁荣起来。商品交换逐渐改善,硬币在魏明帝重新发行。洛阳和邺城日益繁荣。魏与倭寇马泰国保持着频繁的交往。西方国家也有使节和商人。

在文化方面,文学、哲学和科学技术都取得了重要成就。曹操、曹丕、曹植都是著名的诗人。还有以王灿、陈琳为代表的所谓建安七子。曹三子、建安七子在诗歌创作中形成了“建安体”,留下了许多名篇。才女蔡琰(文熙)有一首千古传诵的悲愤诗,著名的乐府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也写于建安。以言和和王弼为代表的玄学是哲学思想的杰出成就。后来被称为“医圣”的张仲景写了《伤寒论》(后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奠定了中国医学体系的基础。华佗擅长外科手术,首创使用麻沸散作为外科手术的麻醉剂。数学家刘徽在圆周率的计算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马军在机械方面有很多发明,包括水上起重工具的翻转。宗教方面,道教因黄巾起义和张鲁保举失败而略显沉寂,佛教则继续传播。洛阳有佛寺,西域僧人来传经传译经。朱世行,颍川人,赴于阗取经,是第一个西行求法的汉僧。

魏建立后不久,政权开始腐败。齐国王芳时期,辅政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马懿之间发生了一场权力之争。曹爽重用了言和、邓逵、李生、毕贵、丁蜀等名人。,改朝典,拒司马懿。司马家是东汉以来的贵族世家,司马懿本人足智多谋,军事上也多有建树。荆楚二年(公元238年),率军平定公孙渊,将辽东纳入魏国版图。前十年(即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曹爽乘机在洛阳给王芳献上高平陵的爵位,发动政变,迫使曹爽屈服,处死曹爽及其党羽,垄断朝政,史称高平陵事件。后来,司马懿、其子司马师、先后平定了王陵(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吴(郑源二年,公元255年)、诸葛诞(甘露二年,公元257年)的军事叛乱和来自淮南的其他臣子的抵抗,从而巩固了司马师的统治。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一批玄学名人对司马氏家族持否定态度,其中嵇康被司马氏家族以不灭名教、助人为乐的罪名杀害。大部分是在魏、西晋初期投降司马氏家族的。

当所有的抵抗力量都被消灭后,司马当时立下大功,在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出兵灭蜀。两年后,以接受退位的名义取代魏成为晋。魏历经五帝四十六年。

舒尼病毒

董卓入罗前一年(五年,公元188),汉宗室为益州牧。怎么死,张子成功了。柳岩、刘璋先后平了益州豪强的抵抗。建安十六年,刘璋邀请暂驻荆州的刘备入蜀,使其在汉中得到张鲁的保证。建安十九年,刘备占领益州;二十四年汉中,自称汉中王。那一年,留在荆州的关羽被孙权军偷袭杀死。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次年出峡,与吴军为失荆州而战。他战败去了蜀国,死了。他的儿子刘禅继承了他。

刘备在新野的时候,邀请住在隆中的诸葛亮做他的助手。诸葛亮看清了北有曹操,东有孙权,荆州难以为继的局面,为了自保,战略上提拔刘备进入益州。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小国寡民,处境艰难。今天,当时统称为西南彝的川西、云贵等地的一些少数民族相继造反。宜州郡(今云南晋宁东)人,刚强勇武,执太守,谋附吴。张克知府朱宝、越王高定远等纷纷响应吕勇,华南动乱扩大。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南下,大军分三路。诸葛亮的军队过了西平,马中骏过了东平,然后他们和李惠的中路人马合称益州郡。这时,孟获已经代表吕勇接管了县城。诸葛亮打败了孟获,按照马谡在离开军队时提出的“策为上策”的建议,在七纵七横的方向上俘虏了孟获,终于使孟获回心转意,平定了南方。诸葛亮将任意曲帅移至成都为官,令南、中、青羌各为一军,并让大兴吸引夷人,制作三部曲。南中的牛马充实了蜀国的军事资产。西南彝族地区的封闭状态从此改变。

华南战争结束后,蜀与吴的结盟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诸葛亮在建兴五年率军到汉中,与魏为争夺关陇而激烈交战。益州累了,诸葛亮就急着打仗。他一方面试图借助北伐巩固自己“复兴汉室,重返故都”的正统地位。一方面,进攻就是防守,这样才能生存。建兴六年,诸葛亮命令赵云按吉谷(今陕西省宝鸡市北)向西北方向进攻岐山(今甘肃省澧县东北)。前锋马谡在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大败,蜀军撤退。接下来的三年,诸葛亮一次次出兵,都是因为军粮差,没有结果。建兴十二年再次北伐,向渭水以南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进军。大军病死,蜀军撤退,北伐停止。

诸葛亮死后,蜀国相继以蒋琬、费祎、董允等人为相,他们也只是步其后尘。景尧元年(公元258年)以后,宦官擅权,政治腐败。姜维将军的北伐是徒劳的。景尧第六年,魏军分三路攻打蜀国,姜维在剑阁抵抗魏忠辉的军队,而邓玮艾离开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南下,于这年冬灭蜀。蜀国经历了两个皇帝,长达四十三年。

周朝的一个国家

汉朝黄忠起义前,孙坚随会稽朱去中原镇压黄巾,后转战凉州、荆州江南两郡。董卓叛乱期间,孙坚加入关东联军对抗董卓,隶属袁术,活跃在淮南。孙坚死了,儿子孙策掌管本部。大约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开始向江东发展。在周瑜等人的帮助下,驱逐了暂驻屈的扬州刺史刘友,逼退了会稽太守王朗。建安元年献帝都后,孙策不肯归附曹操,被封为武侯。建安四年,孙策击败庐江太守刘询,袁术吞并其三部,并得张羽郡。建安五年,孙策死,策弟孙权统众。建安十三年,孙权由吴土统治京师(今江苏镇江)。策划赤壁之战,势力直抵荆州;十五年,他以保险凭证招募岭南的士兄弟,取得半个东南。建安十六年,孙权土治秣陵,次年秣陵改建业。建安二十四年,孙权破关羽,占领荆州全境。三年后(公元222年)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限制了蜀发展出峡的可能性。孙权剩下的困难是:一是应对山越的躁动,二是抵御淮南巢湖地区曹魏的压力。

山越人散居在东南各县山区,阻挡割据势力,甚至与曹魏在北方结盟,反对孙权势力向南方大陆扩张。孙权和山越打了很多仗,打了很多胜仗。嘉禾三年(公元234年),诸葛率军攻丹阳山月。经过三年的围困,山越十万人投降,其中士兵四万,其余的都成了编外。孙吴统治的几十年间,山越人普遍与汉人融合。在东晋南朝的史籍中,关于山月的记载也只是偶见。

孙权的主要军事活动在淮南。赤壁之战后,曹多次攻打合淝,双方有赢有输。江北居民渡江较多,江边几个县城成了空区。诸葛亮死后,魏蜀战争停止,魏在淮南加强了对吴的进攻。吴军除了在长江沿岸驻军,设置烽火台外,还在巢湖南口修建了濡须码头,戒备森严。魏军水师有限,攻难奏效,故魏武祥持年。

孙权统治时,江东经济发展显著。北方人来到南方,平地长出了山,劳动力增加了。长江两岸都有荒地,其中打桩荒地面积(今江苏常州、镇江、无锡)最大。会稽县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历朝历代修建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在孙吴时期发挥了航运效益。江南运河云阳至京口(今江苏丹阳至镇江)一段,穿山而过,不便通航,吴未修。云阳以西,破岗渎开通,连接秦淮河和江南运河,是三五至建邺的便捷水路。江南开始兴起丝织,但织造技术不高,蜀锦成为重要的输入材料。铜铁冶铸继承了东汉的规模并有规律地发展,青瓷业也在东汉釉陶制造的基础上成熟。由于江海交通的需要,造船业十分繁荣,海船经常北飞辽东、南通至南海各国。黄龙二年(公元230年),一支万人船队到达益州,也就是现在的台湾行省。这是大陆与台湾省交往的最早记录。吴国的使臣朱茵和康泰航行到林逸(今越南南部)和阜南(今柬埔寨)。大秦商人和来自林逸的使节也抵达建邺。

经济的发展和与外界接触的增多,促进了攻江南文化的完善,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经学和文史学者,如虞翻、陆机、赵薇等。佛教开始在江南传播。俗人智谦来自洛阳南部,住在天竺的高僧康桑辉后来从脚趾北上。他们在建康翻译经典,影响很大。道教继续在南方民间传播。

孙吴的将领以私兵身份与孙氏作战,孙吴多次给他们作为国家佃户,豪杰往往拥有多达数郡,从而逐渐形成了吴吴将领世袭领导的制度。与此同时,江南地区也出现了如吴郡的顾、陆、朱、张等,他们占有大量的土地和童仆,各有家风,在世界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他们是孙吴政权的主要支柱,与继承遗产领兵的将领们一起。

孙权死后(公元252年),吴越来越弱,而魏在司马氏消灭淮南地区的三次军事叛乱后,越来越强。由于司马氏的方针是先灭蜀后取吴,而灭蜀(公元263年)代魏(公元265年)后,又忙于新王朝的定制,所以吴的政权暂时得以延续。晋泰五年(公元269年),杨虎城命王军在益州建水师,计划攻吴。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冬,金军从江北、江陵至建邺出兵攻吴,益州水师作为奇兵,离开峡下游。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三月,建业攻陷,武帝孙皓降,吴亡。吴历经四帝五十二年。东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以后,国家分裂的局面,经过魏、蜀、吴地区的局部统一和相持,已经被全国统一。

参考书目: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北京,1959。

司马光:《资同治鉴》,59-78卷,中华书局,北京,1956。

王:魏晋南北朝史,第1-2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中国历史》,本站略有改动。

三国首都

1,叶城,曹魏

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击败袁绍后修建的邺城遗址,在河北省临漳县西南17.5公里处。由于多年来漳河泛滥,地面遗存极为稀少,著名的铜雀三站还有两处残存,城墙已消失。

叶城东西长3.5公里,南北长2.5公里。这座城市被一条东西向的水平街道分成两部分。北部地势相对较高,其中宫、衙门建在署内,花园建在西面。西北角耸立着冰峰、铜雀台和胡锦,是为军事需要而建的制高点。南区以住宅为主,有长寿、吉阳、永平、四中四里,安置了当时被迫集中的全国各地劳动人民,投奔曹操的豪强及其作品。

邺城在中国都城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集中了城北的宫殿和城南的住宅区,为后来的都城所继承,创造了全新的城市布局。在邺城西北设置了三套,魏晋时期还在洛阳城西北角设置了金庸城。

2.曹魏洛阳城

曹魏洛阳城在洛阳城东15km处,是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在东汉洛阳城的基础上所建。南北呈长方形,东、西、北三壁有几处曲折,保存完好。由于洛河北移,程楠城墙被摧毁。西城墙残长4290,宽约20米。北墙总长3700,宽约25-30米。东园墙残长3895,宽约14米。南墙长度按东西墙距离计算约2460米,城墙周长约14345米。

西、北、东墙有12个门,其中西墙有3个。从南到北依次是广阳门、西名门、六合门;两座北墙,自西向东依次是大西门和光墨门;东苑3号楼。从北到南依次是建春门、东阳门、清明门。根据文献记载,南苑应该有四个城门,从东到西分别是开阳门、平昌门、杨轩门和晋阳门。

城西北角,金庸城仿邺城三台而建,为军事防御设施。洛阳城模仿邺城的设计,将宫城集中在城中心的北部,将政府机关和居民区放在城南。郭雪、唐明和灵台建在城南。这座灵台建于东汉,魏晋时期使用。汉晋灵台遗址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天文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

3.孙吴武昌城

魏元年(公元220年),孙权建都武昌,位于湖北孙艺程县东部。俗称吴王城。城市略呈正方形,边长0.75 km。南墙和东墙南段保存完好。城底宽10余米,最高点保持4米。以前城北有一个分城,孙吴武昌宫就在那里。城西有郭成的遗迹。再往西是武昌的港口樊口。在城南发现了古代冶铁遗址。武昌位于长江以北,西有西山,南有矾山和杨澜湖,东南角有凤凰台。形势险要,又有良港,又有冶铁。是控制长江中游的军事重镇。

4.孙吴建业城

武黄龙元年(公元229年)迁都建业,遗址在今南京玄武湖南岸。据文献记载,“建业都城一周二十里走十九步”(《建志》卷二)。孙吴建业城遗址现已消失。

1,洛阳魏正始八年墓

出洛阳建西,墓县有两间房,前室左右各有一间小耳室。墓室长近8米,前方有1.62米的砖砌地道和25.5米的倾斜土墓。因为早年被盗,里屋损毁严重,没有棺材。不过,前房和两侧的耳室内还保存了一些遗物。前室是方形的,前陈方的后室中央有一个窗帘。现在只有五个铁钩了。其中一个上面有“正始八年八月”的铭文。它建于公元274年。只有几件随葬品放在帘子附近,比如玉杯、博山炉。左耳室有陶俑、陶磨、陶井、猪圈、牲畜模型,算是模拟厨房。右耳室出土了七个带盖的陶罐,可能是模拟谷仓。从墓葬的结构和随葬品来看,当时继承了东汉晚期砖墓的传统,在中原和华南广大地区流动。

2.武昌和南京的吴栋墓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吴栋时期的坟墓被发现在单间里(现在在湖北,武昌和南京)。也见于浙江南昌等地。

从墓葬形制来看,大致可分为多室墓和单室墓两种。多室墓一般分为前室和后室,由通道相连。前腔平面近方形,左右各有一耳腔。墓门前有一条短隧道和一个长长的倾斜墓室。后面的房间很大,平面呈长方形,有票顶。如武昌任家湾墓(公元227年)、莲溪寺永安墓(公元262年)、孙将军墓地、江西南昌墓等。以武昌任家湾黄武六年墓为例,介绍如下:棺材放在里屋,底有铜钱,棺外有著名的木简、银簪,大概是主人随身携带的东西。铅券在棺材下面。铜钱堆放在后室的四个角落,整个墓室有3600多枚铜钱。墓的左后角还放置了一只青瓷虎和九只小碗。前屋里有铅耳杯和铅盘,还有铜垫圈。漆罐、陶炉等器物,以及铁矛、铁剑等兵器。右耳室里摆放着各种类型的陶罐和上釉的陶罐,似乎象征着存放房屋的仓库。左耳室有一个陶炉模型,似乎象征着厨房。从形制和随葬品来看,早期的吴栋墓葬也模仿了中原地区的曹魏墓葬,而后期的墓葬则多产青瓷,表现出地方特色。

单室墓多为砖室,有长方形的屋顶和拱顶,有的前面有短隧道相连。出土器皿也很少,多为陶瓷日用器皿。这种墓主人地位很低。

3.成都蜀汉墓

陵墓有三个房间:前、中、后。也有前后房的。大量是单室墓。随葬品包括陶罐、甑、罐、炉、井、家畜和雕像。上缘是韩做的,比较粗糙。

1,长沙走马楼竹简

1996长沙走马楼发现大量吴简。长约50厘米的大木简只有一种,保存完好或基本完好的有2000多件;木简、简牍有几十种,竹简上万种。这些简牍至少有654.38+0.5万字,大大超过了《三国志》的总字数。这些简牍以经济文献为主,为研究孙权时代吴的社会经济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这些简牍对研究孙吴时期长沙的历史地理问题也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本身也为研究吴国简牍制度提供了全新的材料。

2.铜镜

三国曹魏铜镜多沿汉制,柿莲弧镜、简牍镜流行。日本本州岛发现的曹魏制作的三棱兽镜不超过200面。这些铜镜是曹魏在徐州等地的民间工匠制作的,有的是专门制作出口的。例如,铜镜上的铭文写着:“镜陈之作...易军的高级官员去海东,保护他的儿子和孙子。”“我做了一面奇妙的镜子,从世界各地飘来,用青铜到海东。”

孙吴的铜镜铸造中心在绍兴。当时的镜匠很多,如郑、卜、鲍、陈、朱、徐、唐、张、任等。其中鲍、陈的作品较多,且多为民间手工艺人。铸镜的背面装饰在汉末是带兽镜的半圆方形,但有简化半圆方形带和神仙形象的趋势。

3.孙吴瓷器

孙武清瓷器制造中心位于浙江绍兴和上虞。绍兴附近的许多吴墓都产生了青瓷工匠,青瓷的烧制也变得专业化。江浙一带青瓷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长江下游广大地区家用电器的改进。瓷器逐渐取代了陶器;而且,银金块又传到了长江中游等地区,如武昌任家湾黄武六年墓中的青瓷碗和老虎,都是从江浙来的,使长江中游等地区的生活用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南京中华门外吴墓出土的青瓷釉下壶,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第一件釉下彩。如此精美的盘口壶,让中国的釉下彩出现在唐朝600年左右的历史中。

4.东吴漆器

1984年6月,在安徽吴栋朱然墓的前室和后室发现了一对旋转漆棺。后屋的棺材比较大,应该是朱然的葬具。前室棺材里的死者可能是他的妻子。这座墓中有140多件随葬品,其中漆器最多,共约80件。有案、盘、羽、桶、盆、桶、盒、刀、勺、桌、扇、梳、木船、竹胎、皮胎等。,特别是出土的大量彩绘漆器。特别是其中的一种,有犀牛皮的黄嘴羽,将犀牛皮漆技术的出现提前了约600年。

5.三国货币

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劳道庙蜀墓出土文物中发现一枚“五铢”硬币。硬币外形为外圆内方,直径2.2厘米,厚1毫米,孔径0.9厘米。钱没有轮廓,形状类似东汉末年的“五铢剪”。

6.三国兵器

A.钉马:在陕西省汉中市勉县的汉江和定军山的武后坪,经常出土青铜铁镞、钉马、铁刀等兵器和文物。马钉是古代军事战争中的一种暗器,形似刺,所以学名蒺藜,有铜和铁两种。马钉有四个尖尖的瓜,瓜尖呈三角形和圆锥形。尖瓜之间的夹角为130度,大的重约15克,尖长2.7至3厘米,小的重8克,尖长1.5厘米。在战争中,马钉经常散落在战场、险路,用来刺死敌人的马匹和士卒,所以俗称马钉。

b魏弩机: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一件魏弩机,完好无损,重三公斤。箭头盒上方的右尾,有三行字刻在树荫下,一半已被侵蚀,难以辨认。文中说,“七年六月一日,监制张仙儿《萧诗》。”。箭头框右侧刻有“蔡22”二字。这说明这台弩机是在某生产部临时助理萧世贞和技术员张仙儿的监督下铸造的,而萧世贞尤其是张仙儿在当时的魏国以铸造兵器闻名。勉县出土的“黄初七年”弩机,很可能是诸葛亮北伐时俘获魏的战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