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大炮的历史演变
16世纪初,弘毅炮在欧洲制造,明末传入中国,又称红炮。所谓的“红色野蛮人”也来自荷兰和葡萄牙。因此,许多人认为弘毅大炮是从荷兰进口的。事实上,当时明朝把所有从西方进口的前装滑膛炮都称为弘毅炮。明朝官员经常用红布将这些巨炮罩住,因此被误认为是“红衣”。据考证,明代进口的弘毅大炮只有少量是从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的。后来因为台湾省问题与荷兰人敌对,大部分在澳门与葡萄牙人交易。当时明朝有巨大的需求,葡萄牙人也充当中间人,把英国的船载大炮卖给中国。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虎门要塞的大炮重达8000公斤,但射程不及英国舰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阴要塞实际上装备了一门万公斤重的铁炮“魏尧将军”。这些炮看似威武,射程还是不如英国舰艇的阿姆斯特朗炮。此外,多年来松懈的军事装备在与英军对抗时也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19世纪中期是西方武器的大变革时期,火炮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工业革命使武器制造业使用动力机床来完成钢炮,火炮射击的理论和战术在拿破仑的实践中得到了新的发展;同时,由于化学的进步,氯化汞开始用于军事,雷管式击发步枪(火帽枪)诞生了。炮弹的威力和射速呈指数增长。另一方面,清军火炮仍然使用陶土铸炮,导致炮身出现大量砂眼,爆膛频繁,内膛加工非常粗糙,准中门不复存在,缺乏科学知识的士兵操炮技术不如英军。两百年前,弘毅大炮失去了它的美丽,它太旧了,无法抵御西方列强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