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县兴隆镇基本内容
从历史到新中国成立,兴隆镇都叫“镇”,其实只是一个所谓的大村。年复一年,十里长街的两边,除了一栋日本鬼子为了镇压贫民而建的两层小楼,萧条中毫无生机。尽管如此,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饥寒交迫的兴隆镇人民,和不愿做奴隶的各族同胞一样,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外侮、反内忧的斗争,培育了许多为中国革命不顾一切的革命者。如罗(原名张敬载),生于兴隆镇森林村,考入北京大学学习,加入中国* * *,任中共甘肃省负责人,于1946年2月在兰州英勇牺牲,死时年仅34岁。此外,兴隆镇人引以自豪的是:我省著名诗人李秉木、王树槐早年曾在此求学、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少将·苗树春在这里加入了军队。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原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现任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杨永茂也在这里度过了美好的中学时光。以及像“一棵不知名的小草”一样无私奉献40多年的“活着的烈士”李玉安...害羞;
如今,在改革开放的暖风吹拂下,兴隆镇早已焕然一新。更别说这里已经不是旧社会的腹地了。镇上的水泥路四通八达,繁华街道两旁的高楼挂满灯笼,招商引资织起了红云巨浪;更不用说这里希望的田野里盛产的红玛瑙般的高粱、黄澄澄的黄金豆,早已远销海内外。就全镇8万多人的生活状况而言,用“巍然屹立”这个成语来形容最合适不过了,因为这里的人们不仅吃得好、住得好、穿得好,而且在十六大精神的鼓励下,为早日实现“小康”洒满了黄金。& amp害羞;在松嫩平原腹地,有一座历史悠久的中国名城——黑龙江省巴彦县兴隆镇。一百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辽阔的原野,一片广袤的森林。开荒的时候,只有赵虎的哥哥,所以古代叫“赵虎窝堡”。如今,这里已成为一座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建筑典雅、风景秀丽的现代化新城,被誉为“中国第一镇”。
清乾隆二年(1737)呼兰设立官庄后,每年都有流民涌入松花江以北地区,私耕土地。咸丰九年(1859)为兴隆镇元年。当时,赵虎窝堡一带以老虎和狼为主。四平山,现在是兴隆林业局的驻地,曾经是一望无际的森林,天空辽阔,野生动物和成群的鸟。咸丰十一年(1861),清政府禁止官荒,大量山东、河北、山西等。
当地汉族人“闯关东”种地,繁衍生息,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小村落。所以土地盛产木材,以前“西大荒”有大量的车马,人们来来往往都需要住旅馆。于是,到了秋冬,当地人就开了两家时令小米店和大车店,用大碗茶、大碗酒、大块肉、大饼子、大火炕招待过往行人。同治五年(1866),聚宝山屯地主范庆强来到“赵虎窝堡”,开了一家商号“顺发永”,经营烟酒杂货。此后,这里出现了锅、磨、油坊,成为这一地区的经济中心。光绪三十年(1904),巴彦苏苏厅改为州建制,“昭乌宝”正式改名兴隆。清廷将此地定为重要开发地,设置了一套县级政权。与此同时,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建筑和壕沟的修建。1926年,呼兰至海伦的铁路修到这里时,车站命名为“兴隆镇”。之后,哈尔滨至佳木斯、黑河、齐齐哈尔的铁路相继建成通车,兴隆镇被定为一级站,成为滨北线咽喉。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政府实行“免税免赋,繁荣土地”的政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使兴隆镇的商户激增至近百家,成为周边十余县的人流、物流集散地。
兴隆镇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街道繁华,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抗日战争时期,赵尚志、李、赵一曼、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战斗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