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白发苏州》:苏州的活力与古韵

于在《文化之旅》和《山居笔记》中对历史文化的描写是历史上的一笔浓墨重彩的一笔。这种历史文化散文古已有之,贾谊的《论秦》和苏洵的《论六国》都是让人反思历史和现实的名著。如今,在余的作品中,它反映了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厚重和历史进程的曲折。作者的《白发苏州》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穿越时空的历史变迁下的“多面苏州图”。本文拟从对比的角度来分析这篇文章。

苏州,2500年历史的古城,窗外“古城藤垂,虎丘隐于夜空”;室内,是美澳国庆的电视转播;大洋彼岸,是庆祝国庆的“空巷”。作者通过从海外切换镜头,到苏州街头,再到室内电视转播,展现了“200年美澳的辉煌”和2500年苏州的空巷。在三重对比下,视觉冲击不禁让人感到惋惜和深思。历史是如何对待苏州的,为什么这位“白发苍苍”的德高望重者会受到如此冷遇?也为苏州的未来奠定了浓厚的情感基调。

苏州是一个可以“抚慰心中的皱纹”,给人“真正休息”的地方。“柔美的文字,姣好的容貌,幽雅的园林,幽深的街道”都显示出它古老的魅力,是一片与现代都市隔绝的净土,就像周作人笔下的吴鹏小船。然而,即使有更文明的交通工具,“苏州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不公平的”。吴仪的软语虽然安抚了文人,但实际上是被文人的轻蔑之词所琢磨,史家的目光“很少停在苏州”。相比之下,苏州成了弃妇,从被喜欢到被抛弃,甚至被骂。

作者说苏州因为缺少金陵的王道,地位不公平,打不开战场。历史上的战争是无尽苦难的开始。面对文人雅士的语言,背负着种种罪名的苏州,难免像个老人一样默默坐着,为优雅增添几分儒雅与和谐。

苏州历史上有过战争,但吴越战争的胜利在会稽,苏州却是亡国亡王之地。吴越之间的争斗千丝万缕,但百姓受害最深。在史家的评论中,苏州在吴的价值被“君主成败论”狭隘地贬低了。而苏州人自己却无视“你为王,他为王”,保持着一颗“暖心”,过着自己的悠闲生活。历史学家和苏州人的对比让我们看到,苏州人不是只在乎“自强不息”的个人主义者,而是对历史足够宽容、豁达、乐观的老人形象。史家的评论难免“政治化”,未能站在底层民众的角度评论历史,而苏州人去政治化的生活才是人性最本真质朴的一面。“苏州人连施姑娘被利用后溺死的悲剧都不甘心”,于是改编了一部大团圆结局的新作,保留了施的痕迹,让人把施作为人、女人、妻子、母亲来尊重,重新诠释了她的历史意义。这种悲天悯人,显示了“苏州的见识和度量”。史是亡国后被抛弃的工具,苏州在历史上的定位是不公平的,有“天各一方不欢而散”之意。另一方面,苏州人的态度是在逆境中学会了放下的德高望重的人。

温柔的苏州人没有反抗。“林东党员反对魏忠贤”,苏州全城反对苏州法院代理逮捕林东党员。当中国对苏州格外尊重的时候,“苏州人只是笑笑就回去过日子了”。通过在历史中求实,在比较中,我责怪文人对苏州人“玩物”的看法,以及历史学家对“苏州缺乏金陵之王道”的评论。从历史中走出来的苏州,正在为自己正名,在“虚”与“实”之间感受时空的神秘和历史的厚重感。

苏州人总是逍遥自在,保证有人才。“自由买卖一座青山,地球上就不赚钱了。”《三笑》的故事是关于江南才子唐伯虎的故事。历史在朝代的交替中难免沉重,但唐伯虎等浪子艺术家却是活泼的,充满活力的,就像在空旷的森林里听到鸟儿歌唱,在绿草地上找到红花,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对立统一和幽默。此外,苏州文人中不乏正直之士。明朝灭亡,金圣叹因哭而被杀。

作为一座白发苍苍的古城,苏州前路坎坷。与年轻一代的现代都市相比,它面临着被埋没的命运。在“古文化”与“新文化”的对比与碰撞中,苏州的未来走向变得模糊。它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紧闭的大门仿佛是尘封在历史中的故事,而歌剧院里却充斥着现代文人的谈资。在大的文化背景下,这种对比充满了乐趣,古韵与今韵的差距似乎是时代的错,或者说是老一辈与年轻一代的差距。如文末所述,作者将问题置于鲁作品中令人反思的“小巷深处”。如果有老人从门里涌出,“我会满足,也会难过”;如果我是个年轻人,“我会既高兴又遗憾。”我觉得只有把这两组对立结合起来,才是对时代最满意的回答。

在整篇论文中,作者运用古代与古代、古代与现代、现代与现代的比较方法,向我们展示了苏州和苏州人的方方面面。苏州充满了朝气和古老的魅力,苏州人既温柔热情,又铮铮铁骨。通过时空的转换,读者可以“虚”与“实”,“古”与“古”。

附:

①白发苏州选自《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