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城市土地调查报告
为贯彻落实党的xx精神,下大力气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我们与有关部门合作组成专题调研组,对全市不同规模城市特别是重点特色小城镇发展的土地差别化政策进行调研,确定株洲县朱婷镇、醴陵市白土滩镇、茶陵县界首镇为重点调研对象。
一、基本信息
我市有9个县,1个“两型社会示范区”(天元区、荷塘区、石峰区、芦淞区、株洲县、醴陵市、攸县、茶陵县、炎陵县、云龙示范区)。截止2065,438+02年末,我市城镇总人口为65,438+02人。改革开放以来,通过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的以县带镇战略和2000年以来实施的小城镇扩容提质战略,全市小城镇建设不仅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而且呈现出许多鲜明亮点。
株洲县:到上世纪80年代末,株洲县路口镇建设投资达3000多万元,建设用地达280公顷。20世纪90年代,株洲县进行了大规模的县城改造;截至2000年底,已扩建主干道11,长度为11.20km。所有路面都实现了高标准硬化,市区建成区面积也增加到7平方公里,人口超过4万。在县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株洲县的区域中心镇、乡镇中心集镇、市场大院都加快了发展步伐,关白、禄口、甘田、三门等旅游景点和孔令庵、大井景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醴陵市:撤县设市后,醴陵于1985启动城市改造,至1992,投资8000万元,新建、改建、拓宽14条城市干道,总长23公里,新建桥梁2座,新增城市绿地65438处。1993至2000年,在第二次城市改造中,总投资达3.52亿元,涉及18主次干道,总长29.70公里,建成抵御50年一遇洪水的澜沧江防洪堤。在城区改扩建的带动下,市辖建制镇扩大到20个,城镇人口增加到654.38+20万人,全国城镇化水平达到25.50%。
攸县:70年代末,攸县建成区面积仅3.20平方公里,人口不到3万。上世纪80年代,攸县修建了长5000米、宽80米的攸州大道,新建或改建道路近10条。第二座渭水大桥建成,连接南北与106国道。到2000年,全县土地面积达到13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3万。通过创新城市建设投资机制,拍卖654.38+000公顷闲置土地获得654.38+500亿元发展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面貌大幅改善。到2001,攸县建制镇增加到18个,城镇居民22.4万人,县城城镇化水平达到30.5%。
茶陵县:70年代,县城开辟了以交通街为主干道的新城区。上世纪80年代,该县投资4亿元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形象,拆迁房屋44.6万平方米,改造城市主干道12条,新建街道7条,总长5571米。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7.50平方公里,人口6.5万。在县城建设的带动下,全县城镇增加到13个,水、电、路、市场、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道路硬化,供水能力提高,一批居民小区和工业小区相继建成。
鄢陵县:本县小城镇建设始于1986。当年县城建起了长580米、宽20米的解放路,沿街建起了60多家商业店铺。65438年至0992年,该县开始规划龙井经贸开发区,开创了偏远山区城镇建设的新路子。开发区占地20.77公顷。在土地使用权转让筹集资金和多项优惠政策的吸引下,21企事业单位的200多户个体户和300多户农户陆续进驻开发区。该地区的湘赣市场成为周边六县的物资集散地后,随着龙井经贸开发区的建成,相当于再造了一个炎陵县的新城区,全县人口增至2.7万人。在组织东山、青林等7个居住区开发建设的同时,县委、县政府累计投入6543.8多亿元支持旅游景区建设。香山公园建的名人园、知青园、武子庙都挺吸引人的。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为更好地推进我市城镇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开发建设步伐,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我市不断完善土地政策,服务小城镇建设发展,赢得了良好局面:
(一)科学编制土地规划,增强城市发展动力
1,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考虑了我市城镇化发展,规划以2020年城镇化水平为参考值,科学编制,合理规划。在认真落实省规划控制指标的同时,充分听取各级各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统筹考虑未来小城镇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根据未来城市发展布局,与“十二五”规划、城市规划和各类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合理安排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布局,拓展农村社区用地空间,有效解决土地瓶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科学定位,合理布局。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调查村庄土地利用状况,把整合农村土地资源与增加城镇发展空间有机结合起来,调整优化城镇用地结构布局,科学编制县级规划和乡镇规划,综合考虑未来城镇化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合理安排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布局,为推进城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3、节约集约,严格控制。按照“突出重点,有保有压”的原则,认真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严格保护耕地,严守基本农田红线,鼓励积极利用现有土地。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增长速度和规模,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特别是对工业园区用地的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办公生活设施用地等关键指标进行严格审查。达不到规定标准的,减少用地规模或者不予供地。对重点项目,要优先审批,做好充分协调和后续服务,缩短审批周期,加快项目落地。加强批后土地动态监测监管,严格查处违法闲置土地。根据《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为全面了解我市节约集约用地情况,我市出台了《株洲市节约集约用地评价考核办法》,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2012节约集约用地评价考核工作, 将节约集约用地评价考核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并将评价考核结果与第二年农用地转用指标挂钩。
(二)扎实推进确权登记,明晰集体土地产权。
自2012年3月8日正式实施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以来,我市于2012年9月完成外业调查和室内数据库建设,并于20110年6月在全省率先通过省级预检。市、区两级发证办、技术股、镇(办)、村共有从业人员6000余人,完成了223个村、2534个村民小组的权属实地调查,共完成权属界线5429宗、地块6752宗、纠纷70宗,调查率100%。各城区已完成登记发证结果的公示,做好了发证的各项准备工作。5个县(市)于2012年6月全面推开。目前,5个县(市)均按照自查、复查、整改、发证等环节制定了倒计时工作方案,确保今年5月底前完成全市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逐步开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以高标准成果迎接省部级验收。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下一步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奠定了基础,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3)积极开展增减挂钩,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根据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的统一部署,我市于2008年5月启动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截至目前,省国土资源厅已增减我市流转指标502公顷。为确保衔接工作顺利开展,该市成立了株洲市城乡建设用地衔接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株洲市城乡建设用地衔接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了《株洲市城乡建设用地衔接工作实施细则》, 《株洲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资金管理试行办法》和《复垦指标有偿使用管理办法》,组织编制《株洲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专项规划》。 2011、2012进行挂钩围填海指标有偿使用交易,分别完成围填海指标拍卖103公顷、66.26公顷。县市通过积极开展增减挂钩,不仅加速了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的聚集,而且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同时,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促进了土地更加合理高效利用,真正实现了“以城带村,以工促农”的新局面。
(四)建立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促进市场整合。
根据《湖南省集体建设用地管理暂行办法》(湘府办〔2008〕32号)精神,为统筹株洲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和流转,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程,我市完成了株洲市原行政辖区内部分土地的定级和基准地价评估,成果通过省级验收,为20638+0658。目前,我市已建立覆盖市区、部分镇和部分社区居委会,国有建设用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相互结合的基准地价体系,基本覆盖株洲市区。其中,龙头铺、马家河、群峰、仙寓基准地价体系的建立,为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土地市场、加快小城镇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基准地价体系较好地结合了株洲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基本反映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体现了区域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地价的差异化管理。
三、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情况
(1)株洲县朱婷镇
1.基本情况:镇,原名普湾,以南宋大理学家朱命名,曾在街亭讲学。位于株洲县东南部,面积112平方公里,辖22个村,3个居委会。辖区总人口25700余人,其中城镇居民6840人,城镇化率26.6%。
2.主要做法:市规划设计院于2012年初完成了《朱婷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和《朱婷镇总体规划》,确立了“发展新城,保护古镇”的发展思路,奠定了“两镇两带一海一河一港”的发展战略,并选择了位于我镇中心的天长坪村实施。该地块位于省道S211与王庭公路交汇处,西距株洲县城50公里,东距龙凤乡至衡东县城40分钟车程,北距京港澳高速至朱婷收费站7公里。新城总用地面积132.06公顷,规划总面积45.5公顷。根据规划,该镇对古镇采取保护性开发,全面挖掘古镇历史文化资源,全面保护现有历史遗迹,修旧如旧,合理规划,大力发展旅游业,建设成为旅游强镇。以新城为古镇疏散的承载区,将镇政府迁至新城。利用朱婷新城的土地资源和交通地理优势,加快完善各项基础设施,积极吸引外资,引进开发商注入资金对新城进行集中连片开发,将朱婷新城建设成为朱婷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和朱婷的政治中心。目前已开展的项目有:提升新城医疗、教育等公共设施水平,投资800万元,将县内软硬件一流的镇卫生院搬迁至新城,新建省级幼儿园;完成道路建设,完成省道S211、朱婷至游仙网时代公路建设,打造便捷交通平台,投资70万元完成新城主干道建设。整个新城项目调整了200亩左右的规划用地,镇里现在正在集中准备材料,组织资金进行一期70亩土地的审批开发。株洲县政府对乡镇土地出让金的返还比例是100%,但是对于乡镇来说,前期土地审批的程序还是很复杂的,土地审批的成本还是难以承受。我们期望在土地审批方面得到优惠政策。
(2)醴陵白土滩
基本情况:该镇位于醴陵市东乡区,交通便利,总面积47.3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3平方公里,人口3.6万。醴陵是一个以鞭炮、烟花和商业流通为主导产业,经济相对发达的集镇。2012年,该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300万元,生产总值361亿元,财政收入5500万元,就业人口2.5万人,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2.主要措施:醴陵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小城镇建设大政策,于2月365438+2065438+2065438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支持白土滩镇建设,对该镇玄武大道项目给予优惠政策。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向平分管财政、税务等部门,参照浏阳的做法,支持项目建设涉及的税收。一是项目涉及的行政性收费,收取后返还80%,收取50%的服务费。行政事业性收费由市财政返还给白土滩镇,用于集镇建设。二是项目涉及省级代省收取的费用,省里返还的部分全额返还给白土滩镇。三、项目用地土地出让金剔除成本后返还90%。
(3)茶陵县界首镇
基本情况:界首镇位于茶陵县西南部,夹在万阳山和武功山之间,距县城24公里,S320省道从与郴州市安仁县交界处穿过,是茶陵的边陲小镇。界首镇辖18个村,1个居委会,总面积84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3万,其中1万,全镇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界首镇是一个“七山半水两田”的丘陵镇,境内土壤以紫砂页岩为主。界首镇资源丰富,拥有大量高品位的方解石、应时、金矿等矿产。2012年,全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万元,工业企业产值51.2万元,同比增长16.84%;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1.6万元,同比增长67%;农民人均纯收入3692元,同比增加654.38+0.36万元。
2.主要做法:近年来,该镇依托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优势,确定了“打造边贸中心,复兴古集名市”的城市发展目标,规划了“扩大规模、提升品位、聚集人气、创造商机”的城市发展思路。通过科学定位、项目运作、规范管理,城市建设突飞猛进,经济社会发展迅猛。一是准确定位,规划是建设的前提。《茶陵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充分考虑了该镇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拟将该镇打造成集居住、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商贸服务中心镇,重点建设湘南边贸综合市场、湘南家具市场、湘南农机市场三大专业市场。逐步形成“一心一轴多区”的城市格局,即以界首大道和商业街相交的综合商务服务中心,以界首大道为主体的城市景观轴,以镇政府为中心的行政办公区,以界首中学为中心的文化教育区,以及东南、西南居住区。二是依法供地,为城市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该镇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逐年分批报批土地,积极盘活土地资源,依法征地拆迁,采取限惠民、农民土地入股、依法挂牌等有效措施,做好土地文章,实现了土地效益。鸭子塘镇、原界首粮站、界首吉谷宗地项目成功挂牌处置,总用地面积约2公顷,土地出让金合计4000多万元,为城市建设稳步推进注入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三是规范管理,促进城市建设有序快速发展。该镇成立了由政府、公安、国土、城管等部门组成的拆迁小组,严控“六乱”,及时制止和拆除违法建筑,全镇面貌焕然一新。由于原界首粮站管理松散,周边多名居民非法占用原粮站国有土地建杂房。原界首市粮站地块挂牌出让后,为使工程顺利开工,多次拆除红线范围内的违章杂屋未果,未能达成共识。为确保项目严格按计划实施,在报经县政府批准后,组织拆迁小组对违法杂屋进行强制拆除。这一举措有效打击了城市蔓延的行为,遏制了违法建设的苗头,保证了规划实施的严肃性。四是愿意投资,为城市扩张和品质提升注入活力。该镇依托我县集镇建设用地处置后土地出让金全额返还的有利形势,加快集镇建设。湘南边贸综合市场、湘南家具市场、界首吉谷等项目建设,吸收民间资本投资654.38+0.6亿元以上,争取资金近654.38+0.0亿元,投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2000多万元。大量的投资使得界首镇的建设突飞猛进。16m宽的水泥硬化主干道,800米长、30米宽的界首大道,大理石铺装的人行道,统一的店招,高杆环保路灯,大容量环保垃圾桶等。,为界首镇居民提供了一个安宁、安全、卫生、有序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