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安溪清水岩景区
作为清水岩的主要景点,主峰海拔767米,为清水岩第一峰。蓬莱峰以北植被茂密,分布着众多景点。自然人文景观价值较高,南部山势险峻,奇石错落。目前山顶上有一座电视转播塔和一座移动信号发射塔。站在山顶上,整个蓬莱镇尽收眼底,而兰溪蜿蜒从景区的东面向远处延伸,颇有气势,在其他山峰的衬托下都显得相形见绌..
春天早晨的灵武
清水岩上天气多变,时晴时雨,云雾缭绕。每年农历三月的第一天,这个仪式。传说:当日凌晨从山下仰望清水岩,若雾盖之峰表示安汤所画之旗,雾围之峰中间表示安汤所画之旗,雾溢山麓平原表示安汤所画之旗。每年精神应该都不正常。
东古龙嘘
在岩洞的试剑石下,一座嵯峨的悬崖隐现在密林和松林之间。晨曦初现,炊烟袅袅,雾气弥漫,似蛟龙嘶嘶入云,蜿蜒于山沟谷间,在山顶蔓延,峰顶云雾缭绕,更是蔚为壮观。
漂浮在雾蒙蒙的海上
春末夏末秋初的早晨,站在清水山庄的门廊上,望着它,雾气弥漫,盈满眼眶。朝阳刚一出现,就出现在四周,像一座漂浮的仙山。山脚下的雾气宛如仙境。
双Xi岳跃
岩石后面的东北角建了一个凉亭。夏秋的一个月夜,游客在凉亭休息,鸟瞰湖头溪和蓬莱溪的汇合处。月影在两条溪流间摇摆,像金子一样漂浮。三钟寺
它是未经检验就建造的。民间传说,三重寺原址在今法门小池附近。之前挖了一个盆盖柱基石,岩坑旁挖了一个古台阶石,是张炎的旧址。以颜思、张勋为首,称为张炎。宋元时期,祖师在张骞侧筑碧水岩,将张骞迁至绝亭仑,命名为“三重寺”,现于古樟树旁,树枝朝北。据旧《岩记》“殿在亭外,祀唐宋三忠臣”。
传说这座庙最初是献给张勋、徐苑和伍子胥的。明成祖朱元璋请伍子胥出,岳飞入。此后,“天下”中的“三忠祠”供奉了张勋、徐苑、岳飞。杨陵版《清光绪五子年清水岩年谱》中说:“岩中有三忠祠,供奉宋代张士杰、卢秀福、文天祥。”不知道什么时候,关羽被加到了庙里。虽然名为“三重殿”,但实际上供奉的是四位忠臣和英雄。
自古以来,每逢佛祖生日、清水岩寺开香之日,僧人从祠堂列队,带着旗鼓,三安堂三头人,三支“都会炮”到“三中寺”恭请“三中火”。1988年,周玉铭、卓锦清、柯金凤等十四位华侨捐资重建“三重寺”,该寺建于重檐,依山而建,坐落在宜信陈武。石狮子矗立在寺庙前,使寺庙更加庄严典雅。
庙前的一对石狮子,是光绪年间(1875-1908)东溪侨商陈天长捐赠的。它们原本被放置在祠堂盐亭,但由于石狮较小,1988年被移至三重庙。
安溪官桥镇坡
宫殿位于岩石下的北坡,蜿蜒在古道上,在路边。宫殿建于宋代,供奉着三位神,分别是“护边将军”,左“千里眼”,右“千里眼”。千百年来,它被破坏,被修复,被坍塌,被建造。1988农历十月初九,台北龙泉岩创始人一行62人到阎烧香,捐款重建。宫联:“千里眼看人间是非,听善恶声。”由刘坤真和王撰稿。
班苓馆
老记载:祖师建完岩寺后,在班苓为游客建了一个亭子,叫班苓亭。亭子比较简陋,倒塌过很多次,重建过很多次。民国十五年重建(1936);重建于1956。重建于1986,亭子为琉璃瓦顶,石重檐,石墙。
音乐祭坛(石柜祭坛)
乐坛,俗称“石柜坛”,在亭子对面,“六老同游”碑后面。据坛左侧碑文记载,坛建于元祐四年(1317),是岩寺大火后的文物,由住在岩的和尚和拜袁的弟子重修。祭坛总高3.30米,主体为大型石柜。柜子上有一座石塔,高2.20米,塔高1.10米,宽1.38米。上面浮雕着祥龙、“皇帝圣旨”、“赐赵邀益慈济善主”。石柜高2.75米,宽6.11m,厚2.50米。正面记载着清水祖师四次受到宋朝的嘉奖,左侧刻有元代重建禹岩的笔记。
清水法门
清水法门是老偃师庙的山门。供奉赵、王、苏、李四位将军,为岩寺护法。法门前雕有一对石柱:“山绕碧水,四将庄严护门。”门上一匾,刻着“清水法”四个字,是楷书;概要:《心有的立夏莫柏宏》。(注:白鸿,字凯墨)
珏婷
觉亭,原是一个小茶棚,被一棵古老的樟树掩映着,树枝朝北。明万历元年(1601),该市命廖同春倡导修改修建,取名“绝亭”,寓意“当你改变心意时,你会立刻感受到”,以警醒世人的爱好者。清道光、光绪年间重修,民国十五年(1926)重修;1949年后倒塌,1981年由华侨刘燕燕捐赠重建。风格依旧,用钢筋混凝土搭建亭子,亭子四周石砌围栏保护,仿木桶拱门,重叠保护。亭子四周幽暗,俯视横景,陵墓山麓的变化,溪水的起伏尽收眼底。游客一路穿行在林荫中,真的是“禅林第一关”。
绝亭至今仍有三副老对联,其中有一副门联:“封宋吉室,拜真人”。石柱连有“梦无匹,禅林第一关”和“客陷尘埃,人傲苍穹”两对。
祈雨台
台湾坐落在岩石后面一英里的山顶上。祖师在这里建了一个祈雨的平台,旁边有两块石头,雷公和电母,这两块石头都已被摧毁。2003年,香港居民林树哲先生捐资50万元,在原址重建祈雨台,以再现“天人合一,人定胜天”的思想和“雨露天光,力量在其中”的精神。
改造后的“祭祖台”总平面尺寸约为39.00× 43.50m,占地面积1696.50 m2;;平台平面尺寸为12.00×12.00 m,面积为144.00 m2;;平台高度分别为4.95米、1.95米和1.35米,总高度为8.25米..主体为岩石承重结构。外观为石材结构墙式高台,桥台墙为仿古花岗岩墙;舞台上有四根石雕龙眼柱。整个外观,从远处看,雄伟粗犷,近看,须弥和龙王珠小巧玲珑,工艺精细。高台上的双坛和坛的八角,寓意天上二十八夜;台中的方形达摩台和圆形,寓意天地方圆;共三站,意为三重天;高泰的33步包括佛教的33天;十二根石柱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四龙王珠是一年四季的意思。
“祈雨”三字碑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一题写。
清水山门
1988年秋,清水山门建在何谦桥头商演入口处。门广场中央门高5.50米,宽4.00米,左右侧门高5.00米,宽1.80米。原琉璃瓦覆飞檐,总高8.00米。石坊上刻有中国佛学院教授、书法家鱼雨先生题写的“清水岩”字样,以及“坐拥千佛;“同享十春会”的对联。车间上栏镌刻的“建设沥青公路品牌”是泉州人王题写的。今清水山门庄严雄伟。真空宝塔
清水祖师去世后,村民们把他的遗物埋在庙后,并在上面建了一座塔,称为“真空塔”。玉祖死时,悟到真空,成佛。塔高2.30米,六边形底座,每个角长0.70米。周长1.60米,高0.48米的中圆形钢绞线;顶部莲花花瓣,周长2.00米,高0.20米;下莲瓣,周长2.35米,高0.20米;橙色花瓣,周长2.00米,高0.20米;六角形塔盖高0.20米,塔尖0.40米。宋嘉定四年(1211),长泰县令、当地市民俞可基撰写《真空宝塔》。
1988年冬,华侨柯昌义、廖捐资重建“真空宝塔”亭。亭高10.00米,四根方柱各高3.05米,柱径0.36米×0.36米,横梁0.36米×0.36米。展馆建有三个看台,上看台高1.10米,中看台高1.30米。亭沿石阶及周围浮雕由菲律宾华侨蔡庆先生等40余人捐赠。《真空塔亭》是厦门的李月年写的。
杨道塔
塔在海惠苑右侧,是杨导死后的葬塔。它有800多年的历史了。原塔没有文字。经调查和尚的礼碗,塔圈上刻有“嵩阳道祖塔”字样。清水正孝大弟子杨导,据说生前被邀为平和三平寺住持,生前被召回接受衣钵。1997,归国华侨刘金玉女士捐款重建。
朱熹墓
墓外是老老,西是葬。明朝万历年间,严希宣派第三代高僧Xi·朱功在清水岩居住多年,任安溪县僧协部。《安溪县志》历本均注有僧协部位置的空缺,而《岩志》可以弥补县志的不足。可见,朱熹在当时的宗教界处于权威地位。死后墓在老寮倒月池。乾隆二十六年,市令宋应麟清岩界时立碑。
普通塔
宝塔位于智慧塔墓和礼碗塔墓之间,最初是用混凝土和灰烬建成的。是明朝某区埋和尚* * *的地方。从什么时候开始,没有明确的记载。到1966。
清代比丘祖坟
清代文物古迹。清乾隆年间,严寺石泽峰方丈在觉禄顶、罗汉松外建此僧墓。旧碑失坟,只留坟台,交接。1985年,从其墓表麒麟上,仔细分辨碑文,是泽丰为前僧所建之墓,立有“比丘”石碑作为纪念。
智慧僧塔
清代文物古迹。智慧,俗称“愚公”。清同治十年(1871年),光绪年间(1875-1908年)居清水岩。苏星清高清高,建了岩寺。他硕果累累,收了70多个徒弟,分布远近。清宣彤元年(1909),岩死,三重寺外建墓塔。在始祖文化长廊中段的十字路口顶端,有一块石碑。
礼碗僧塔
1941年,僧礼碗住持为清水岩。从宋代到民国,历经数千年风雨,清水岩这位和尚的礼碗,清贫拜佛,带领弟子集资修缮恢复寺庙容貌,功勋卓著。1957年,和尚的礼碗死于岩中,葬于清水岩山庄后横路山顶。1966年,弟子们将尸骨移至清风洞安葬。1983年秋,迁回原葬地,建塔纪念。一对垂直的石头立在塔前。楚米石
宋代文物古迹。作为一块巨石,突兀地立在从大法道场到海会院(旧时)的路上,石头无处依靠。上面用楷书刻着:“头陀任莹等人开垦菜园十余丘,无水灌溉,仙春丙寅春,佛有意泉出,引为千年清净之人。”***33个字。石刻:宽0.85米,高1.22米。《旧录》上说:“石下之路,在掘亭外,宋之间,又开了一个菜园。没有水可以灌溉。佛指一天,水就流出来了,混混就用不完了。唉,也是大师无所创作的表现。日出和水石依然壮观。俗称米石,据闽中消息,说是石隙中工酬米,工完米尽。”
也有人说,每次遇到干旱,清水的创始人马上站在石头上为人民祈雨,他得到了很多雨水。有水,农田可播,即有米,故又称“米石”严禹豪田口所写篆书对联:“食穷粮聚米于岩前,助天下深于碗中。”这是先贤石的水石画像。
时至今日,石头中间的气孔里仍有多年的水,但没有溢出。石雕“献春”最初被记载为“惜春”,但这块石头何时“浮出水面”还有待考证。
劈竹
法门外绿竹丛下的摩崖石上刻着“劈竹”二字。字径高0.8m,宽0.50m。
龙源
方剑堂下,沟壑谷深渊。从浮杉塘的方井,钻过隧道,可以看到两块石头相互支撑,拱起横跨山涧。水从两块石头之间注入,汩汩有声,四周浓荫环绕,清凉无比。摩崖的崖壁上,篆书刻着“凌源”二字,直径0.7米见方,并没有标明是谁写的,什么时候写的。相传古代信徒祈雨,把山沟里的水带回来,就成了奔流。
洗涤心灵
守宫内,森宇曲径的山崖上,阴刻“洗心”二字,直径0.70米见方,未署名。就是那个地方,古林——阴道,泉水潺潺,如洗尘污。与此同时,所有人都很开心。
和六个老人一起旅行
明代文物古迹。在绝亭对面、坛前的摩崖石刻上,镌刻着:“万历百日冬十月,晋江庄国桢、林运城、黄凤祥、林、南安欧阳默、安溪詹阳丕等结伴游于此。“字* * * 34字,崖版高2.25米,宽0.98米。六位老人相邀游清水岩,吟诗题词,成为千古佳话。
在蜿蜒的运河里喝水,上面漂浮着一个酒杯,以冲走邪恶
明代文物古迹。碑在方建堂左侧,旧迹珠帘外,其壁削地。上面刻着:“万历春丑,建亭,开道,打水,醉。”清溪命令廖桐春嫁给士绅李春和詹阳贤。“雕刻高2.60米,宽0.74米。
Kutokuhayashi
明代文物古迹。在蓬莱广场旧址之间的悬崖上,石碑上刻有“Kutokuhayashi”字样,直径为0.33平方米,高度为1.18米,宽度为0.53米..部:“万历人皆大欢喜”四个字。段子里的□字被凿过,没有考。
Xi社袁茵
清代文物古迹。碑文刻在觉亭的Kutokuhayashi对面。楷书上写着:“漳州府陇西县都赤府署二十七号龙池宫林众弟子,欣然舍银五十两,内三十四两,在李崇善岩山买了十五方租佃,以一斗四升米为民,并付住清水岩东、西的僧人看管。这些年来,他们以为自己是佛祖,剩下的银子都修了。溪头凯希□,我喜欢租车。”
石雕宽0.54米,高0.80米。
还在羊道塔路下石上刻着:“漳州陇西县龙池关,喜舍田园路顶,路下二斗,租六筏拜清水寺。道光已建立多年。”
美丽的地方
民国文物古迹。在清水岩寺左崖的石壁上,用凹版刻着颜楷的“人间天堂”四个字,直径约为1米见方。上一段是“清水岩”,下一段是“王一洋道春”。1946安溪县县长王道春来访岩留题。
佛子石雕
祠堂后面狮猴崖镌刻殷字,字径2.20m× 1.70m,1948为主持僧所书。
幽灵洞穴
鬼洞右侧石壁上刻有“鬼洞”二字,每个直径1.30米见方,由书法家王题写。
梁丕云石雕
鬼洞左侧的巨石崖上,镌刻着“魔气一扫,清水如来”的八字行书,是著名诗人、书法家梁丕云所写。
之字形路径
碑上镌刻着“曲径”在方尖堂的山崖之间。温馨提示:“在觉路通寺,原路狭窄,不适合旅游。华侨柯保安先生捐资修建了这条道路,蜿蜒幽僻。终年冰李因李悦”。格式:高0.77米,宽0.65米,由王书写。
剑力测试石
在禹岩的左边,有一块半切开的岩石。相传,当年,祖师和山鬼比试剑,石头被砍了下来。“剑试石”二字手书,直径2.20米,宽2.05米,1987为仙游书法家郑良怀冬所书。民国时期,漳平总督刘伟力写诗:
仙境
清水岩被誉为“蓬莱仙境”。1991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赠送清水岩题词“蓬莱仙境”,现刻于海会院后石峰上,直径两米见方。
公共生活铭文
碑在海汇园后石径上侧的巨石上,毗邻“清水灵岩”碑。草书碑文:“紫气东来直冲云霄,鞭炮声迎新年,林欢饮申江酒,碑林乐见清水岩”。下一段:“清水碑林纪念沈默碑林的市民生活。”框架高3.20米,宽1.80米。
清水灵岩
碑在海汇园后石径上侧的巨石上,书法刻有“清水灵岩”,高4.00米,宽3.00米。上海书法家任政七十六岁时写的。
王题词
碑在九曲十八洞西侧的摩崖石上,巨版,草书,凹版:“名山美景,气势雄伟”。书法家王书写。
安静
碑在王云亭后的岩石上,楷书“静”字,上款“清水岩”,下款:“星州柯仙树与播求的书信。”版本高1.20m,宽1.00m。柯(1893-1980)祖籍福建安溪县蓬莱镇蓬溪村,曾担任新加坡安溪会第19至22任执行主席。
清水
书法碑文,浮山池旁,毗邻“曲径”碑,隶书,字径高0.35米,宽0.50米,无任何学问。朝北的树枝
千年树杈朝北的古樟树,矗立在彭山主峰中间,亭子旁。相传此樟树为创始人所植,高31米,周长6.90米。它的主驱动力是直的,枝叶向北迂回,故名“朝北枝”,是清水古陆的一大奇观。朝北的古樟颇有灵性,其北拱的枝叶保护着三忠寺,似乎在表明三忠对北方的忠诚。也有人说,始祖的故乡永春在岩北,此支向北,表达了始祖的思乡之情。
据旧书记载,过去政府派人到岩中砍伐这种香樟来造船,但住在岩寺的僧人极力劝阻。工匠用斧头,送了七孔血,工匠还伤了脚,才知道是圣树。
罗汉松
树在觉禄之上,靠近“圣泉”,与祠堂隔路相望。旧录曰:“本宋祖师手植。庙前松枝,老树横直,不敢侵径。当它们干燥时,它们会吐雾和烟。七百多年来,他们没有换过树枝,树枝正对着佛。”据说这棵树每年长三寸,但遇到闪电就矮了三分。如今树高13.00米,周长1.33米。
母子树
真空塔亭左侧顶部,有一株古樟,其尾尖早被削去。树的周长为6.60米,高度为10.00米..树心中空,中心直径1.86米。几个人可以围坐在树上仰望天空,非常壮观。在距地面1.40米的皮层,生长着一棵俗称“母子树”的古樟树。这棵树周长0.66米,高9.60米,枝叶稀疏,长势良好。左边的树离地4.00英尺,又冒出了一棵小树,生机勃勃,看起来不错。
千年古藤
在“裂竹”外,有一条古藤蜿蜒横穿马路,任何人进入寺岩都要从它下面穿过。这种藤本植物名为后果崖豆藤,已被列入方圆数里的福建树木奇观。
劈竹
明代文物古迹。在法门外的摩崖石旁,有一簇竹子,竹子簇下的摩崖石上刻着“裂竹”二字。字径高0.8m,宽0.50m。传说有个孕妇去岩石上生孩子,一马竹坐下生孩子,而竹破则照顾妻儿。日后,这孩子在科举考试中出了名。
改日
一棵老樟树,在觉禄中段,突破觉禄面,直上。它老了,参天大树,枝干朝北,像古樟树的兄弟树朝北。树心半空,游客可以把头伸进去仰望。天空中有两个可以看到的洞,这使得它很有趣。民间有一个传说,这棵树的心里有一棵巨大而任性的树,它有一种温柔的气质。每当下雨,它就出去捕食山鼠充饥,从不伤人。
古牧新庄
觉禄之下,杉木林中,有一棵参天古榆,弯曲独特,历经苍桑。在它的腰上,有一棵长长的榕树。
梅园
觉禄上面的一个小花园里,种着几棵寒梅。冬春花开,如白雪压枝,别有一番情怀。寒风飘逸,香气馥郁,沁人心脾。
圣泉
泉在“曲水流动”之外,泉出石中。秋冬不干涸,味清味苦。这是一个宋代的历史遗迹。老编年史家陈居然在《圣泉序》中说:“泉刚出,明其圣,亦是见大师之谦谦灵性。”游人来此,可饮之清心,浴之除秽,用瓶带回院子,驱走灾害,使之吉祥。
方健堂
俗称“浮杉池”,池在凌源之上,法门之前。原本是一个方形的沼泽池塘,水清澈见底。以前是为了防火才翻修的。“房建汤”取天空和云彩之意,意为池水之清。明代,廖玲曾在池石上题写“全石盟”二字,但池废后,此字失传。1947年,山崖决口,池塘被山洪冲走,和尚的礼碗稍作整修。1985增加了“莲花蛙”、“岳鲤鱼”、“游虾”、“寿鬼”等石喷泉。池塘里有一个观音的圣像,面对着道路,对着所有在岩石上拜佛的客人微笑。池塘四周悬崖挺立,林间绿荫如春,意境幽静。狮喉
是天然的石脊,与清水祠堂后面的顶堂相连。洞内数十人,洞内有洞,圆直径0.60米。水滴常年湿润,微风徐徐,如呼吸在喉,人称“狮喉”。这是老祖宗过去修行坐禅的地方。在这里祈祷很有效。
火葬场
宋代文物古迹。台湾位于佛教道场创始人清水雕像的左侧。它由一块大石头和几块小石头组成。它看起来像一个坟墓一样的平台。据说是创始人死了火化的地方,也是住在岩石里的和尚死了也死了的地方。
石川
在镇守宫外,古道边上,石头是一块巨大的石头,看起来像一艘抛锚航行的船,非常壮观。
石正龙
石头在守护宫右侧的后面,石船对面的山坡上。它是一种层层叠叠的奇石,形似上下两层的蒸笼,矗立在林中,若隐若现,美不胜收。
小桂农金狮
石头在石蒸笼下,清水古道边,泗州大佛旧址附近。是两块奇石直立,一个像金狮,一个像小屁孩,两块石头互相逗弄,彼此相似。俗称“小鬼打金狮”
仙女基石
北坡泗洲大佛附近,古道旁,石头呈方形。石头上有脚趾和手腕的痕迹,古代称之为“仙脚印石”。
坛酒
班苓亭顶山沟之间有一岩洞,名为“丹九”。传说当年清水先民曾在此灌炼丹药,留下余香,常有老虎来舐入洞中,但不储水。
砧骨
这块石头的形状像棋盘,位于班苓亭附近,俗称“药砧”,是祖先收集和捣碎草药的地方。
道袍石
石头在班苓馆西侧的斜坡之间。当年祖师外出归岩时,经常坐在这块石头上休息。他的袈裟倒映在石上,石上纹有“天”字的袈裟,故称“袈裟石”。
无字的天贝
岩顶有一块巨石,形似石碑,立于石上,杂乱无章,有蝌蚪文字,十分奇特。
石笋
岩石主峰西南坡之间,巨石挺立,高低不平,高14米。形似天柱,人称“石笋”,在岩石中绝无仅有。跨过石顶,俯瞰斜坡,头晕目眩。
上帝移动了石头。
1947农历七月二十九,天上乌云厚得化不开,风刮得很大,雨下得太猛,汹涌的山洪袭击了岩寺。瞬间,殿左崖“轰”的一声巨响,一块巨石滚了下来,飞过殿顶,不偏不倚,落在殿左院正中,瓦片完好,殿墙一览无余,被称为“神移石”。和尚的礼碗雇了一个工匠来劈石头,修庙墙。
幽灵洞穴
禹岩大楼后面有一个天然洞穴,岩石上的碑文写着“鬼洞”二字。据说清水祖师曾经用神力将鬼魂禁锢在此,以免伤害众生。
九曲十八洞
在海汇园顶坡陡峭的悬崖之间,有各种各样的怪石,有的卧如猛虎,有的卧如巨犀,有的尖如刀锋,有的植如石柱。狗牙交错蜿蜒,形成十八个“洞”,斜连在一起。洞内景珍掩映,洞内清凉幽静。当你进入它的领地,你别有一番滋味。高露有许多山峰,雾霭是潮湿的。虽然夏天夏天,洞石还是很润滑,林涛飘着,渗进心里。真的是一种智慧风的感觉,浮云满人生,让人流连忘返!
天空的狭长地带
池野。石板路蜿蜒曲折,两边墙壁耸立。行走过程中,抬头向上看,天空还是一条线。燕土贝
纪念碑在音乐坛后面的亭子里,是两块石头合起来的浮雕。纪念碑高2.9米,宽0.98米,厚0.15米。正面刻有“岩图”二字,殿阁、亭阁、山门、佛塔、道路等。底部有宋代清水岩的浮雕,有当时岩屋的详细建筑程度,是我国罕见的珍贵碑刻。
旧录:方丈高僧慧清开始恢复寺庙,后于净颜丁畴年(1277)发生火灾,岩宅一片废墟。后来,经住持、郭毅和尚和崇远法师重修完善,是南宋遗风。1987年,两位华侨林东茂先生、刘文茶先生捐资修建了护碑亭,重檐而建,覆岩碑。亭高6.60米,磨光六角柱高2.80米,梁高0.45米。
佛教石碑
在旧志中,佛碑是岩寺的界碑。碑上的“佛国”二字为祖师手书传世,有两个原碑。其中一座如今矗立在清水岩西麓和彭舸村的路边山坡之间。碑背“南无阿弥陀佛”四字,宋、朱传世。另一块位于何谦村头的山坡之间。1966被毁,1987重建,字迹已失去原形。
“东来如来”碑文
明末洪光年间,周宗弼被城上赞为祖师,手书“东土如来”二字,立起一块木匾,挂在殿额。字径高0.60米,宽0.50米。牌匾长2.70米,宽0.95米。
新立牌匾
上世纪80年代末,新立在创始人的殿梁上挂了一块牌匾,临摹了弘毅大师的《光彩照人》、《精神永存》、《感应》、《清水为民》、《清水有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