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的文人都是些什么人?

曹操

孔融

建安棋梓

陈琳

刘勰——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

王灿,七子之冠。

阮籍

嵇康

兰亭诗派:

王羲之和谢安、孙绰、支遁等41人。

蔡圆明

才女蔡文姬

文学自觉思潮在文学发展史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总是要经历血与火的洗礼,它的转型期总是充满了迷茫和徘徊。泰康诗风[11]承建安之风,为始之声,徘徊于文学自觉的思潮中,进行历史反思。作为当时文学的主体,创作者意识到创作个性的意识总是与世界的政治和社会发生激烈的冲突。文学是个理想化的东西,现实却是残酷的。文学是否符合统治者的现实利益,直接关系到当时文人命运的变化。太康时代是一个政治动荡的时代。统治集团内部的战争和分裂、内斗(“八王之乱”)使社会几乎躁动不安。此时的文人正处于战乱之中,为了寻求自保而投身于统治集团。统治集团为了赢得权力和利益的斗争,极力拉拢大批文人,依靠他们的支持来壮大自己的势力。在政治与文学的沉浮与互动中,在艺术趣味的追求与政治的冲突中,文人陷入了徘徊于生与死、仕与隐的选择、自觉意识的创造与群体利益的争夺等两难境地。作家不仅要适应战争,还要适应朝代的更替。他们最终成为政治与文学夹缝中政治集团利益的牺牲品。太康文人当时的功名意识很强。在很多文人眼里,文学成了他们寻求自保、博取功名的手段,虚张声势才是创作的目标。陆氏兄弟为博取功名,背井离乡,千里到罗,“幽谷谷底,哮山岑”,功名前叹如“我急怀,俯仰古今耻”,(陆机《虎行》);左思的志向是“功成不封爵,久访归天禄”(《咏史诗八首》上篇)。当时魏晋也是门阀制度的时代。许多贫穷的学者雄心勃勃,才华横溢,渴望改变他们的政治状况,不得不依附于统治集团。太康作家群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文人群体,有潘、陆、左、刘等著名诗人,有流不进去的诗人,也有寒士和名门望族,还有达官显贵和游子。他们莫名其妙地被卷入政治和名利的洪流中,被无情地毫无道德地杀害,甚至最后被杀害。值得一提的是,太康文人死于诸侯之间的阴谋和杀戮。冷酷的现实击碎了太康诗人的名利之梦,使他们感到焦虑和无望。敏感的作家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命运的艰难,命运的无常。在他们的一生中,他们都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在暴风雨的杀戮之后,诗人被归类为对生死的沉重焦虑,他们绝望地期待着解脱和拯救[65438]他们忍受着内心的煎熬和痛苦。为了寻求解脱和释放,诗歌创作成了他们心灵的慰藉和归宿。在流浪生活的最后,他们不得不反思自己。陆机临终时“欲闻风鹤”(《世说新语·幽悔》);在经历了失去儿子、妻子、兄弟和姐妹的痛苦之后,潘岳“徘徊在市场的坟墓之间,想要恢复健康”。“谁说故宫远,路极悲?”(悼亡诗三首),太康文人最后的反思,留下了沉重而真实的文学意识徘徊的心路历程记录。他们的反思是不可避免的,但它进一步促进了文学意识的进步和发展。

随着时代发展到陶渊明,纯文学创作和文学的“自觉”可以说发展到了极致(当时)。当时和平的政治格局,柔和的江南山水,清远苍凉的玄学风格,已经极大地消解了太康文人的种种冲突和焦虑。陶渊明在当时最独特的魅力,是他对人生意义的终极追问。他不属于任何团体,但他却取得了文学史上的最高地位。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归宿。很多士大夫在仕途失意或厌倦官场时,往往会回到陶渊明身边,从他身上寻求新的人生价值,自我安慰[13]。陶渊明可以说是文人在对自身命运进行反思后,实现圆通与消失的一种方式。因此,他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堡垒。作为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陶渊明的文学思想对中国古代诗歌和中国诗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陶渊明的创作远离宫廷和政治,他的文学“自觉”是大师级的。冲淡、自然境界、审美趣味,把政治和文学严格分开。“自然”是陶渊明思想的核心。只有“拥抱简单”,才能“包容真理”,使人性保持在自然状态,从而获得身心自由。“盖房子是在一个人文环境里,没有车马。”《饮酒》中的“桃花源”境界是他在农耕社会中理想生活的结晶。作为中国文人眼中的乌托邦,《桃花源记》的价值可能在于其理想的纯粹性,而不在于其可操作性。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用优美的文学语言展现了一个神秘而令人向往的神圣世界。《桃花源记》生于乱世,对现实的批判非常明显,但作者是否意识到,在这样一个腐败黑暗的时代,无论是理想社会还是精神家园,都是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14]。《桃花源记》作为一个虚无的理想世界,与现实社会相比,永远具有现实价值。它批判现实,号召人们改造现实,同时又能抚慰人们的心灵,使人们超越或逃避现实。联系陶渊明之前的魏晋文人,大多只是在诗歌上隐退,而陶渊明其实是隐退了[15]。魏晋文学与人格的最高境界,在陶渊明的隐逸与创作中达到了诗性气质的极致。

总的来说,文学“自觉”的思潮贯穿魏晋,在各个文学流派中的表现各有不同。魏晋文学最重要的特征是在多元的形势下回归自身的特色。它的“自觉”不仅关系到它自身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也关系到人们对这一时期文学的客观评价和对整个文学进程的看法。魏晋文学“自觉”的重要性在于它为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做了充分的准备。没有魏晋文学的繁荣,就没有唐代文学的繁荣。此外,魏晋文学在文体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许多文体的产生和成熟都与这一时期有关。如永明体对律诗的影响促成了唐代律诗的出现,骈文是中国骈文史上的高峰。同时,魏晋文学对文人命运的思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影响了文学观念的变化。

参考资料:

[1]《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第4页,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第36页,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第2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

[4][5]《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第41页,高等教育出版社;

[6]《当代文学100篇》第395页,林雪出版社;

[7]《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第43页,高等教育出版社;

[8]文献综述,99 (1-3),第116页;

[9]《世说新语》及其注释;

[10] 100《当代文学》第396页,林雪出版社;

[11]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第51页,高等教育出版社;

【12】文献综述,96 (1-3),第116页;

[13]《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第85页,高等教育出版社;

[14]文学遗产,99 (1-3),第93页;

[15]《中国文学史》第二卷,41,42页,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