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祭祀仪式

上中国崇拜网看看吧

古代祭祀的种类

1.祭祀始皇帝

《礼记·曲礼》说:“法施于民,则必祀之,勤政,则必祀之,劳决,则必祀之,能抗大灾,则必祀之。”为民有功的历代帝王,如、尧、舜、禹、黄帝、颛顼、齐、明、唐、文王、等。,他们应该举行崇拜仪式。后来越来越多的前代皇帝被祭祀。

秦始皇巡游天下,途经名山大川时,曾供奉过第一代皇帝。他去云梦九嶷山祭拜虞舜,因为据说虞舜死后葬在九嶷山。他去惠济时,惠济有一个大禹墓,于是祭祀大禹。后来历代皇帝都进行游览,模仿很多秦皇帝,祭祀前人。自汉代以来,为第一代皇帝维护或建造墓地,并建立寺庙祭祀。光武帝光武帝的时候,皇宫里有古代圣贤和皇帝的画像,但那大概不是用来祭奠的。

祭祀前代皇帝是隋朝的一个常祭。在京有三皇五帝庙,还设立其他庙宇祭祀黄三之前的皇帝,并在前帝开始继承的地方修建庙宇,以供祭祀。明朝洪武六年(1373),太祖在京都创立太庙。嘉靖年间,在北京阜成门修建帝王庙,祭祀先王、第三十六任皇帝,选择那些能始终保持操守的名臣祭拜。在清朝,这座寺庙是用来祭祀黄三和五帝的。后来他又改了原则,“凡为天下之主,除亡国殉难者外,皆应供奉于庙中。”(3)对于历代帝王的陵墓,清代祭祀礼仪规定,祭祀黄三、五帝以下数十处,春秋两季每月中旬祭祀,或在陵内筑坛,或在地方厅堂中祭奠。每一个巡游经过第一代皇帝陵墓寺庙的皇帝,都有祭祀的仪式。清朝的统治者特别重视明朝皇帝的陵墓。这显然是出于缓和满汉民族矛盾、巩固民族优势地位的政治需要。

2.牺牲圣贤和老师

祭祀圣贤和老师是立学的仪式,《仪礼经》实际上并没有引用此人。汉魏以后,周公逐渐被尊为圣人,孔子为师。还是孔子为圣,颜回为师。到了唐代,孔子被确定为圣人,颜回为师,从此再无改变。对于孔子和颜,历代帝王得益于封爵,并给予谥号,直至以天子的礼乐为荣,祭祀仪式极为隆重。

《礼记》只有三项,分别是“放饮”、“放币”、“放菜”。“释币”不是通常的仪式,即在事情发生之前进行祭祀,用币(帛)来享用。“解酒”是用音乐而不是尸体做的祭品。“释菜”是祭祀蔬菜以开办学校或招生的仪式。唐宋以后,普遍使用的只有“释奠”仪式,这既是一种学习仪式,也是一种祭祀孔子的仪式,仪式也越来越复杂。

对孔子的崇拜始于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当时孔子的地位并不高。汉平帝时才追孔子为贡。学校对先贤和老师周公、孔子的崇拜始于东汉永平二年(59年)。南北朝时,国子监中已设立徐安妮庙。祭祀时,以悬玄之乐设之,器皿以六女之舞祭之,效法上供。每年春秋二月,进行放奠酒仪式;每个月的第一天,向全国的孩子敬酒的比率低于医生的水平和学生祭奠孔子和面子。全国各地的县校都有孔庙和颜庙。唐宋以后,孔子被封爵,加“大成至圣文宣王”的爵位,从崇弟子、圣贤,封为公、侯。到了元朝,先民们对孔子和儒家有过一段时间的贬抑,但当了皇帝之后又马上恢复了对孔子的尊重。直到明朝嘉靖年间,世宗废除了孔子王的称号,取消了雕像,降低了天子原礼的标准,称之为“至圣之师”。在清朝,盛京有一座孔庙。定都北京后,京师国子监建立了孔庙,孔子称之为“圣文宣大家”。仪式的标准升级为祭天、献帛、念祝福语、三敬酒、三跪九拜的仪式。雍正四年(1726),定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子诞辰,全体官兵斋戒一天。在孔子故里(曲阜阙里),春秋祭祀与国子监相同,其庙堂制度、祭祀器皿、乐器、礼仪也以北京国子监为蓝本。

祭祀孔子的仪式在孔庙举行。唐玄宗还为姜太公的老师和父亲建立了一座武庙,苏宗封姜太公为武王。其仪式类似于祭祀孔子。直到明初,由于明太祖的反对,吴城寺才被废除。

在宋代,有一种祭祀算术老师的仪式。宋徽宗大关三年(1109),黄帝被确立为算术大师,但礼制标准较低。

3.利用田地,享受祭拜第一个农民的仪式

《礼记》中记载“天子土千亩”,“天子耕南郊,为食之昌”。(4)借或“借”或“借”。按礼,祭祀农神,祈求丰收是礼仪。农神又称“天祖”、“仙四”,汉代以后被称为“仙农”,被视为神农之家,教导百姓种地。借田在春天举行。

李瑱之后是历代皇帝,仪式越来越复杂。南北朝时,先农坛北面建有皇家农坛,四周有绿帘,供皇帝观看农民耕种和借田。宋代以后直接称为“观景台”。

明清时的仙农坛都在正阳门外,为十方坛。东南有观景台,只在田间展示,附近有神仓等建筑。今天仍有一些古建筑被保留下来。

借田祀先农是古代仪式的遗留。强调农业和说服农业是一个好的意图。但历代皇帝都是用田地来展示和宣传个人的意义。难怪连一些皇帝自己都说借田是“虚名赏古,无实事拜练农民,却有百官车马之费。”(《晋书·礼记》)

4.亲桑并享祭首蚕之礼。

天子借田,皇后去采桑养蚕。《礼经》中有“晚生主妇始蚕北郊”的记载,先吻桑赏蚕的仪式就是根据这一活动制定的。(5)

据史料记载,这种仪式在汉代就已存在。皇后带领宫、卿、烈女在东郊花园采桑,祭蚕神——元瓦(wā)之妇和公主。当时皇宫蚕房(薄是养蚕用的竹帘)养蚕有一千多只,丝由织造房织造,用作祭祀礼服。魏晋以后,亲桑之礼与亲耕经田之礼相比较,于是相应地建起了第一座蚕坛,皇后“采桑坛”。

明朝嘉靖十年(1531),在西苑(今北海公园)新建蚕坛,北郊安定门外的旧坛废弃。实际上,当时的吻蚕仪式只举行过几次,到嘉靖十六年就干脆放弃了。清代蚕坛位于西苑东北角(今北海公园后门一带),有观桑台、爱蚕殿、爱蚕殿等建筑,但皇后很少亲自前来,经常派嫔妃或官员供奉。

历代供奉的蚕神都不一样。后齐时,黄帝轩辕氏被拜为第一蚕,后周时,黄帝的妃子西陵氏被奉为第一蚕。西陵名为雷祖,后人在民间养蚕,祭祀雷祖为蚕神。另一个说方星天天骐是第一个蚕。所以有对蚕,对星的祭祀。

5.先享受医疗待遇

贞元年间(1295),黄三被定为第一大夫,天下郡县皆祀。明、清两代沿袭其制,都在皇宫内设庙,享受祭祀。每年仲春的第一天,皇帝都会派一个官员或者内廷的官员作为主祭,所有的医官都随行。

6.五祭

五祭是指祭门、户、井、灶、婴儿车,以及造户、灶、婴儿车、门、步行者。五祭结合五行、四时、五脏,春季祭拜户;夏季祭祀炉;夏(六月)月拜中滑,中滑为中房;秋门;祭祀井也在冬天。汉魏时期,按季节分五祭,孟冬月份的“腊五祭”总要献一次。

唐、宋、元时期采用“七祭天帝”说,祭祀司明、、郭航、、胡、枣。这里的“主人的生活”不是明星,而是宫中的小神。相传,总督察的生平、行为、善恶。特里是一个无人顶礼膜拜的野鬼,主杀了他。明清两朝仍祭出五品,并于年底在祠堂西举行合祭。清朝康熙年间以后,大门、户户、婴儿车、水井都没有特别的祭品,只有十二月二十三日才祭灶。这与民间流传已久的腊月二十四灶神(灶神)对天说话的故事是一致的。国家祭祀采用了民俗。

7.高青(美)

高云是乞丐的祭品。《礼记·月令》说,春中旬的月亮“充满了神秘的鸟,它们到达的那一天,在高云用太狱祭拜,天子亲近它们。”鸟是一只燕子。《诗经·商朝颂·玄鸟》:“玄鸟生天命,商朝生。”根据古老的传说,朱蒂吞下鸟蛋,订立了契约。齐是商民族的祖先。《高云》是《童祭》,在玄鸟南归北之日举行,可能与这个故事有关。一说高启的神是女娲。清代学者王认为“高”是“郊”的借词,故以“郊”为祭。看来,高云是古代妇女乞求生育的延续和发展。

舒高的祭祀设在南郊,九嫔妃等人参加。

《高云祭》最早见于汉代《武武子传》。汉武帝二十九年才得太子(罪太子),是“为了李”。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国都有高等级的祭祀,但直到唐宋时期,才开始按礼制定礼仪。在宋代,狄青被视为高坛,仪式在春分那天举行。晋朝时,高启拜狄青,在皇城以东的永安门北建了一个木制的方形平台。祭祀的是天上的神,台下立着高启。

清代没有“高启”的祭祀,而是“佛、佛休、司马马”的祭祀,又称“换绳”。据说主要目的是保护宝宝。斯诸葛祷云:“集九家彩行,持柳枝索,举箭祈福,致敬诚意。某年生个男孩是福气……”(李斯《清史稿》)这是满族的传统习俗。

8.嘿

傩是一种驱除疾病和流行病的仪式。在夏关,有一个“方想石”,披着熊皮,以金为四眼,身着玄服和朱商,手持葛阳盾,率领百军到、中秋和作为傩礼,驱除疾病和疫病。东汉时,在腊月的前一天举行傩仪,也叫追疫。

蜡蜡

蜡(Zhà)和蜡是两种祭品。蜡是对神灵的祭品,以报答过去一年的恩情;拉,原写“拉”,是祭祖五祭。有人认为这是同一天的异祭(隋杜太清《玉烛集》);也有人认为是同一个祭祀用不同的名称(庸的独断)。据《礼记》“皇帝八大蜡”记载,供奉八神的蜡是与丰收有关的神。另一方面,腊祭用打猎得来的动物祭祀祖先。虽然一开始两种祭祀不是一回事,可能是因为都是年底的合祭,后来就搞混了。

史书大臣腊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没有听从的劝告,假装晋军正在攻打郭。龚叹了口气,“我好担心!”他在鲁僖公呆了五年(公元前655年)。《史记》记载,秦惠文十二年(前326年),他第一次去腊祭。秦始皇相信民谣的话,腊祭改名为“嘉平”。汉代仍改为蜡制,祭宗庙,五祭,百神,慰农,宴颜。蔡邕之后,有“五帝是拉祖的别称”之说,所以历代都根据五行生辰纲来选择腊祭的日期。

北周时,又称蜡祭,在十一月祭祀神农和易。

隋朝初年,采周制,决定在冬季为神灵打蜡,祭腊宗庙为国。开四年(584),隋文帝下诏,取消原来的蜡节,改在十二月举行腊祭。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定蜡礼,季东银日在南郊祭百神;生日当天上午在社宫祭国,生日当天上午在祠堂赏蜡。仪式和土墩的仪式一样。

宋代以腊月为腊月,筑蜡坛百座,祭国,享宗庙同一天。神住元丰时,改为腊祭前一天向数百位神献蜡祭,并在郊区建了四座祭坛,各祭祀自己的神。南宋绍兴时,定东西腊为大祭,南北腊为汉礼。元明以后,国家大典没有蜡祭,但地方州府可能有“八蜡庙”,民间仍有蜡祭。

历代礼书中“李稷”的条目是最复杂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精巧庞大的鬼神体系。可以说,到处都有鬼神,没有鬼神就什么都没有。这里介绍的只是已经列入国家祭祀法典的比较重要的鬼神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