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奏的起源
据记载,二人台的发展经历了打坐、杂技、风搅雪、软包装、业余戏班、专业戏班六个阶段。打坐腔二人转是由民歌发展而来的。如由内蒙古中西部汉族民歌演变而来的唱樱桃、压饼面之歌,吸收了许多晋剧曲调、民间打击乐、宗教音乐。冬季休闲季节,人们围坐在一起唱歌,欢天喜地地分手。这就是“禅堂”,最早出现在唐家辉和贺辉,先于清道光、著名艺术家张三堂等。因为歌手们唱歌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跳舞。有了表情动作,禅定腔逐渐发展为“耍把戏”。“耍把戏”的名称来源于“耍社火”,是河曲春节期间民间文化活动的总称。光绪九年,唐家辉三馆社组织“道班”和“艺班”轮流演出,称为“风搅雪”。“软包”“软包”是由班主和工长组成的专业表演团队,每个班只有十个人左右。因为它的服装道具简单,但只装了几个包,所以被称为“软包装”。业余剧团解放后,二人转获得新生。20世纪40年代,河曲县有30个业余剧团。1953年秋,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9位同志到河曲采访,出版了《河曲民歌采访集》。河曲从此获得了“民歌的海洋”和“二人台之乡”的美誉。专业剧团1956年秋,河曲县政府批准成立河曲二人台剧团。1964年3月,二人台剧团转制为新县文工团,整个剧团划归新县。文革十年,二人台剧团被批判,从舞台上消失,很多著名演员被迫转行。1980年,单位独立,“二人台剧团”演职人员30余人,在太原、晋中、呼和浩特、包头及周边省县演出,大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