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的四种美
你对日本茶道知识和文化了解多少?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的茶道。以下是日本茶道的四种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缺陷之美
日本茶道虽然追求精神上的“一心”,但主张直面现实生活的不完美,欣赏缺陷。比如茶道中使用的茶碗,无论从造型到色彩,经常可以看到不均匀一致的陶瓷,有的不对称,有的釉面没有足够的色彩,有的粗糙。还有茶室里的花或挂轴之类的茶道艺术品,往往并不整齐划一,多为凹凸不平。这种有缺陷的美,往往有很深的魅力。日本茶道认为,缺陷之美是一种奇而单一的美。就像中国书法中的草书,流水中的狂草,在非正楷的忘性中,有一种似乎不规则而规范的奇异之美。
简单之美
简单朴素之美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第二个属性。日本茶道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是禅宗的“虚无”,所以茶道的朴素是“虚无”的表现之一。比如日本古代建筑,虽然神社和茶馆的建筑都推崇简约之美,但神社的简约和茶馆的简约是同一概念下的两种简约。
神宫的建筑古朴、端庄、幽静,京都的桂梨宫和东京的明治神宫都是用巨树和整齐的巨石建成的。茶馆的建筑简单,朴素,安静。材料就地取材,用粗糙的木材和简单的瓷砖制成,说明了一种世俗的修心养性的愿望。
这两个简单的元素都体现了日本禅宗的美。茶室里只有常青树没有花草,茶室里的画多是淡水墨山水画。尤其是茶馆里的木柱或横梁,看似雕工不用心,却有一种天真淳朴的美,令人过目不忘。当你走进茶馆和茶室,你会发现没有华丽,只有优雅。这种简单朴素的美,蕴含着沉静的美。
憔悴的美丽
如果这个世界能以清醒的头脑和规律的头脑走在尘封的道路上,就不容易失去本我,会走得更自由。比如茶桌聚会前或聚会后,切忌炫富,瞎搞学问。无论是茶师还是茶客,茶前茶后的交流,大多是兴趣所在。脱俗,是这一刻的凡夫俗子寻求这一刻的纯洁与脱俗的愿望。
沉默的美丽
从容、宁静、平和,面对日常的“我”自省,也是日本茶道文化的要素之一。茶道的开始和结束往往在一片寂静中展开。从茶师到饮茶人到茶具到挂轴再到茶花,都是以静为旨归,从而在无知中体会雅美,在静中品味美。窗外的风雨声,鸟鸣声,室内的水沸腾翻滚声和茶师手中竹刷的轻柔动作,一切动作过程中的静寂之美,是凡人在日常生活中忘记了解和感受的美感,但在日本茶道中,静寂之美是非常重要的。
日本茶道起源于景山茶宴。
中国是茶道的发源地,日本茶道受到了中国茶道的诸多影响。可以说,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中国对日本寺庙茶的影响最大。一部是唐代陆羽写的《茶经》,一部是以山园风味和禅林高韵闻名中外的《景山茶宴》。
京山是什么?京山位于浙江省余杭市,属于天目山。这里山峦叠嶂,流水潺潺,古树参天。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和尚法钦偶然遇到这座山,爱上了它的美和美丽,并深深地依恋着它。后来,他在这里建立了一座寺庙。唐太宗召见他到阙下,赐他“一国禅师”的称号。
法琴特别喜欢在寺庙里种茶树,用几棵茶树供奉给佛祖。很快,茶林就会遍布山谷,香味也就不一样了。景山寺从此香火弥漫,僧人数千。它以山美、水美、茶好而闻名,享有“三千亭五峰岩”的美誉。宋七年(1117),惠宗祠被命名为“景山能仁祠”。
南宋禧年间(1205-1207),宁宗亲自赐额“京山盛兴万寿寺”,后改为“京山祥林寺”。清朝高宗在乾隆年间,它也被命名为“景山盛兴万寿寺”。因此,自宋代以来,景山寺就被誉为“江南禅林之冠”。
京山是著名的茶区。到了宋代,名茶成为礼品,寺庙饮茶相当盛行。和尚们经常聚集在宏伟的亭子下研究经文,从山上汲取清泉来煮茶。每年春天庙里经常举行茶宴招待贵客,自然也要举行茶宴。
景山茶宴有一套固定而精致的仪式。佛教徒们围坐在一起,按照程序和仪式依次敬茶、闻香、观色、品味、沏茶、交友。先是住持法师亲自调配香茗,以示敬意。后来我命令侍从给赴宴的人奉上饮料,也就是奉上茶水。
和尚接茶后,先打开碗盖闻一闻香味,再举起碗看颜色,再张嘴品一品。茶一旦过了三轮,就开始评价茶的香、色,赞美主人的人品。然后,谈佛学,谈经典,谈事情,谈友情。在“景山茶宴”上,不仅有“斗茶”比赛游戏评出各种优质茶叶,还有“点茶”方法用开水冲泡粉茶。
在元、明、清时期,欣赏牧婧山风景和在寺庙中享受高质量饮料的人们游览景山并朝圣。比如明代的王弘、王惠、王鹏、王毅等。,曾聚于景山松源楼喝茶,并作联句:“登高赏雨,坐于僧楼,茶林更幽。龙潭瀑落,五峰鹤树采云。碑含御侵苔,夏秋昙花吹。还计划凌霄风月好,海门望东河。”晚上坐在山堂里,喝着泉水,喝着茶,香味四溢,寓意明确,这也是“景山茶宴”的生动写照。
南宋时期,日本的佛教高僧大齐禅师和艺声禅师,都在公元1235年前后来到景山界路休息、学佛,并将研磨、饮用景山茶(“端茶”)的方法和茶具(“天目碗”)传入日本。公元1259年(南宋李宗年间),南浦的昭明和尚来到中国,在景山虚堂向这位和尚学习。
“南浦昭明从宋朝回国,把茶几和茶具带到了崇福寺。”(据《续视听草》、《朝高僧传》记载更为清楚的是“南浦昭明赴余杭景山寺传法而归,历时四年。”“从茶道开始,郑源建崇福寺,南浦昭明由宋朝传下来。”正是昭明南浦带来了“景山茶宴”的做法和精神,并逐渐发展成为日本的“茶道”。
日本茶道的历史发展
室町时代,商业经济发展,竞争激烈,商业活动繁忙,城市奢华喧闹。许多人厌恶这种生活,而追求“わび".”的审美意识他们在郊区或城市里找一个僻静的地方,过着隐居的生活,享受一点古朴的田园生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以冷峻、从容、闲适为美。茶人朱光·村田等人将这种美感引入“茶汤”,使“静”之美广为流传。
茶道中的茶叫“茶”,“茶”有“独处”、“闲散”之意。邀上几个朋友,坐在安静的茶馆里,边喝茶边聊天,淡泊尘世,无忧无虑,修身养性,净化心灵,意境优美。仙野理雄的“茶一味禅”和“茶即禅”的观点,可视为茶道的真谛。
“和而尊”的伦理观念是唐代占有物品热时期衍生出来的道德观念。自镰仓时代以来,大量唐颂产品被运往日本。尤其是茶具和艺术品,为日本茶会增光添彩。但也出现了奢靡之风,一味崇尚唐朝的茶会,轻视日本的东西。村田诸光、武野少男等人,热衷于茶道艺术,反对奢靡华丽之风,崇尚清贫朴素。他们认为中国制造的黑色陶器,颜色深,有其简单和安静的美。用这套朴素的茶具真诚待客,既有审美情趣,又有利于道德情操的培养。
日本的茶道有着复杂的程序,如仔细研磨茶叶,清洗茶具,根据季节和客人的声望、地位、资历、年龄和文化教育来选择插花。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优雅感,准确到位。这些都是对客人的尊重,体现了“和而不同”的精神。日本茶道,以“和、敬、净、寂”为词,成为集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于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日本茶道的礼仪
日本茶道发扬和深化了唐宋时期“茶宴”、“茶斗”的文化涵养精神,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风格的民族文化。同时,它也不可避免地展示了具有中国传统美德深刻内涵的茶文化的巨大影响力。根据茶道的传统,当客人被邀请进茶室时,主人会跪在门前欢迎他们。从推门、下跪、鞠躬乃至问候,都是有条不紊的。
参加茶会的客人根据身份坐在不同的位置。主客必须坐在主人的手上(也就是左边)。这时,主人会到“水屋”去取风炉、茶壶、注水、白炭等器皿,而客人则可以欣赏茶室里的陈设、字画、花卉等装饰品。店主拿着器皿回到茶馆后,跪在榻榻米上生火烧水,从香盒里拿出一点香点燃。在风炉上烧水期间,主人会再次去水屋忙碌,然后客人们就自由自在地在茶馆前的花园里散步。当主人准备好所有茶道用具,这时水就开了,客人重新进入茶室,茶道正式开始。
泡茶的时候,主人要先用茶巾把各种茶具擦干净(茶巾的折叠方法也是专门规定的),然后用茶勺从茶壶里取两三茶匙茶粉,放在茶碗里,再往里面倒开水,然后用茶壶在搅拌碗里泡茶,直到茶汤起泡沫。
客人喝茶时,要发出“啧啧”的赞叹,以示对主人“好茶”的赞美。主客喝完茶,剩下的客人可以一个一个递茶,喝完后再把茶碗递还给主人。客人喝茶也可分为“轮饮”或“单饮”。即客人轮流品尝一碗茶或独自喝一碗茶。茶道礼仪不仅仅是喝茶,还包括以茶碗为主的茶道器具的鉴赏,茶室的装饰,茶室前的茶园环境以及主客之间的心灵交流。
在整个茶会中,主客在走、站、坐、收发茶碗、喝茶、看茶具,甚至清洗碗、摆放物件、交谈等方面都有特定的礼仪。茶道的时间通常是两个小时左右。结束后,主人必须再次跪在茶馆的格子门外,接受客人的临别赞美。
日本茶道强调通过品茶来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强调一种高尚的精神、优雅的仪式、主客关系的和谐。日本茶道有三种礼仪:炭火仪式、浓茶仪式和淡茶道。
木炭仪式:木炭仪式是为烧茶水的地炉或茶炉准备木炭的过程。前座和后座都分别设有初炭礼和后炭礼。包括准备烧炭工具,清理地炉,调节温度,除炭灰,加炭,占香等等。
强茶道和弱茶道:强茶道和弱茶道是主人泡茶,客人品茶的一套程序。一般情况下,主人先将少许粉末状的茶粉放入瓷碗中,然后加水,用特制的竹竿将茶粉搅拌成糊状,再加水至碗的四分之三。饮用时,右手拿起茶碗,放在左手上,然后将茶碗从对面转到前面,仔细品鉴,慢啜后,交还主人。
每次举行茶道,主人都要跪在茶馆的活动格子门外迎客。第一个进入茶馆的必须是首席客人(称为主宾),其他客人随后是后代。
客人进入房间后,主人和客人都要鞠躬行礼。有站立和跪姿两种,按弯曲程度又可分为真、走、草三种。主客之间用“真礼”,宾客之间用“行礼”,说话前后用“草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