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的意义是什么?

戊戌变法作为中国近代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具有进步意义。虽然被慈禧太后扼杀,但也为13后爆发的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首先,它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1)政改理论更加深入人心。一般认为,不改变就没有出路。变化是古今中外的常识,中国也应该发生大的变化,彻底的变化。

(2)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改革派只敢谈“民权”,承认人民有参与管理政治的权利,却不敢谈“民主”,不肯承认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戊戌变法后,民主思潮得到充分发展。

(3)激起了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新浪潮。戊戌变法失败后,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理论被翻译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加活跃。

二是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

戊戌变法后,新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中国出现了办学、办报、出版新书的热潮。戊戌变法期间,为了“启蒙”国民,维新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革命”。

戊戌变法失败后,白话报刊出现较多,白话文提倡较多。除了小说革命,改良派还继续主张诗歌、音乐、思想、道德、宗教乃至历史的革命。

第三,促进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带着光绪逃到xi安,给了慈禧一个惨痛的教训。《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下令实施新政。

其内容包括训练新部队;废除科举,建校;奖励私营工厂;改革法律制度;派遣五大臣留学,预备立宪;设立咨询委员会、顾问团等。这些变化有的已经超出了当年改革的内容。

第四,激起了人们对满清政府的反感,促进了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的转变。戊戌变法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许多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而成为革命者。

扩展数据

戊戌变法是65438年至0898年中国发生的一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1898 1月,康有为上书皇帝,提出三项改革方案:立即宣布实施改革;拓宽途径,各级官员有权向皇帝上奏;全面改革政权机构。

请愿后,康有为等维新派在各地组织社团,创办报纸,宣传变法思想。改良主义运动有了很大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赞成政治改革。那时,中国有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险。

2月,康有为从广州赶到北京,第五次上书光绪皇帝,苦口婆心地说明,如果不进行变法,不仅国家危在旦夕,就连皇帝也想做一个普通百姓。

当时清朝统治集团有两派: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和以光绪皇帝为首的“皇党”。慈禧太后等人手握实权,坚决反对一切政治革新。

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对抗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后党”,维护自己的利益,保住自己的皇位,光绪皇帝希望通过变法引进新人,夺取实权,改善自己的处境,支持变法活动。

6月1898,11日,光绪皇帝正式宣布变法,接受维新派的政治纲领。在维新派的影响和直接参与下,从11年6月到21年9月,光绪皇帝颁布了几十项实施新政的命令,对封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进行改革。

其主要内容包括:在中央设立铁路矿业总局和农工商总局;各省设立商务局,促进工商业发展;精简旧衙门和官员;废除八股,改革考试制度;允许自由创办报刊和社团;奖励科学发明等等。

这些命令如雪片般颁布,在全国引起巨大震动。当然,支持他们的人很多,但反对的人更占优势。除了慈禧太后为首的集团外,各省地方官大多也是保守官僚。他们把慈禧太后当成自己的靠山,根本无视这些改革命令。

各种顽固保守势力形成了反对改革的统一战线。改良派除了有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之外,没有与顽固派抗衡的实际实力。他们不敢依靠群众,手中没有军队。所以,维新运动虽然表面轰轰烈烈,但随时可能被顽固派扼杀。

21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皇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废除所有新政法令。大批维新派被杀,重要的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这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变法只持续了103天,在旧势力的反击下失败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

百度百科-戊戌变法

人民网-1898 6月11戊戌变法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