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历史恩怨的详细分析

巴以冲突背后有历史根源,既有民族、宗教和各种因素,也有大国干预的外部因素。根本原因是两国对同一块土地提出了排他性的主权要求。

大约在公元前20世纪,犹太人的祖先苏美尔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地区和平原。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建立了希伯来王国,占领了巴勒斯坦。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入侵,大部分犹太人逃往世界各地。那是犹太人开始在世界各地过流亡生活的时候。

巴勒斯坦地区曾经是犹太人的故乡,关于他们的传说尽人皆知。基督教经典《圣经》完整记录了犹太人祖先的故事。犹太人认为巴勒斯坦自古以来就属于他们,这一点在《圣经》中有记载。但是巴勒斯坦人不承认。

真正的冲突始于19年80年代后的巴以冲突,持续至今。几个世纪以来,许多流亡的犹太人一直试图返回以色列。

18世纪有过几次小的回归浪潮,人数从几百到几千不等。第一波大规模回归开始于1881。为了逃避迫害,散落在世界其他地方的犹太人开始返回巴勒斯坦,这个古老的犹太国家的土地。

犹太人从奥斯曼帝国和阿拉伯人手中购买土地,并在那里定居。随着犹太居民的增加,他们与阿拉伯人的关系日益紧张。

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尔,他召集了第一次“世界犹太复国主义大会”,会议决定建立“一个为大众所承认并受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成立“犹太民族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帮助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

犹太复国主义的发展推动了第二次回归浪潮(1904-1914),约有4万犹太人回国定居。1917、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发表《鲍尔弗宣言》:“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民族家园,并将竭尽全力促进其实现”。

65438年至0920年,国际联盟委托英国管辖巴勒斯坦。1922年,英国将托管地分为两部分:东部(今约旦)由阿拉伯人居住,西部由犹太人居住。

一战后,犹太人掀起了第三次和第四次回归浪潮。然后在1936-1939发生了几次骚乱。

65438-0933年,德国纳粹党上台,掀起了第五次犹太人回归浪潮。1940年,犹太人占当地居民总数的30%。后来欧洲的犹太人大屠杀进一步推动了犹太人的回归。

1944至1948年间,约有20万犹太人通过各种渠道来到巴勒斯坦。二战结束后,巴勒斯坦已经有60万犹太居民。

自19年末以来,犹太移民的数量一直在稳步增长。受二战犹太人大屠杀的影响,犹太复兴的思想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支持。

联合国成立“巴勒斯坦特别委员会”,10月联合国大会表决“1947联合国分治方案”,33国赞成(包括美苏),13国反对,10国弃权,通过决议:

把巴勒斯坦地区分成两个国家(上次把77%的巴勒斯坦领土给了阿拉伯人,也就是今天的约旦)。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别拥有约55%和45%的领土,耶路撒冷置于联合国的管理之下,以避免冲突。

分割方案一般采取照顾传统定居点,在发达地区平均分配人口的原则,但考虑到未来大量犹太难民的移民,将南部人口稀少的沙漠地区内盖夫划入犹太国。因此,犹太人以相对较少的人口获得了更多的领土。

1948 18年5月4日,英国托管期结束的前一天午夜,以色列国正式宣告成立。以色列于5月1949 11日加入联合国,成为会员国,确保了其国际公认的国家地位。

以色列建国后,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战,开启了以色列独立战争。北部的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军队被阻挡在边界附近,而来自东部的约旦军队占领了耶路撒冷的东部,并袭击了该市的西部。

但犹太民兵部队成功阻止了约旦军队,而地下民族军组织伊尔贡也从南面阻止了埃及军队。

自6月以来,联合国宣布了为期一个月的停火令,在此期间,以色列国防军正式成立。经过几个月的战斗,双方在1949达成停火协议,并划定了一条临时边界,称为“绿线”。

以色列在约旦河以西额外获得了23.5%的管辖权,而约旦则占领了以色列南部和撒马利亚的一个山区,后来被称为约旦河西岸。埃及在沿海地区占领了一小块土地,后来被称为加沙地带。

战争期间,大量阿拉伯人逃离新建立的犹太国家。阿拉伯人称这次流放为“大灾难”。估计有40万到90万阿拉伯人逃离,后来被称为巴勒斯坦难民。联合国估计有765 438+065 438+0 000人。战后,以色列不允许这些巴勒斯坦难民返回家园。?

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悬而未决的冲突以及巴勒斯坦难民问题持续至今。

扩展数据:

巴以冲突的源头——圣殿山。

古犹太经典记载:“世界可以比作一个人的眼睛,眼白就是环绕世界的海洋;眼睛是人生活的地球;小学生是耶路撒冷;瞳孔里的脸是太阳穴。“耶路撒冷的圣殿山,因此得名,历经沧桑,成为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地。

巴以半个多世纪流血冲突的最大症结在于圣城耶路撒冷的地位;争夺邺城的源头和焦点都集中在圣殿山的归属上。2000年,正是因为当时的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闯入这里,点燃了延续至今的巴以冲突。

虽然它被称为圣殿山,但当我们踏入其中时,却找不到任何山丘的影子。放眼望去,我们只能看到一个长方形的石头建筑群和郁郁葱葱的树木。其实圣殿山还是古犹太人传下来的名字。

古代犹太经典记载,上帝为了考验犹太始祖亚伯拉罕,让他在圣殿山的一块巨石上献祭自己的独子以撒。在基督教传说中,这块石头也被认为是上帝用泥土碾碎人类的祖先亚当的地方。

公元前10世纪,辉煌的犹太国王所罗门在这里修建了第一座神庙,用来存放约柜、诺亚方舟和其他圣物。圣殿被毁后重建,但在公元2世纪被彻底摧毁,犹太人也被驱逐出故土。

圣殿山的巴勒斯坦人称这个地方为“圣地”。因为在犹太神庙的遗址上有千年历史的阿克萨清真寺和金顶清真寺。耶路撒冷也成为伊斯兰教仅次于麦加和麦地那的第三大目的地。原来的犹太寺庙的遗迹几乎消失了。

踏上圣殿山,几乎每一块砖都有一个故事,一段历史,或神秘,或悲凉。对于犹太人和穆斯林来说,圣殿山已经深入他们的内心。

然而,这种圣地的重叠,立刻转化为宗教纷争和历史恩怨,让方圆这个不到0.135平方公里的地方,背负了太多的仇杀和血泪;在某种程度上,它主导了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之间的对立,直到2000年激化为流血冲突。

在圣殿山,巴以之间不时爆发激烈的枪战。对于每一方,他们都对对方的到来不屑和不满,因为那是自己的圣地。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都不愿意放弃占据民族心理中枢的圣殿山。

阿克萨清真寺的西面是西墙。从外观上看,这堵墙与其他巴勒斯坦墙没有什么不同。但由于历史原因,它成为了犹太人心中最神圣的地方,是古国不朽、民族长寿的象征。犹太人经常聚集在这里哭泣,所以这里被称为“哭墙”

。许多犹太人对巴勒斯坦人阻止他们在哭墙祈祷感到不满。这种情况直到1967年的“六日战争”才结束。结果,犹太人用武力占领了整个东耶路撒冷。第二天,拉比和将军们赶到西墙,抚墙大哭。

因此,许多犹太人坚持认为,以色列绝不能放弃圣殿山。2000年9月,“鹰派”代表人物沙龙通过西墙右上方的小门进入阿克萨清真寺,宣示犹太人与圣殿山的宗教关系。

此举激怒了巴勒斯坦人,成为延续至今的巴以冲突的直接起源。圣殿山从此更加喧闹。犹太人经常在西墙祈祷,而巴勒斯坦人则在地理的帮助下投掷石块。然后,在军队和警察的干预下,他们向巴勒斯坦人开枪,甚至闯入清真寺抓人。

百度百科-巴以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