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曲艺历史

锡剧流行于江苏南部和上海。常州、无锡的东乡族小调是通过曲艺中的《谈春》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后来逐渐吸收了江南“采茶灯”这一民间舞蹈,并在辛亥革命前后搬上舞台。无锡滩泉最早进入上海,后来常州滩泉也进入上海,在那里逐渐融合,同台演出,所以它曾被称为“常文戏”。曲调有芦调、老芦调、大陆调、新世界调、零陵调、紫竹调、三角盘等。大多柔美轻盈,充满了江南水乡的民乐特色。伴奏乐器有板胡、秦越、琵琶、唢呐、弹钢琴等。解放后,对传统歌曲《双推磨》和《秋香送茶》进行了整理,在音乐和表演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现代戏《红籽》成绩斐然。

锡剧的发源地

第一个发源地是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原本是常州当地的一个海滩泉。另一个发源地是太湖沿岸农村,如江苏省无锡市的羊尖、严家桥。1921年,两地“滩泉”合并,更名为“昌文戏”,其中增加了老头、老旦、小丑等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