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万山人文名山
至于他在万山的故居和水井,现在已无迹可考,但其位置肯定是在山东麓汉江附近。据考证,在万山山顶,万山主峰至崖口马鞍以东约30米处,有一口古井。据附近农民介绍,古井早就被封死了,现在遗址是一个深约3米、表面直径5米的V型坑。一块长约2m、宽约1.3m、厚约15cm的半月形象牙井口石斜躺在坑底。它的内口圆润光滑,从井里提水时仍有经年累月磨绳造成的沟痕。到目前为止,关于它的毁灭有两种说法。一个是下跌理论。据明朝万历年间官府记载,“万山河以北水下有钟铉楼”,表明王灿故居毁于明朝,落入水中。二是破坏浪费论。据襄阳著名散文作家、市作协副主席Xi兴全先生在《人才名山可怜》一文中说:“据记载,王灿草堂在山东麓,今为厂房……”,也就是说王灿故居的破坏不是一代人干的,而是“现在是厂房。”唐宋以来的史籍和诗词歌赋中只有《诗经》而没有故居,证实了这一点。早在宋代,元丰抄本所载的《王残石井栏记》中就说,到了唐三年(公元674年),我司有必要将石井栏(保护石井的围栏)移至香洲刺史保管。贞吉,世子舍人,也写了石井柱。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在任翔府任刺史,也记此事。会昌二年(公元842年),我们的时代使者卢俊写了石井柱。唐代诗人杜甫在《会稽》诗中说得很清楚:“我家碑未晦,王井犹在”。这些石碣和诗词只记载了王残井仍保存完好,但文字上并未提及其故居。走访附近的老农民,听说30多年前万山东麓有一口古井。按照我国的居住传统,井必须在房子附近,不能离房子太远。因此,王灿故居应该位于东庐山脚下原陶瓷厂一带,其毁废论也在情理之中。至于明代万历府王参故居的“下落说”,从王参的卜居万山到东汉末年(建安时期)已经超过1,360年,其记载可能只是传说,未必可信。美丽的万山不仅是无数文人墨客最喜欢的山;不仅是女神皇帝(刘秀和刘备)向往的山;而且还有很多武士将领也是渴望山的。金代镇南将军、荆襄刺史杜预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杜宇是谁?根据晋书?据《杨虎传》记载,西晋太史五年(公元269年),镇南将军杨虎(掌管荆州军政,出襄阳),因统一江南孙吴政权的抱负未能实现,卧病在床。在他去世之前,他前去拜访他的开国皇帝司马燕,并推荐右将军杜宇接替他的位置。杨虎死后,汉武帝司马燕含泪拜见杜预,接任镇南将军,掌管荆襄军政。杜预上任后,不负前任杨虎城的推荐和的信任,对督军进行了严格的训练,成绩斐然。短短两年,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他“集众将以代吴而灭之”(如镜),实现了“三分一统”的千古大业。《三国演义》最后一章,120年,罗贯中用“举荐老将杜预(指杨虎)献计策,降孙膑三分于统一”这一整章来描述中国历史上的这段史实。西晋时,襄阳人曾在仙山建“杜于庙”作为纪念。
而杜预这样一位西晋开国元勋,为中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大政治家,也对万山情有独钟。他经常带领许多人游览万山,踏青,饮酒,作诗。最后,他对万山念念不忘,在万山东麓的河边立了一座“杜宇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这个碑不是普通的墓碑、纪念碑,而是歌颂万山的文化碑。据史书记载,杜预借山来形容人,借水来形容世界,在此碑上表达自己对文学、思想、哲学的感受,即表达对人生、宇宙、山川的感叹,表达生命不息,山川无穷,山是谷,海底是山,以立碑警示后人,以此超凡脱俗。它的胸怀是多么的辽阔、宽广、大气。后人评价这座碑比苏轼的《赤壁赋》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因为苏轼的《赤壁赋》只叙述了曹、吴赤壁之战的史实,而杜聿北表达的是他对宇宙、自然、人生的看法,包括文学、思想、哲学,在中国古代文化界非常有名。但可惜的是,史料中并没有完整的记载这个杜雨北的碑文,几百年后它就倒在了万山滩东侧不远处的汉水河里。据《南永州志》(公元389年东晋梁武帝至公元554年梁元帝时期,襄阳华侨定居永州)记载,每逢晴天,渔民、樵夫经常可以看到万山湖底的杜碑。唐代诗人杜甫在《会稽》诗中说:“我家碑未晦,王井犹在。”他把杜聿当亲族,说杜聿碑埋在河底不是杜的错,还夸万山之巅还保存着王残井。宋代诗人曾巩在《万山》诗中也说“谢佩丐幽僻,碑终自伐”。他一方面以“谢佩赐珠”的浪漫神话赞美万山的古老与美丽,同时又对杜贝随山崩沉入河底表示无限惋惜。明代诗人曹林在《春去万山》诗中也说:“费翔谢佩之名空,杜预沉碑之功已止”,肯定了杜预碑沉于万山北麓河底的事实。我想,如果把汉江古河道清理干净,把杜聿北打捞上来,那将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一件幸事,我们襄阳也将在华夏大地上更加扬名。据明代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襄阳县志记载,“老龙庙建于城西北10处,为前代所建,明洪武嘉荫重修(公元1347年)。”又说“老龙堤位于县西,与汉、赣两省河套河接壤,西达万山,上有老龙庙,故名。”根据这一记载,老龙庙与老龙堤的位置关系表明,老龙庙是“城西十里”,而老龙堤是“万山西十一里”,即龙头堤直达万山东脚下,距襄阳十一里,而老龙庙不在万山脚下,距襄阳只有十里,即万山东一里。所以,老龙寺和万山之巅的古须弥寺是不一样的,幽兰寺和宝坻寺不是一回事。它是为了保护汉江大堤而“从上一代创造出来的”。明末清初就垮了。
关于老龙庙和老龙堤,万山附近有个民间故事,说万山是汉江襄阳段的龙头,巍然屹立在襄阳以西的汉江上游。在修建老龙庙之前,汉江每年都发洪水。甚至从“三国时,胡烈为襄阳太守,筑堤拒水”(用《襄阳县志》的话说)“宋元之际,襄河守军不得不以堤为保”,但由于万山视而不见,洪水更加泛滥,筑起的堤“又累又累”襄阳地方官员认识到治理河道必须先尊万山龙首后,就在万山脚下的汉江大堤头修建了老龙庙,并将沿河大堤称为老龙堤。此后,万山龙头十分高兴,欣然以武力牵制汉水,使长江大堤固若金汤,老龙堤外的汉江温顺地向东流去,泛着浩瀚的碧波;老龙堤郁郁葱葱,歌舞升平。"
上面的故事自然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却体现了自古以来襄阳人对万山的敬畏和崇拜。这也是历代文人必游襄阳千山的原因之一。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和诗人对它赞不绝口。他写了许多“堤曲”。南朝乐府乐《襄阳乐》中“堤歌”咏:“襄阳城在晨,堤留黄昏。大堤儿女,繁花夺目。”相传为刘宋(即南梁简文帝,公元550年至552年在位)萧纲所作。宋梁时期,是以音乐为伴奏的歌舞。刘禹锡访老龙堤时,唱《堤上诗三首》,其中第三首说:“春堤绕水徘徊,酒家旗亭二开。晚上楼招客,帆落。”李白还写了许多《堤曲》,其中有一首感叹:“我曾是堤客,去了山公楼。窗满碧峰,镜中流水。”孟浩然写道:“大堤何处好玩,车马一齐奔。春草生长在岁时,它在二月和三月。”据附近的老农说,万山和刘子善之间有一座不知名的小山(现祥龙景观大道位于梁刚制高点,万山砖瓦厂用土挖了一下,变成了公路)。秦巴古道从此经过无名山南与刘子善之间,是古城襄阳在东方的咽喉,故名柳子关。
根据现在的地理情况,翔龙景观大道梁刚制高点以西的公路并不是原来的秦巴古道,而只是修建在古汉水古道的“盘山公路”上。这只是解放后和近十年来几次改建公路的事。秦八路古道的真实遗迹依然存在。它在翔龙景观大道以南的高山上自西向东,穿过现在的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公楼,到原向阳县陶瓷厂,爬上万山和刘子善之间的无名小山向南,到达柳子关。柳子关的确切位置应该是在现在的于航公司(原名宏伟厂)门口。在古代,柳子关不像今天这么危险,而且有舒缓作用。据地方志记载,柳子关一带原是一片荒蛮之地,常有虎狼出没。明代诗人曹林在《春去万山》诗中说,万山“南临汉水,西临秦关”这里的“秦关”指的是柳子关,意思是站在万山之上,东南面对襄阳,北有滔滔汉水;西起秦巴古道,歇于柳子关。可见明代的柳子关比秦巴古道从西边经过的山要高得多,可见当时的柳子关是多么壮观、笔直、高耸。登上柳子关,向东望去,居高临下,便到了襄阳十里旷野和马平川古城,更加彰显了柳子关的雄伟、险峻和崇高。苏轼有诗称赞:“百步不出关,可以吞楚。”攀高惆怅,有偶然之意。我会知道我在担心谁,但是在我受苦之后。团团在山上,年年读榆柳。"
万山及其周边地区有许多景点和故事,如汉高泰、师洋庙、泰山庙、霸王剑顶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努力去收集、写作和整理。万山是取之不尽的历史文化丛书;万山是取之不尽的神秘文化宝库;万山是一方写不出、画不出的自然风景画廊。是襄阳人的骄傲,是襄阳土地的骄傲,是襄阳未来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