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的历史和发展前景

Sun公司、IBM、Oracle、Netscape等公司都在大力推广Java的应用。旨在提高Java运行速度的Java芯片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据预测,在不久的将来,Java代码的运行速度将和C++一样快。在Java在WWW应用中的地位得到肯定后,孙又依次扩展了Java在家用电器领域的应用,Java的应用有向更广泛领域扩展的趋势。Sun公司的高管说“Java的潜力远远超过了作为一种编程语言的好处。事实上,Java是一种新计算模式的使能技术。”看来Java的未来是不可限量的。Java作为一门语言,在过去的十年里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在中国市场,虽然技术已经能够与国际市场保持同步,但应用总是略显滞后。反思Java在中国的十年发展,除了赞美和庆祝,更实际的是认真思考如何为Java在中国的未来发展继续水土保持。国外的麦草在国内盛开。如果我们在北京的大街上随便拉一个拿着手机的人问,你知道彩信吗?每个人都应该说自己知道;但如果再问一句,你懂Java技术吗?能回答的人非常少——事实上,多媒体消息服务使用的就是这种不为普通人所熟知的Java技术。正如许多Java技术人员反复强调的那样——Java就在你身边,无处不在。从全球范围来看,关于Java的故事充满了传奇,比如那些不可思议的成功,比如错失的机会,更有纠结的官司。在过去的十年中,Java编程语言和平台已经成功应用于网络计算和移动等各个应用领域,如手机、个人电脑、跨国金融系统和卫星通信等。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像Java这样广泛使用的平台。目前Java的全球经济价值已经超过6543.8+0200亿美元。Sun推出Java时的口号是“写一次,到处跑”。在过去的十年里,Java的跨平台和开放特性得到了认可。此外,Java语言还具有面向对象、类似C和C++的表达式语法、良好的安全性等优秀特性。在很多方面已经成为Cobol和C++语言的继承者,受到全世界开发者的青睐,成为企业级应用的首选开发平台。就在今年7月,IBM和Sun刚刚宣布将两家公司签署的Java技术协议延长10年,目标是为全球Java社区近400万开发者提供长期稳定的保障。BEA还宣布了一项开发业界首个完全支持各种主要开源框架的J2EE应用环境的一揽子计划。这些措施肯定了跨平台Java兼容性的价值和必要性。在中国市场,Java在企业级应用和面向公众的服务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在中国的电信和金融等关键业务方面。目前,在中国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已经正式推出基于Java的无线增值业务,并正在积极筹备基于Java的3G增值业务。在Java卡方面,孙公司与中国银联共建Java卡联合实验室,从技术到方案全面合作。此外,业内许多公司也开发了相当多的基于Java标准体系的应用软件。比如用友从1998开始就在Java上开发。目前用友的ERP 5正在开发中,将于明年推出。但是,如果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横向比较,只能说中国Java似乎从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Sun公司的总裁兼首席运营官乔纳森·施瓦兹曾在Java十周年庆典上说:“Java像火箭一样飞速发展,没人想到它能飞得这么远。”。但是,在欢庆的同时,我们要注意的是,对比国内外Java的发展,我们似乎看到了一种“国外枯竭,国内开始百花齐放”的局面。2005年中国Java开发者大会前不久,Sun中国工程研究院院长巩俐调任微软互联网技术部(中国)总经理。作为Java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离去或许透露出Java在中国发展道路上的一丝阴霾。Java会很难得到。Sun大中华区软件、ISV及Java业务总监认为,Java入门容易,但掌握起来并不容易。这就好比会画国画的人很多,业余的也很多,但真正能成为画家的很少。在国内,似乎Java人才不够,而且真正愿意学习使用Java语言的爱好者数量也不乐观。小李,北京某高校计算机系研究生,对Java技术研究颇深,曾担任学校BBS论坛Java技术讨论版的版主。但他说不准备考Java认证(也就是Java开发者资格考试),因为不想交1500元的认证费。事实上,像小李这样会用Java但没有经过认证的技术人员并不少。这种情况使得统计如今国内Java开发者的数量总是不准确。数据显示,今年全球有450万Java开发者,而在中国,这个数字还不到65438+万。对此,有“中国Java之父”之称的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王表示,如果把统计范围严格定义在“开发者”身上(即使算上小李这样的技术人员),中国真正的Java开发者可能只有5万人左右。相对于中国这样一个6543.8+0.3亿人口的大国,以及Java巨大的市场潜力,这是极不相称的。那么为什么中国的Java开发者这么少呢?王教授是国内最早关注Java的专家之一,也是能坚持到今天的专家之一。他说,总体来说,Java在中国并不被“学院派”看好。比如,直到现在,北大计算机系都没有系统的教授Java课程。从全国来看,500多所高校的计算机系中,开设Java课程的不到一半。但是,Java1995刚诞生的时候,国内并不是这样。王教授描述说,当时科技人员对Java“穷追不舍”,甚至在全国掀起了“学习、使用、推广Java”的热潮,全国Java技术交流会也相继召开了七届。当时的报纸《网络世界》(当时叫《国际时事通讯》)举办了一系列Java技术讲座和一次全国性的Java比赛。此后,王、教授等人发表了一系列技术文章,推动Java在中国的发展。然而仅仅过了几年,当年参加Java大赛的很多人都远离了Java。王教授认为这些人选择放弃有三个原因。一个是因为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第二是Java不够快(当然Java的开发速度和运行速度在今天已经有了质的飞跃),第三是因为始终没有令人信服的实际案例。时至今日,甚至有人认为Java只是一种“玩具”。王教授表示,与国外相比,国内Java人数较少,其差距还表现在能够开设高端Java课程(如、Web Services)的培训单位不多,难以满足培养高级Java人才的需求。其次,媒体对Java的报道力度不够,制约了Java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当然,对于中国的Java人才数量也有不同的看法。Sun中国公司负责Java在线社区的高级技术社区经理蒋表示,目前国内Java相关社区可谓是蓬勃发展,如、Java研究、Java版社区等。其中最大的Java社区是Sun中国技术社区,注册用户已达1.6万;CSDN注册人数达到80万,其中一半是Java用户。中国Java用户协会在全国200多所高校设立了用户分会。就具体数字而言,蒋认为中国使用Java进行商业开发的人数大约有45万人。比如中国电信行业80%的软件都是用Java写的,短信、手机游戏等所有业务都是用Java写的。据黄镇介绍,在9月份的Java中国大会上,将有超过65,438+040名专家直接从美国来到中国进行技术交流。在他看来,中国目前缺少的就是这样的Java技术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而中国的合作伙伴要求最多的就是培训。无论如何,不管Java人才多还是少,技术人员的位置就是找到足够多的用户。或许事实就像黄镇说的那样——中国有创造力的Java开发者和有创造力的用户相对较少。应用程序之间的变化与黄镇的意见相同。在王教授看来,Java在中国不被“学术派”看好,一方面是Java在中国不被“市场派”看好的事实。现在中国大陆在Java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上,不仅不如欧美,也略逊于中国、香港和澳门。在我们采访王教授的过程中,王教授拿出了三张名片,其中除了清华大学教授的头衔,更值得注意的是“清华-iT知识工程前沿联合实验室”主任的头衔。故事从1996年报社网络世界(当时叫国际通讯)举办的全国Java大赛说起。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情节是,就在Java在中国的发展慢慢凋零的时候,日本人通过那次大赛认识了王等人。不久,日本iT前沿株式会社派人找到教授王。这家股份公司是一家主营业务为信息系统集成的软件企业,由日本三菱公司和日本IBM在2001合并了包括原AST在内的5家主营信息产业的公司后成立。随后,双方成立了“清华-iT知识工程前沿联合实验室”,由王任主任。从此,双方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国际合作。王教授在谈到Java技术在国内一些企业的使用体验时,非常激动。他说:“如果我们的技术不好,日本人不会来找我们。但是这么好的技术为什么没有被国内一些企业和用户应用和重视呢?”如王教授领导开发的Webform(电子表格自动生成系统及其可视化开发工具)采用Java标准,方便了电子表格的网络传输,解决了浏览器/Web服务器应用环境下的打印问题。日本建设省采用了这一制度,并要求所有人员学习掌握。然而,这种系统在中国推广使用的过程中,在一些部门和企业受到了冷遇。王把主要原因归结为渠道问题、关系问题(或者说机制问题、观念问题)。但是,作为一个纯粹的技术人员,王教授显然不想在这些事情上浪费宝贵的时间。王教授认为,国内用Java开发的应用并不多。可以说,在国内,应用推广的局面还没有完全打开,尤其是在能够充分体现Java特性(跨平台、多线程)的领域,比如金融信息管理、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行业,成熟的Java应用还是凤毛麟角。至于合作的一些企业对自己的研究成果,王不同意。他说:“有企业(甚至校办企业)找过我们商谈相关合作事宜,但他们的条件都是一次性买断产品的知识产权。这是典型的‘种树的时候不来,摘桃子的时候就做的很好’。当然,我们不会同意这种合作。”应该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