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代的猪肉有价无市?
宋代猪肉有价无市有几个原因:
士大夫待客很朴素。
世事突变,家宴开始奢靡。
总理月收入可以换2500斤猪肉。
富人不吃猪肉,吃羊肉。
士大夫待客很朴素。
当时宰相月薪30万,京城一把手月薪65438+万。当时一个烧饼2块钱。如果愿意,丞相一个月可以从朝廷拿654.38+0.5万烧饼回家。苏东坡做官的时候,有个叫顾的同事,身体肥胖,趴在桌子上打瞌睡。苏轼开玩笑地在桌面上题词:“古屠肉案”。他又拿出30块钱说:“加油!”算起来,1斤猪肉等于120元(16两1斤过去)。这样总理的15万块饼干可以换2500斤猪肉。不需要考虑其他灰色输入。作为一个宰相,光是阳光的收入就足以过上雨天的生活。
既然每个月都有丰厚的收入,就不能坚持艰苦朴素,尤其是招待客人的时候,一定要舍得投入,否则就是小气。
但是,宰相和官员的幸福,并不意味着人民的舒适。以普通人的收入为例。在街上打零工的农民工,一天只挣几十便士。辛苦的劳动者差不多能挣100便士,也就是一斤猪肉,但是一日三餐的基本餐费就要20便士。算上一天的净收入,一斤猪肉都买不到。
富人不吃猪肉,吃羊肉。
苏东坡虽然和同事开玩笑说猪肉,但他并不喜欢。他曾在《丘迟笔记》中评论:“黄貘贱如粪土,富人不肯吃,穷人不懂煮”,说猪肉贱如粪土,不仅富人不肯吃,连穷人也不愿意吃。乍一看,这给人的感觉是宋朝人生活太幸福了,不爱吃猪肉。
但从普通人的收入来看,恐怕苏东坡是脱离群众的。富人之所以不屑吃猪肉,是因为宋代流行羊肉。有钱人的眼睛都盯在羊身上,请客的时候自然不会把猪肉端上桌。穷人不吃猪肉,不是因为猪肉不好吃,而是因为吃不起。一斤肉要100多便士,就算降价也要几十便士,够吃几天了。恐怕躲也来不及了。如果不是过节,平时谁愿意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