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权利平等的历史典故
和谐的新尺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和物质财富的扩大,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新中国。在国际上,中国人民都为他们的自信和正直感到自豪。
但是,在硬件实力快速上升的同时,软实力的发展一点也不能放松。在这方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下,建设一个平等、自由、互助、知荣辱、社会心理健康的和谐社会是重中之重。当一个民族拥有强大的软实力和硬实力,精神文化发展顺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就可以自豪地向世界宣告自己的腾飞。
但现在的中国显然远远不够——有一个很刺痛人的词:平等。是的,平等第一。其重要性自不必说,作为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之一,早已深入人心。本文将性别平等作为平等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讨论的主题。
性别问题的现状
寒假期间,经同学介绍,我通过qq和一个从农村辍学的初中女生进行了几天零碎的对话,得到了一些信息。我稍微整理一下就以第三人称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应当事人要求,我不公开她的名字。
这个女生——或者说“农民工”,个人觉得比较合适。家里还有一个哥哥,今年刚和我们一样考上当地的师范,成了大学生。然而,家里的财务状况令人担忧。这时候大学通知书的分量已经不像刚拿到的时候那么重了,考上大学的喜悦一下子就被冲淡了(不要以为这种事情只出现在电视和报纸上,它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周围,甚至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在农村很常见)。
但短暂的家庭会议后,她父亲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改变了她的人生:出去打工赚点钱养家,不要上学了。反正你成绩这么差,就别浪费家里的钱了。而且她也没有电视剧里那种经过一番挣扎后“艰难抉择”的情节。当时她没怎么考虑就答应了。因为她自己也觉得成绩那么差,肯定是没有机会考上高中的。还不如出去打工,自由自在,不受老师和家长的约束。
看似平淡,没有强迫,没有反抗,两厢情愿。然而,这其中所表现出的严重的性别不平等令人心碎。作为父亲,他有完全的责任和义务让女儿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但父亲没能做到。他似乎认为女儿出去工作是理所当然的事,这是潜意识的想法。可见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农村还是根深蒂固的,是几千年形成的民族陋习。事件的另一面,当事人自己也有过错。毕竟接受义务教育是国家的强制性要求,自愿放弃不仅不合适,而且违法。由此也可以看出,缺乏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不知道自己作为公民的合法存在,是很多农村女性的通病(城市也是如此)。
这件事只是众多性别不平等事件的一个缩影。有些女孩一出生就注定了悲惨的人生,完全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当然,这是极其罕见的。在现代社会,性别不平等有了新的表现形式。比如在面试中,有的用人单位戴上了性别的有色眼镜,有的甚至直接规定只招男性(当然有些不适合女性的工作是法律禁止的)。我们可以把这理解为对女性的彻底侮辱,是封建思想的残余。
一个国家想要振兴,想要在这个世界上立足,必须要有一个平等、自由、博爱的社会。平等就是没有压迫和剥削,每个人都充分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公民权利,不受性别、权力和暴力的伤害。
社会学对男女平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甚至开辟了一门学科叫“性社会学”。当然,性社会学并不完全研究性别平等。它以爱情、婚姻、家庭、性为例,从社会心理和社会结构方面以及“角色扮演”理论来研究这个问题,这里就不赘述了。
关爱女孩的成长,就是要关注女孩应该享有的人权,以及她们的实现和保护,从法律、制度、人的精神文明等方面有所作为,真正保护女孩的健康成长和她们的明天。
男女平等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和先进程度的重要标尺,是国家进步的重要动力。女人也能顶半边天,半边天能做的,她们也能做,甚至能做得更好。男女平等的观念还是应该从小培养,从娃娃抓起。
我帮你把它放在这里,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