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观音阁的历史演变

据《南昌县志》记载,杏花楼建于唐代,明朝年间(公元1506 ~ 1521),宁王朱在此为其妻修建梳妆台。娄飞,上饶人,明代著名才女。她对钢琴、象棋、书籍和绘画了如指掌,尤其是她的书法。相传她可以用头发蘸墨写字,兴化楼前两块巨型石牌上的“屏”字和“汉”字就是她的头发写的。

朱谋反失败后,万历年间(公元1537 ~ 1621),丞相张骞将此地辟为别墅,改名“杏花楼”,内有“无云阁”。著名戏曲大师汤显祖,刘应秋、吴应斌等文人墨客,与老师游戏,著书说,成立“杏花楼社”,撰写《闲云集》,是文人雅士休息聚会的场所。清朝初期,居民们在娄飞的西边建了一座寺庙。清乾隆五十三年,改称“观音阁”,又因择水,俗称“水观音阁”。解放前,著名老艺术家范青云、画家傅抱石、徐悲鸿等都曾在此居住或刻绘。

杏花楼是由四道风火墙隔开的中间两层厅堂建筑,单层厢房,白墙白瓦,花梁竹柱,两侧悬挂壁画式的构筑物。外观上有重叠的阶梯状马头墙,挑檐上翘,高低错落,层次分明,配以轻盈多变的石花墙,尽显古朴风格。湖心岛以太湖石装饰,小径曲折绕楼,是一座极具江南风情的亭子。南昌市地名办龚敏春:从南昌地名分析,观音阁最早叫“因为是尼姑庵”,后来作为古人居住的别墅叫“杏花楼”,后来又叫“观音阁”。南昌画院要恢复“杏花楼”这个名字,我不会反对,只要不是杜撰的名字。南昌市地名办顾问陶正端看了一张南昌古地图,发现娄飞的梳妆台不在南湖,而是在墩子塘,相距数百米。然而南昌历史上只有一个叫梳妆台的地方。所以在对待历史事物的时候,不要轻易肯定或者否定,不要认为自己的观点是绝对正确的。它允许更多的单词共存。

南昌轶事资料古亭因娄飞而初名“梳妆台”(又名粉台),后为张骞所建,改名“兴化楼”,内有“云亭”。清朝时,曾举行过一次募捐活动来祭祀(朱谋反失败,投江自尽)。根据民间传说,水观音是娄飞的化身。可见,名为“杏花楼”的古亭,历史比“水观音亭”还要悠久。清高宗五十三年(1788),和尚郭川集资重修寺庙,改名为“观音阁”。观音阁位于湖边,那里有荷花。所以俗称“水观音阁”。但重修后的观音阁香火不旺。清初诗人陈允恒曾写过一首诗,形容“人越来越少,鬼在发光”

民国时期,兴化塔和观音阁逐渐失修。1916年,以张嘉佑、包法銮为首的南昌同德善堂开始筹划重修观音阁,1918年完成整修。1927年,南昌八一起义时,杏花楼和观音阁成为起义军攻击驻守宫媛(今八一公园)敌军的一个战斗点。

据史料记载,杏花楼一直是英涛小学和省文管会的教学和办公场所。文革期间,观音阁被毁。1983年,杏花楼划归南昌画院管理。经过全面改造,南昌书画圈是创作、交流、展览的重要场所。2006年底,杏花楼被江西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南昌画院办公室主任周景伟介绍,早在2002年,南昌策划推广全市公交旅游精品线路时,就向南昌公交公司提出建议,希望将这个站牌上标注的“水观音阁”改为“杏花楼”。同时也向市地名办做了反映,可惜最后未能如愿。时至今日,路过南湖的33路、229路公交车站牌上仍有“水观音亭”字样。

“《卜城名记》里有一句诗:‘娄飞的梳妆台在哪里?据传,遗址在湖中央。道教居民贪图福利,集资建亭供奉观音。“可见杏花楼和观音阁的建造历法是不同的。前者是明朝以前,后者是清朝以后。朝向也是用墙分为东西,各自独立。既然后者已不存在,我们就应该展示前者的辉煌历史。”周经纬坚持道。观点二:第一,观音阁说了南昌画院的事情,南昌市滕王阁管理处主任宗久其表达了相反的观点。

宗九奇说,从史料来看,原来的“杏花楼”是“观音阁”建筑的一部分,唐代初建时是这样的。而且当时的杏花楼叫闲云阁,后来改名杏花楼。也就是说,它比杏花楼更早叫观音阁,南昌画院还没搞清楚这段历史。如今南昌知道它叫“水观亭”而不是“杏花楼”。基于这两点,水观音亭没必要改名杏花楼,也不能为了尊重历史而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