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体验,李兆基

在出生时,他的父亲李先生拥有两家店铺,天宝融金铺和永盛银行,分别经营黄金、汇兑和外币买卖。李兆基一懂事就被送到私塾接受教育,熟悉了四书五经,并对阅读古籍产生了兴趣。10岁时,父亲还聘请了广州中山大学文学教授梁惠民先生为李兆基的新老师。梁惠民先生发现李兆基勤于思考,所以经常结合课程提出一些问题来启发他的思考。

有一次,在教完“知止可以后定,后定,后静,后静,后安,后安,后安,后安”之后,梁老师让李兆基把这个道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理解。很快,少年李兆基结合自己接触过很多的金店生意,给出了一个老套的答案:“比如一个人只有一块钱做生意,他就得用一块钱买东西。赚钱很好玩,被侵蚀了就算了。知道什么是合适的,就不会迷茫,这样身心才会安定,就不会受到邪念的攻击。你就能看清自己的本性,你的思想就会安静下来,你就会从容淡定。这个时候,你就能从容谨慎地做事,你就能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你的成绩自然就‘赚’到了。”梁惠民先生听后深有感触。

从六岁起,李兆基就被父亲安排在家里的商店里学习商业。母亲有点担心儿子太小,应付不了那些年纪大的家伙,但李兆基很快就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聪明机智,心算能力极佳。

金店行业有句话叫“玩金偷金,玩银偷银”。当李兆基走进商店时,他发现他自己的金饰店也存在这个问题。他想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让他采取措施,但金匠紧缺,得罪不起,担心金匠走了会影响金店的生意。进退两难之下,他决定自学黄金铸造技术,不再受制于人。

到12岁时,李兆基已经掌握了看金、熔金、融金的核心技术和知识,很快成为天宝融金铺的总柜,成为顺德家喻户晓的神童和黄金巫师。他鉴别黄金的眼光和提炼黄金的技术都令人钦佩。他也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靠自己不如靠别人。做老板,必须要有过硬的技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的洋纸交易依然活跃,因为人们认为光复之日仍可使用。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家都只喜欢保存完整的、笔直的、光滑的纸币,因为直到恢复的那一天,它才会被损坏。这样,残币和脏币在交易时价值会下降30%到40%。因为这个家庭也经营纸币,这个问题引起了李兆基的注意。

之后,他受到洗衣服的启发,发明了一种将旧币换成新币的方法:将旧纸币浸泡在水中,用漂白粉洗去污渍,再涂上一层蛋白质使其坚韧,然后风干并熨烫。他六七折收到,悄悄清洗,却全价换货。他不仅赚了不少利润,还多了一个做生意的理由:无论何时何地,商品要想卖得好,就必须包装好。

李先生在广州湾也有业务,所以需要经常照顾他。看到儿子掌管大局,他干脆把顺德的两家店全部交给了李兆基。15岁时,肩负重任的李兆基不负众望,事业蒸蒸日上。日本战败后,货币大幅贬值。虽然李兆基经营有方,把铺面管理得有条不紊,但父亲还是希望他另辟蹊径,找到更好的施展才华的地方。1948年,做了四年店主,磨练得炉火纯青的李兆基,只身带着1000元去了香港。当时,香港中环文贤东街有二三十家金店、银店,专营黄金买卖、外币兑换、汇兑等业务,业务性质与李在顺德的永盛银行无异。刚到香港时,李兆基利用自己熟悉货币兑换业务的优势,在几家银店挂单,从事外汇和黄金的买卖。当时正值解放战争时期,内地很多有钱人都去了香港,外汇生意和黄金交易生意非常红火。李兆基与何贤等人合作,在这场黄金大战中大发横财,为他后来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50年代初,大陆解放后,英国很快承认了中国的地位,建立了外交关系。李兆基意识到香港将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于是转行做五金生意和进出口贸易,生意非常顺利。当时香港人口迅速增加,工商业开始发展,政府和市场的房屋建设计划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实物比货币更有价值的李兆基,决定进军实物(房地产)。后来,当李兆基回忆他那些年的生活时,他说:“当我七八岁的时候,我经常去父亲的铺位吃饭。我从小就接触商业。后来在银庄工作,让我深深体会到,所有的法币,假币,金元券等等。可以随着政治的变化一夜之间变成废纸,这让我意识到,持有实物是保值的最好方式。”

65438年至0958年,李兆基、冯景熙、郭得胜等8名合伙人组建永业公司,开始涉足房地产业务。公司成立后,他们推出了“分层出售,十年分期付款”的方式,针对中下层市民,改变了过去的房地产经营模式,使得生意非常火爆,建的楼都卖完了。

1963年,李兆基、郭得胜、冯景熙重组永业,成立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年龄较大、拥有40%股份的郭得胜先生年龄最小,拥有30%股份的李兆基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作为总经理,李兆基主要负责三件事:一是建筑图纸设计,二是购买土地,三是建筑销售。为了这三件事,他什么都亲力亲为,并以此来发展自己的技能。李兆基一眼就能看出图纸的设计是否有问题,这让他那些名牌大学的规划者们自叹弗如。也很擅长买地。有一次,他得到消息,皇后大道中丽晶大厦旧地的主人郑宗淑有意出售土地,并已口头答应卖给别人。他赶紧问:“郑宗舒跟谁熟?”左右人答不上来,提醒对方明天在律师楼签买卖合同。听到这里,李兆基点点头说:“这意味着我今晚还有时间。”果然,他经过多方打听找到了办法,凌晨打电话找了一个和郑宗淑比较熟的朋友。几天后,我得到了土地。在此后的岁月里,他一直保持着这种认准目标,锲而不舍的精神。李兆基获得土地的方法也不同。据《华商战略》报道,在香港,恒基兆业很少参与政府土地拍卖,但总有办法买到质优价廉的地皮。这主要是因为李兆基有两大法宝。首先是购买“乙类土地交换权”。当时,香港政府征用新界农地作发展用途。它先以土地交换权分批从农民手中收回土地,然后在建房用地集中划拨时与政府进行交换。这使得很多想马上套现的农民,在政府换地令之前,对换地权毫无办法。李兆基用现金购买了他们的土地交换权,这既受欢迎又便宜。政府一公布开发计划,他买的大量权益书就成了可开发的土地。第二种购买土地的方式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旧建筑改造。买下黄金地带的老楼,在老的地方盖新楼。这种方式有多重好处,开发商受益,城市刷新,老业主套现,政府增税。但是很辛苦,因为光靠收购一个小物业(比如一户)是无法支撑一个地产项目的开发计划的,所以恒基地产还开发了一套独特的技能建设合并。通过从一个目标地点的多个所有者处购买财产,可以通过集合各个部分来获得土地。为了接收旧楼,他设下重围,不仅面向香港,还在香港外籍人士遗留财产的安置地找楼买。合并极其困难和复杂。一个业主不卖就全盘皆输,但恒基地产却对此情有独钟。几十年来,并购数不胜数。李兆基对此还有一句名言:“寸土必争”,这句话也流传到了各处。

在销售方面,李兆基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当时香港大部分房产整体出售,大量中等收入群体对此望而却步。因此,他创造了分层销售、分期购买(抵押)的方法来建造和销售建筑物,很受欢迎。在短时间内,新鸿基企业在房地产行业崭露头角,并取得了大量利润。李兆基、郭得胜和冯景熙也被业界称为“三剑客”。由李兆基首创的分期付款购物方式自此被广泛采用,对港人安居乐业、置业安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972年,新鸿基地产正式上市,共事十几年的“三剑客”也在此时分手。分手后,李兆基得到了价值约5000万港元的场地和房产,他用这些房产在1972年底与胡宝星合作成立了永泰建业有限公司..胡宝星是董事长,李兆基是副董事长。1973年初,就在港股行情看涨的时候,李兆基趁机让永泰公司上市,每股一元的股票一下子涨到了一元七角,李兆基大赚了一笔。之后,香港股市随着世界经济衰退而崩盘,房地产行业也陷入低谷。李兆基此时手里握着巨额现金。他抓住机会,低价买下了土地和老建筑。

从65438到0975,港股开始复苏。李兆基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股本654.38港元+0.5亿,有20个站点。公司成立后,李兆基打算让恒基地产上市。他选择了最便捷的方法——买壳上市,也就是买一个小的上市公司,然后转型上市。李兆基的目光瞄准了他联合创办的永泰建业公司。他用自己的财产换来1900万股永泰新股,成为第一大股东,取代胡宝星成为永泰董事局主席。李兆基接手永泰后,将一般面向公众的经营方式注入永泰,使得永泰发展良好,股价上涨,从1976年初的不足1元涨到3到4元。

在李兆基的管理下,永泰的业务蒸蒸日上,利润快速增长。到了1979,李兆基决定发新股,因获利超过一倍。由此,永泰股份超过1亿股,市值超过9亿元,房产超过20处。根据香港法律,私人不能拥有上市公司超过75%的股份。李兆基已经拥有永泰70%的股份。他的目的是尽快将恒基地产直接列为永泰公司。

恒基地产成立之初,仅有654.38+0.5亿元股权,20套房产。但几年后,它的领地激增到100多个。在土地缺乏的香港,要持续获得足够的土地兴建房屋,绝非易事。李兆基以其独特的眼光和方式为自己增加了土地储备。他的方法是买老楼,然后拆了卖。这些老建筑大多在市区,所以发展潜力惊人。

李兆基多年来一直在欧美的中文报纸上打广告,购买香港的老建筑。这一举措方便了海外华人,也使李兆基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获得最佳利益。买了老楼之后,他会陆续买下整栋楼,然后逐渐买下周边的楼。收购结束,即使价格再高他也会买。因为即便如此,也比官方土地招标划算。李兆基以工业化的方式管理房地产业。他把土地当成原材料,把建筑当成成品。不断买地,不断生产成品,恒基地产成为香港人口中的“建筑制造工厂”。

1981年6月,在港股市场的又一波狂潮中,李兆基成功将恒基兆业上市,一次性融资十亿港元,充实了自己的实力。成功度过了80年代初中期香港地位不确定时的低潮。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低潮后,李兆基和他的恒基兆业更上一层楼。

1983、1984年,香港因为主权移交,经济不景气,很多公司冷清。李兆基刚刚将恒基地产分拆为恒基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并于7月23日上市,1981。不仅有大量在建楼盘,还和20多家银行有贷款关系。正是银行和建筑商给予的信任,以及薄利多销策略驱动下的大量采购,让他顺利通过了做生意以来最大的考验。从65438年到0985年,主权问题明朗后,香港经济开始回暖。1988年,恒基地产公司全面收购永泰建业,并更名为“恒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与此同时,恒基发展宣布发行12亿股新股。由于本公司拥有香港小轮公司28.7%的股权和中华煤气公司26.4%的股权。

至此,李兆基精心设计的收购兼并战争终于取得了圆满的结局。通过彻底吞并比他强大的胡宝星,李兆基达到了利用他人发展自己的目的。李兆基的借壳上市、收购兼并战术,至今仍是股市收购战中的成功范例,也是香港经济学教授在课堂上经常引用的著名事例。

李兆基也跃居香港十大富豪之列。香港地产界权威人士在评价李兆基、李嘉诚、郭得胜、郑裕彤时,曾有这样的评价:长江实业辉煌;新鸿基地产稳健而有前景;开发新世界的勇气是令人信服的;亨德森高瞻远瞩,率先垂范。恒基地产早在1980就在广东投资了中国大酒店、花园酒店等项目,随后加快步伐,在北京完成了以恒基中心为代表的多个投资项目,耗资33亿人民币。1990之后,恒基地产在香港和内地参与了大量的商业建筑项目,比如建造了很多大型的标志性项目,比如国际金融中心,这是当时全球最大的私人开发项目。同时迎合普通市民日益旺盛的购买力和消费需求,全面提升住宅品质,不断增加大型高密度场地上的会所娱乐设施,进军高端楼市。在新的时代,我们将继续牢牢把握市场趋势,引领发展。

1993年2月,何、、何鸿燊以149亿港元收购加拿大西海岸Peboleam公司。1994年8月,加拿大房产百福轩(总建筑面积16300平方米)出售,市值16000万美元。恒基地产在1992大举投资内地房地产。截至1993年6月,集团在中国大陆开发的土地有20块,总建筑面积超过1858万平方米,分布在京、沪、广、深四地,购置成本低于集团总资产的10%。1993下半年,恒基地产分别在广州和北京东城再购入两宗地块。

李兆基原计划将这些内地投资分开上市,但未能成功,部分原因是恒基兆业中国缺乏三年业绩,不符合上市规则。因此,恒基地产发行可转换债券(债券可转换为恒基中国未来上市的股票)筹集4.6亿美元。恒基兆业、新鸿基地产、新世界发展共同出资65亿元,投资武汉江滩填筑工程、汽轮机厂及重型机械厂改造、中山路及武汉酒店改造。与九龙仓签署投资上海静安区商品房意向书;它还与新鸿基地产和新世界发展基金一起向武汉国有企业投资了至少654.38+0亿美元。

内地改革开放后,与胡、、冯景熙、联手投资广州中国大酒店。此后在大陆大举投资,投资额高达数百亿元。1996年1月,北京恒基中心封顶。该项目总投资达33亿元,建筑面积超过28万平方米。它坐落在长安街上,成为北京的又一道亮丽风景。到1996,恒基(中国)在内地拥有22个项目,资产估值137亿港元。当时,李兆基授权长子李家杰全权经营她在内地的业务,并成功将恒基兆业(中国)上市。李兆基于1993被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和新华社香港分社聘为香港事务顾问。1995年底被聘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李兆基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女人。长子李家杰毕业于伦敦大学,现在是恒基兆业的董事,参与公司的发展和管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恒基地产进入了黄金时代。从65438到0997,李兆基实现历史性突破,恒基地产成为赴日上市的第一只港股。在致力于房地产业务的同时,李兆基先生还致力于多元化经营。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他先后收购了中国燃气、香港小轮和美丽华酒店集团的控股权。到1996年,中国燃气的用户数发展到近1.2万户,股东利润也从1.05亿元增长到1.946亿元。此外,香港小轮和美丽华酒店也有新进展。

在此期间,李兆基先生还在海外拓展事业,参与新加波等地的投资,获得丰厚回报。

经过多年的发展,李兆基已经成为香港地产界的知名人物。他是香港恒基兆业及香港中华煤气公司的主席,持有恒基兆业59.87%的股权、东亚银行2.5%的股权、新鸿基公司65,438+02%的股权及星洲新大城市发展65,438+00%的股权。此外,李兆基透过恒基地产持有恒基发展765,438+0.8%的股份、中国燃气29.7%的股份、油麻地小轮32.6%的股份及广州洛溪新城25%的股份。1996年恒基地产总市值达654.38+023.30亿美元,总资产679.45亿港元,营业额111.71亿港元,在香港上市公司中名列前茅。几年前,李兆基逐渐将企业运营交给下一代和专业人士,但它仍在规划自己的企业王国。2004年6月5438+2月65438+5月,李兆基宣布成立“赵霁金融企业公司”,致力于管理家族分散在世界各地高达65亿美元的投资。

自赵霁财经企业公司成立以来,李兆基在投资领域的表现尤为抢眼。在此期间,他曾大举买入在港上市的内地央企股票,以及中国网通、中国人寿、中华财险、中国电力、中国石油、CSCL、平安保险、交通银行、中远控股、神华能源、中国建设银行等多家企业都得到了他的青睐,带着巨额资金进入。2006年中国银行在港上市时,李兆基买入1314万股(约4.97亿美元)继续支持大型央企。通过这笔投资,也获得了高额回报,并在这三年成功转型。这几年跟风了解内地企业新股的香港小投资者也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一位78岁的老人成功“转行”,将赵霁金融企业公司的500亿资产变成了654.38+0.20亿元,从而获得了“亚洲股神”的称号。曾几何时,这位“亚洲股神”最讨厌炒股。作为恒基集团董事长,他当时向总裁抱怨,内地公司在香港上市的红筹股在1997期间过热。他说的是真的。当时受追捧的红筹股大多没有盈利支撑,大做文章。最后还是一群散户。十年后的今天,李兆基抓住了机遇,转而利用好国际金融中心这个平台,让聚集在这里的数以万计的全球金融专业人士,把他的巨大财富变成更大的财富。李兆基先生对职业和生活有自己的看法:

第一,“富裕节俭是一句至理名言,因为第一资本是最重要的,有了它作为基石,就容易成功。”他进一步解释说:“做人最忌讳的就是每天多挣钱,入不敷出,有资本,安定下来,失业了也不要犹豫。”这份钱来自节俭。他建议年轻人不要马上花掉所有挣来的钱,而是把钱存起来。“所谓按天发财,绝不是听天由命,而是指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绝对不可强求。财富有因有果,有因有机有福。一旦知道做不到,勉强的后果迟早会导致失败。”他说:“不穷不富的人是最幸福的,能自得其乐。”

二、停、定、静、安、忧、得。

李兆基在四本书里总结了大学里的一段话:“知止可以以后再决定,以后再决定,以后再安静,以后再安静,以后再稳妥,以后再稳妥,以后再考虑,然后得到。”并得出停、定、静、安、忧、得的“六字真言”,认为无论做得好不好,生意做得好不好,投资也好,这些六字真言都可以用。只要按照这六个字慢慢想,一步一步来,“就不会有很大的危险,事情就会有条理,有层次。”

当李兆基十几岁时,他的老师梁惠民就如何将六字真言融入现实生活对他进行了测试。当时李兆基的回答是:“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只有一美元做生意,他只有一美元可以买东西。赚了就开心,亏了就忘了。知道适度就够了,就不会迷茫,这样身心就“定了”,就不会被邪念攻击。你会头脑清醒,心平气和,你会从容淡定。这个时候,你就能从容处理事情,做事更细心,你就能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你就能“得到”你自然的成就。

第三,投资要准确计算回报。

李兆基认为,投资最重要的是准确计算回报。回报低就不要做。如果回报高,值得研究和投资。李举例说,他设立的教育基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十几二十年投入的钱培养了人才,而且是无穷无尽的。一个培养十个成功人才,回馈社会。十个培养另外一百个,这是最好的投资。赌博最惨,给人抽水,收益低,最终输。再比如,买房变成负资产,也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投资。

李兆基谈到个人财富,说了一句老话:“不义之财,富贵于我如浮云。”他一直认为不择手段,没有道德,被开发了也没用。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原则和理想。

李兆基认为,事业带来的成功感不完全在于金钱。在他心目中,做房地产最重要的是要有预测和识别的能力。买地就像买衬衫一样。如果买的便宜,戴的时间长,说明你眼光不错,值得。大家一起去买地,谁识货谁不识货,“没料”,过几年就知道了。总之,投资就像一块试金石,能分清“高”与“低”,并善于观察,才是最成功的状态。李兆基不仅拥有快速准确的投资眼光,而且在待人接物上也非常重视传统的人情味,不像某些商人只认钱不认人。几十年来,他的恒基公司几乎与香港各大地产公司都有合作,被称为“小丑”地王。

作为地产界的“老大哥”,李兆基在港府满足市民要求打压楼价的情况下,率先将马鞍山新港城最新楼盘贬值8%,为其他地产公司树立了榜样。虽然李兆基只有小学毕业,但他有一项绝活:珠算比电脑快。他看得远,看得准,记忆力和执行力惊人。他对自己的地盘,面积,收购价,能发展什么副业都了如指掌。他亲自参与集团下的所有业务。亲自指导图纸和设计,把自己当成一个用户,设身处地的考虑如何设计房子比较实用。有一次在80年代中期,他看到一个专门为中小家庭设置的大房子的示意图。捡起来,他对设计师说:“中小家庭很少在家里问候亲戚朋友,同事之间也很少互相拜访。如果有什么喜庆的宴席,都是光顾餐厅茶座,所以餐厅不用太大。多余的区域要在主人房设置卫生间,这样更有特色。”后来他的发明很受欢迎,迅速普及。2065438年6月1日晚间,恒基兆业地产发布公告,宣布更换主席及董事总经理,并委任独立非执行董事。根据公告,李兆基将卸任本公司主席兼董事总经理、提名委员会主席及薪酬委员会委员,留任执行董事。李兆基的次子李嘉诚将调任公司董事长兼董事总经理,并被任命为提名委员会主席和薪酬委员会成员。

87岁的恒基兆业主席李兆基于2065438年7月1日宣布,将卸任恒基兆业主席兼董事总经理一职,但会保留公司执行董事一职。李兆基的次子李嘉诚接任公司董事长,这意味着李兆基50多年的商业生涯走到了尽头。"病先则徐,身先士卒,与许图良之策."他认为成功不可或缺的是培养自己的能力,提前做好准备,有独到的眼光,才能比别人领先一步。李兆基有句名言:“小企业怕粮怕息,大企业怕息怕粮。”他认为做小生意最重要的是努力和勤奋,他讨厌把时间和金钱花在吃喝和社交上。而做大生意最重要的是计算准确。业务量大,涉及的资金和利润大,多付少付利息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