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迹法源寺,名曰“慈悲忠义”。

法源寺位于西城区法源寺前街,从寺门到菜场只有800米。

这是北京最古老的佛教寺庙。唐太宗初建时,赐名“钟敏”,以祭十万忠臣东征。南宋谢抗元失败,绝食自杀。明朝末年,大将军袁崇焕被冤枉死了,遗骨被部下偷去超度庙堂。在文学作品《北京法源寺》中,这里是近代戊戌六君子谈话和驻足的地方。历史一波三折,法源寺千年荒凉,忠诚的灵魂跨越千年在这里相遇,见证着人民和岁月。

01

最古老的燕京寺,它的起源叫做班哲明忠义寺。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班哲明士卒死于讨伐,其遗体收殓葬于幽州西十余里,为哀忠之墓;此外,闽中寺在幽州城建为佛寺,以渡之。”

——《春运之梦》

法源寺建于唐代,原名“本杰明寺”。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亲自向辽东进军,损失了十万士兵,但是失败了。退守幽州城,在誓师处修建本杰明忠魂殿,祭祀东征十万忠魂。庙里有一个亭子叫“钟敏”。当时有一句谚语:“钟敏高格,去天空举行”,这意味着葛是非常高耸入云。

同年,玄奘穿越天竺十七年,携带657部佛经,于正月二十五返回长安。“道观赶迎,城池闭。”从此,佛教又兴盛了二百年,“铸佛塔,建寺塔,徒劳无功”,直到会昌灭佛。

天宝十四年(741),安禄山反叛唐朝,在闽中殿东南角修建了一座十尺宝塔,比正殿——闽中阁还要高。此后,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被属下史思明杀死。史思明效法安史之乱,在西南角建了一座十尺高的“净光塔”,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如今,这两座十尺塔早已湮没在岁月中,只留下一座《净空塔颂》碑作为见证,这也是北京唯一完整的唐碑。

从那时起,唐武宗推广佛教,摧毁寺庙。因为唐太宗慈悲忠义的初衷,幽燕霸州的寺庙中,只有本杰明和忠义殿能够单独存活。

但是,本钟寺存在太久了,逃不出历史的规律。辽朝清三年(1057),幽州大地震,毁了本杰明钟寺,之后又一次次被破坏,又一次次被修建,又一次次被改名。直到清朝雍正年间,雍正帝将寺庙改名为法源寺,并开坛传礼。1780年,乾隆皇帝视察该寺,赠御书《法海真源》一匾,悬挂于大雄宝殿,至今仍可见到。

02

古拙建筑形态下的“文物博物馆”

今天的法源寺,是南面唐代的民中寺遗址,残存面积仍小于唐代。

虽然法源寺在岁月中已经萎缩,但古拙精美的建筑并没有改变。全寺共有六个院落,主要建筑集中在一条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民众阁、毗卢殿、观音殿、藏经阁。整个建筑在逐渐缩小。庭院的第一个入口占据了从山门到天王殿整个寺庙深度的四分之一。从那以后,庭院的每个入口的深度都逐渐变窄,在空间上环环相扣,但又若即若离。寺里的和尚称之为“历史选择和后代赋予的深度感。”

从毗卢殿到藏经阁的建筑布局,一直被专家学者所称道,认为独一无二,欲先收藏,堪称殿中精华。与前面的天王殿和大雄宝殿相比,毗卢殿规模较小,东西向中间倾斜。压缩空间后有意形成一条窄窄的路,直到观音殿青砖铺地,景色静谧,让人以为这就是尽头。但继续往前走,透过墙上的月洞门,我的眼睛豁然开朗,藏经阁五间宽,亭前的黑影晃动,在天空中开了个洞。

时间赋予了建筑厚重的历史,也在其中留下了许多精华。法源寺藏有大量古代文物卷轴,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毗卢殿内有一尊佛像,高近5米。形状是毗卢大佛下有上千个莲花花瓣,每个花瓣上铸有一个小佛。故称“毗卢千佛绕”,是法源寺之宝。寺前有一个大水缸形状的太湖石,最初是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建造的,被称为“镇玉”。后来,乾隆皇帝购买了“山之玉”的上部,并将其安置在北海和圆形城堡,并有了新的基座。现在寺内保存的是清代新做的“海之玉”和元代的原基座。

这只是寺庙里保存的文物的一小部分。寺内收藏和展出了大量的佛像、壁画、石碑和经典建筑。如东汉陶制佛像、陶魂瓶、北魏石像、唐石佛像、五代铁像、宋木雕罗汉、元铜铸观音、明木雕罗汉等。都是造型精美,风格各异的珍贵文物。

作为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的“醒目”,法源寺山门外有一片宽阔的公共空间,老人和孩子经常在这里休息。寺庙西侧是中国佛学院所在地,设有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佛学教育。僧人穿梭于法源寺内外,与古迹、丁香相伴,为千年古寺增添了生机和安全感。

03

忠魂归望国。

小说《北京法源寺》的作者李敖认为,法源寺是中国早期的烈士祠。佛寺最早命名为“慈悲忠义”,也奠定了千百年来崇高的流浪精神。

《北京法源寺》是台湾作家李敖的一部小说。后来被改编成话剧,在舞台上反复上演,也让这座古老的寺庙被更多的人知晓。在文艺作品中,戊戌变法被浓缩在惊心动魄的十天里。法源寺局势多变,动荡,果断,凶狠,愚昧,顽固,绝症。晚清中国的图景就像电影一样,在这个“人间剧场”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小说中,谭嗣同生前去法源寺与方丈谈禅谈佛。变法失败后,被北京的义士偷偷送回法源寺,以止灵异。但据考证,大部分都是捏造的。但在真实的历史中,法源寺的游客从来不缺乏崇高的理想和忠诚的灵魂。

元二十六年(1289),原江西信州太守谢枋得因南宋灭亡而居闽。可惜被元人俘虏,关押在北方的本雅明寺。元人诱其为官,将带到文天祥处受死,扬言“此处乃文丞相斩之地。”听了这话,谢枋得哈哈大笑,“当年和朋友一起考上真是不幸,现在可以和朋友一起去地狱旅行了!”回到本杰明忠义寺,绝食而死。明代江西人在法源寺北设立仿庙供奉谢芳塑像,至今保存完好。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被清军的反阴谋利用,在危机中夺取了制高点,逮捕了著名的抗金名将袁崇焕,并于崇祯二年(1625)九月初七死于袁崇焕。袁崇焕的属下佘冒着生命危险偷了他的人头,偷偷送到法源寺,求法师翻过来埋在自家后院。此后,他家世世代代守墓,至今已有390多年。随着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佘家第17代守墓人佘有智四处呼吁有关部门重修袁崇焕墓和祠堂。1984年,袁崇焕墓及祠堂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20年,佘有智去世。明末英雄和佘家的故事到此结束。

04

紫丁香迁都。

苦难与挫折多为诗人之福,古迹束之高阁,历来是文学艺术的发祥地,法源寺丁香诗社历史悠久。盛于明代,盛于清代。这里已经成为皇室和文人墨客最喜欢的地方。每年春天和清明,寺里的和尚都要去素食馆,请北京的名人赏花作诗。纪晓岚、龚自珍、宣南诗社都曾在此聚会。

至清末,寺内丁香繁茂,甚至被称为“香雪海”,法源寺也被称为“香砂”,与小虫寺的牡丹、极乐寺的海棠、天宁寺的牡丹并称“南城四景”。(点击此处查看往期文章《北京古迹天宁寺塔——北京最古老的地面建筑》)

1917、齐白石只身来到北京,白天在琉璃厂卖画、卖版画,晚上住在法源寺的一个和尚家里。齐白石当时还不出名,很少有人关心他的画。一天,高师国画老师陈师曾偶然在琉璃厂看到齐白石的版画和油画,非常欣赏。于是他立即去法源寺参观。“面试之下,不可能拒绝。”后来陈师曾去了日本,齐白石的作品全部被日本藏家买走,画价相当高,齐白石因此成名。他后来写道,“我的绘画事业蒸蒸日上。这都是提拔我的老师的恩情,我永远不会忘记他。”

1924年春,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问北京时,在梁启超、徐志摩、梁思成、林等数十位文人的陪同下,到法源寺,参加了为他举行的赏花会。泰戈尔被美丽的景色所感动,在徐志摩的陪伴下,留在了寺庙里。那一夜,月色如水,香影浮动。泰戈尔和徐志摩在海棠花下通宵写诗。后来梁启超的诗赠送给了志摩。第一部分是指西湖,第二部分是法源寺。句子细腻巧妙,仿佛能看到当时的夜晚:

近水流,可清可清,由四桥,唤跨环园;

这意味着飞一辈子,在海棠的阴影下吹笛到天明。

2002年,中断了88年的丁香诗歌节再次在法源寺举行,之后每年4月都会如期而至,与络绎不绝来此踏古赏花的市民们一起,在法源寺的千年人生中画上幸福而辉煌的一笔。

某种程度上,古寺与逝者,相映成趣,共同书写历史,一瞬间与无限在这里交织,在花丛中延续。

历史需要被记录和铭记。2021 12 13,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们不敢忘记84年前的炮火和罪行,更不敢忘记30万同胞的死亡和鲜血。每当紫紫草开,记忆延续,用“回忆”安慰逝者,也让今人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