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欧洲)是什么时候到达的?

中世纪欧洲简介-

中世纪(约395-1500)是欧洲历史上(主要是西欧)的一个时代,从西罗马帝国末期算起,一直到文艺复兴后极权主义兴起的时期。“中世纪”这个词是在15世纪晚期被人文主义者使用的。这一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战乱频仍,导致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无望的痛苦中。因此,中世纪或中世纪早期在欧美一般被称为“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相对缓慢的时期。

另一种观点认为,直到9世纪,根据圣奥古斯丁的观点,绝大多数的上古学者认为,人类正处于历史的第六个也是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圣经在《启示录》中预言的“末日”,因此具有黑暗的含义;历史学家普遍认为,“中世纪的黑暗时代”一词是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第14位人文主义者彼特拉克发明的。他周游欧洲,重新发现和出版经典的拉丁和希腊作品,旨在恢复源自罗马经典的拉丁语言、艺术和文化。他认为自公元410年罗马陷落以来发生的变化和事情不值得研究。人文主义者看待历史不是按照奥古斯丁的宗教术语,而是按照社会(学术)术语,即通过古典文化、文学和艺术;因此,人文主义者将这900年的古典文化停滞期称为“黑暗期”。

彼特拉克将欧洲历史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古罗马和古希腊时期;二是“黑暗期”。人文主义者也相信有一天罗马帝国会再次崛起,恢复古典文化的纯粹性。14世纪末15世纪初,人文主义者认为一个现代时代已经开始,所以从逻辑上讲,一个“中世纪”已经形成。

因此,从人文主义者开始,历史学家也对“黑暗时代”和“中世纪”持否定观点。在16、17世纪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也把天主教的腐败写进了这段历史。针对新教徒的指责,天主教改革派也给出了与“黑暗时期”相反的图景:一个社会和宗教和谐的时期,一点也不黑暗。现代很多关于“黑暗时期”的负面观点,都来自于17、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康德和伏尔泰的著作。

19世纪初,浪漫主义运动将这种消极片面的趋势改变为“黑暗时期”。它给出了一幅和平的画面:社会与环境的和谐根植于大自然的生命之中;同时也回应了启蒙运动中以理性彻底超越感性的理性主义,以及正在兴起的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破坏和污染。通过展示的习俗和历史事件,在今天庆祝那个时期的一些文化活动和节日中,仍然可以看到关于“黑暗时期”的浪漫观点。

浪漫主义运动后的19世纪下半叶,考古学有了很大的发展,许多前人不知道的历史文献和文物被挖掘整理出来。1939萨顿·胡的发现和中世纪研究著名学者查尔斯·h·哈斯金斯的研究,使得“黑暗时期”似乎不再是一个恰当的词语。二战后,“黑暗时期”一词在英语国家专业学者的文献中逐渐消失。

查理·哈斯金写道:“历史的连续性排除了紧随其后的两个历史时期——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的可能性。现代研究表明,中世纪并不像曾经认为的那样黑暗和停滞不前;文艺复兴不那么光明,也不那么突然。在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前,也有类似的运动,尽管没有那么广泛。

所以把原来的“中世纪黑暗期”改成了指410年(或455年)到754年(或800年)的欧洲历史。

历史

随着西罗马帝国的中世纪城堡被德国人摧毁,一批蛮族国家相继出现。先后建立了法兰克、伦巴德、奥德亚克、勃艮第、汪达尔-阿兰、东哥特、西哥特、盎格鲁-撒克逊等王国。王国之间有战争,其中盎格鲁撒克逊和法兰克王国存在已久。

作为德意志人的一个分支,法兰克人在486年打败了高卢军队,克洛维斯建立了梅罗文王朝的统治。克洛维斯通过与梵蒂冈联合,占领了罗马帝国在高卢的所有领土。随着法兰克王国的不断扩张,在6世纪中叶,征服了勃艮第、图林根、巴伐利亚和萨克森的一些部落,成为当时西欧最强大的国家,建立了封建采邑制度。751年,宫中侏儒派平成为法兰克国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查理曼统治时期,国力达到顶峰,包括吞并伦巴第、攻占西班牙边境地区、占领巴伐利亚东部和征服阿瓦尔汗。西欧大部分土地成为法兰克王国的领土。查理曼大帝死后,法兰克王国因兄弟间的战争而分裂。843年8月,凡尔登条约签订,分为西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和意大利王国。现代法国、德国、意大利的版图都是基于这个条约。

另一个日耳曼分支,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在5世纪中叶进入不列颠群岛。6世纪末7世纪初形成7个王国,英国历史上称为七国时期。829年,威塞克斯王国吞并了其他六个王国,英格兰诞生了。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声称通过血缘继承王位。被拒绝后,他用武力夺取了英国的王位,被称为“征服者威廉”(即威廉一世),建立了诺曼底王朝,但这也造成了日后百年战争的根源。亨利一世统治时期(1100-1135),随着王权的加强,社会矛盾加剧。1215约翰(无地)被迫签署自由大宪章。1264内战期间,亨利三世被西蒙·德·蒙特福特俘虏。1265年,蒙特福特召集议会,这成为英国议会的开端。从1343开始,你的公会分为由贵族组成的上院和代表骑士和市民的下院,建立了议会君主制。同时,西法兰克王国演变为法兰西王国,王权得到加强。梵蒂冈被迫迁往法国南部的阿维尼翁,自上而下举行三级会议(第一级是高级牧师,第二级是贵族,第三级是富裕的公民),也形成了议会君主制。

德国的前身东法兰克王国的地方政府非常强大。911加洛林王朝结束后,国王由地方显贵选举产生,但更多的是名誉上的,国王的权利与地方长官平等。这一特点被历史学家认为是其热衷于对外扩张的原因。951年,奥托一世率军占领伦巴德,随后奥托二世进军罗马。1155年,腓特烈一世攻占米兰,教皇将其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在全盛时期,领土包括德国全境、意大利中部和北部、西西里岛、捷克共和国、瑞士、爱沙尼亚和普鲁士。在腓特烈一世,受到15城市(伦巴第联盟)的抵抗,战败。腓特烈一世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淹死,占领区独立。

文化

意大利从来没有统一过。教皇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地位,建立了教皇国,并伪造了“君士坦丁礼物”的文件,声称君士坦丁大帝将罗马、拉特兰宫等地送给了教皇。教会非常严格,控制着西欧的文化和教育。牧师不能结婚,提倡禁欲,要求人们为了死后上天堂,把一切都献给上帝。另一方面,神职人员的买卖非常严重。提倡三位一体、原罪论等经院哲学,严格控制科学思想的传播,设立宗教裁判所惩罚异端,学校教育也是为神学服务的。在教皇格里高利一世(590-604)时期,古罗马图书馆也遭到纵火。

德国宗教改革后,文艺复兴在意大利产生,并传播到许多欧洲国家。这里面涌现了很多哲学家、作家、艺术家、科学家,比如但丁、薄伽丘、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马基雅弗利、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哈维、弗朗西斯·培根等等。

经济

12世纪波恩的建筑场景。(现藏波恩市立图书馆)中世纪的经济主要是封建庄园式的自然经济。出现了一批商业城市:巴黎、里昂、多尔奈、马赛、科隆、特里尔、斯特拉斯堡、汉堡、威尼斯、热那亚等,形成了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贸易区。16世纪后,工场手工业兴起,首先在佛罗伦萨,然后在佛兰德,圈地运动使英国迅速发展。这种经济模式加速了贸易,从而导致了地理大发现和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工场手工业在战争武器上也有了飞跃。大炮和火枪逐渐取代了骑士的剑,古老的城堡失去了防御能力。工场手工业孕育了资本主义经济。

宗教信仰

欧洲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分为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三大流派。基督教诞生于公元初的西亚,当时在罗马帝国的版图内。因为基督教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忍耐和宽容,这符合帝国统治者的利益,所以逐渐得到罗马帝国统治者的认可和支持。到了4世纪,基督教已经成为罗马帝国的主导宗教。

1054年期间,基督教分裂为两派:一派是由教皇直接控制,以拉丁语区为中心的天主教;另一派是以拜占庭为中心的东正教。

东正教自称是东正教,在宗教仪式中使用希腊语(但也允许使用当地民族语言),所以也叫希腊东正教。世纪末,莫斯科主教宣布离开君士坦丁堡,成为使用古斯拉夫语的俄罗斯东正教。18世纪,东欧一些国家的东正教逐渐脱离君士坦丁堡,独立出来。

公元16世纪,天主教再次分裂。这种宗教划分是基于新兴资产阶级对封建制度的反对,本质上包含政治内容。1517德国人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批判教皇贩卖赎罪券,成为这场宗教改革运动的标志。此后,宗教改革在欧洲迅速蔓延,严重打击和动摇了教廷的统治。

路德教派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先行者,但在运动中属于温和派,在德国和北欧国家广泛流传。15-16世纪,由于德国农民和手工业者不堪忍受封建王公和教会的专横统治和残酷剥削,甚至一些中产阶级和下层阶级的牧师也濒临破产,终于在1524-1525年爆发了一场被称为“德国农民战争”的农民起义。以门泽尔为代表的下层教士积极参与了起义。然而,当农民起义严重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动摇了教会的地位时,以马丁·路德为首的宗教改革运动倡导者却公然站在王公贵族一边,支持他们残酷镇压起义农民。

加尔文,法国人,也是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家,成为加尔文主义的创始人。这一派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是宗教改革运动中的激进派。自称当官掌权,储存私产,经商谋利,放高利贷求利息,都可以看作是神的命令,就像担任教土的职务一样。主张建立新教教会,废除主教制度,代之以资产阶级* * *和政教合一的长老会制度。圣经是相信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的唯一标准。鼓吹上帝预定论,认为自从人类的始祖亚当犯罪后,整个人性都被败坏了,人类无法自拔,上帝已经提前安排好了人类的命运。加尔文主义在日内瓦得到了资产阶级的支持,因为他的思想和信仰符合当时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改革会使教会的实权脱离封建领主的控制,落入资产阶级手中。此后,加尔文主义在瑞士、法国、荷兰和苏格兰广泛传播。

在宗教改革中从天主教中分离出来的第三个新教教派是英国的圣公会。16世纪上半叶,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对教皇为加强王权而干预英国事务越来越不满。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开明的新贵族也渴望削弱教会的特权,剥夺它的财产。与此同时,英国和西班牙正在争夺海上霸权。由于政治需要,亨利八世决定废黜西班牙公主王后,教皇需要西班牙王室的支持,所以不允许亨利离婚。以此为借口,亨利八世于1533年与教皇决裂,下令禁止英国教会每年向教廷进贡。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最高法案”,宣布英格兰教会不再受教廷统治,国王是英格兰教会的最高元首,有权任命神职人员和决定教义。但在早期,天主教的大部分重要教义、主教制度和宗教仪式仍得以保留。自17世纪以来,受加尔文主义影响很大。

目前除了罗马尼亚人,意大利人,法国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弗留利人,瓦隆人,普罗旺斯人,加泰罗尼亚人,加利西亚人,瑞士意大利人等。在欧洲讲罗马语的国家大多信奉天主教,而讲日耳曼语的国家则信奉奥地利人、荷兰人和佛兰德人。一些德国人和卢森堡人信仰天主教,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大部分西乌克兰人和一些白俄罗斯人也信仰天主教。此外,天主教在爱尔兰人、布列塔尼人、巴斯克人、一些匈牙利人、一些拉脱维亚人、立陶宛人和一些阿尔巴尼亚人中也很流行。

东正教在东南欧很受欢迎。希腊人、罗马尼亚人和南斯拉夫人、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马其顿人、黑山人和少数阿尔巴尼亚人信仰东正教。前苏联欧洲部分的大多数居民,如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大多数白俄罗斯人、摩尔多瓦人、马里人、一些爱沙尼亚人、一些拉脱维亚人、一些楚瓦什人和摩尔达维亚人,都信奉东正教。

新教主要流行于北欧、中欧和大不列颠。瑞典人、挪威人、芬兰人、丹麦人、冰岛人、苏格兰人、大部分德国人、部分拉脱维亚人和部分爱沙尼亚人信奉路德教;荷兰人、瑞士人、德国人信奉加尔文主义;英国人信仰英国圣公会(Anglican Church)。

此外,欧洲只有一小部分人,如一些土耳其人、超人、波斯尼亚人、一些阿尔巴尼亚人、一些保加利亚人和一些吉普赛人信仰伊斯兰教。

欧洲的犹太人仍然保持着他们的犹太信仰。

以上情况只能说明现代宗教分布的大致情况。事实上,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宗教信仰都不是单一的。即使有些国家基本上是单一民族国家,绝大多数居民信仰同一种宗教,也有少数人经常信仰其他宗教。总之,宗教信仰的分布非常复杂。

今天,和世界上许多地方一样,越来越多的欧洲人放弃了他们的宗教信仰,尤其是在东欧国家,许多人成为了无神论者。在欧洲其他地区,宗教的影响力也在下降。即使在天主教统治占主导地位的意大利,弥撒也成了中老年人的事情,许多年轻人对复杂的宗教仪式不再感兴趣(尽管大多数婚礼仍在教堂举行)。再比如在荷兰,1971年进行人口普查时,约有20%的居民承认自己是无神论者,首都阿姆斯特丹有50%的人声称自己没有宗教信仰。在英国和法国,大约1/3的居民不再传教。

参考资料:

/s?wd = % C5 % B7 % D6 %德% D6 % D0 % CA % C0 % BC % CD % C0 % FA % CA % B7 & amp;lm = 0 & ampsi = & amprn=10。ie = GB 2312 & amp;ct = 0 & ampcl = 3 & ampf=1。rsp=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