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与洛阳有关的成语?

洛阳十大成语典故

1,丁琪媛中原

大禹治水,再铸九鼎。到了商周时期,九鼎已经成为国之瑰宝。谁要天下,必先夺九鼎。

商朝末期,纣王荒淫无度,周武王出兵讨伐,欲灭商朝。商朝灭亡后,周武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准备把九鼎运到周朝的都城濠江(今Xi西南)。谁知这九口大锅都像小铁山,难搬难运。武王组织了大量的军队。据说一个鼎用了八九万人,拖到洛阳要几个月。当他们准备再次向西拉的时候,不管用什么方法,大锅就像生了根一样立在那里。武王听了,叹了口气说:“九鼎是镇上之宝。他们到了洛阳不西行一定有原因。夏朝的首都在洛阳,洛阳在世界的中部。难道上天要我迁都洛阳?如果是,就把九鼎放在洛阳。”不料,就在武王准备进行安放九鼎的仪式时,他不幸去世了。

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继承了王位。在周公旦的协助和帮助下,他在祠堂内修建了宏伟的大殿,选择了一个吉日,召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文武百官和诸侯,举行了隆重的丁丁大典,预示着周朝完成了灭商大业,成就了天下。后来,为了纪念周公旦对周成王“丁琪媛洛阳”的贡献,修建了一座宏伟的周公庙,庙内的正殿被称为“丁琪媛殿”。时至今日,周公庙仍坐落在洛阳古城西关外,供人凭吊。周公庙前面的路被命名为丁琪媛路。

2、前倨后恭

苏秦出生于东周时期(公元前317年)的洛阳李璇。农民出身,野心不大,多年来一直和鬼谷子游说。告别老师后,我下山去求功名。

苏秦先是回到洛阳的家中,变卖家产,然后周游列国,向各国君主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希望借此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没有一个君主赏识他,苏秦只好垂头丧气,衣衫褴褛,破鞋返回洛阳。

罗阳家里人见他如此落魄,也没给他好脸色看。连苏秦都求他嫂子做顿饭,她也不做,还把他臭骂了一顿。苏沁从此振作起来,努力学习。他把头发扎起来挂在房梁上,用锥子刺自己的腿,就有了“头悬梁,锥刺股”。

一年后,苏秦掌握了当时的政局,开始了第二次环球旅行。这次终于说服了当时的齐、楚、燕、韩、赵、魏“联合抗秦”,被封为六国丞相。苏秦衣衫褴褛回到家中,亲戚们一改往日态度,都“跪拜谢恩”。苏秦不禁感叹:“人生在世,地位和财富不容忽视!”

这就是“前倨后恭”的典故。现在,人们经常用这个词来形容那些傲慢的人,然后谦虚,见风使舵,随机应变。

3.挑剔一点。

远在东汉的刘秀,广东光武帝刘秀在当时的首都建立了国子监,位于洛阳开阳门以南五英里。当时商学院里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挑三拣四”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在国子监里,有一个教博士,姓甄,很有学问。有一年腊月三十,光武帝刘秀上书给商学院所有的教学博士,让商学院高高兴兴地过春节。但当这只羊到达商学院大院时,出现了一个问题。原来每只羊的大小和胖瘦都不一样。如何合理分配?教学的博士们争论了很久,也没有讨论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好方法。

这时,于祯站起来说,“我们都是教学博士和教师。我们不能斤斤计较,挑三拣四!”然后他从羊群中挑出最小最瘦的一只,领着它直走。这一次,大家都不吵了。你谦让我让,很快羊就分好了,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这个关于羊的佳话传开了,洛阳所有的人都称赞于祯,并尊称他为“瘦羊羊博士”。从此,“挑三拣四”这个成语流传开来。

4.洛阳纸贵

人们常说:洛阳自古人才辈出。西晋著名作家左思是古代文坛洛阳才子之一。

左思出身贫寒,相貌丑陋,但他视荣辱为浮云,视名利为粪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和文学创作中,写下了许多流传至今的名句。其中《三都赋》出版后,受到朝野各界的热烈赞扬,在洛阳风行一时,贵宅争相临摹,洛阳市场上的纸张价格也因此变得昂贵。从此,“洛阳纸贵”就成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常用来赞美某些作品的迅速而广泛的传播。

5、程门·雪梨

远在北宋时期,福建江东县有一位名叫师洋的学者。他特别喜欢读书,到处寻找老师和朋友,曾师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程颢死后,他向弟弟程颐推荐师洋到宜川修建的宜川书院学习。

师洋那时已经四十多岁了,知识水平相当高。然而,他仍然谦虚谨慎,尊重他的老师和朋友。他深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

有一天,跟一起学习的尤左向程颐求教,正巧赶上老师在屋里打盹。师洋劝尤左不要叫醒老师,于是他们静静地站在门口,等待老师醒来。过了一会儿,鹅毛大雪,越来越急。但是师洋和尤左仍然站在雪地里。尤左受不了寒冷。他几次试图叫醒程颐,但师洋阻止了他。直到程一醒来,才突然发现外面有两个雪人!从那时起,程颐深受感动,并尽力教师洋。师洋没抱多大期望,终于学会了老师的所有知识。

后来,回到南方传播程朱理学,形成了一个独树一帜的学派,被称为“龟山先生”。

后人用“程门·雪梨”这个典故来赞美那些学而优则仕、真诚敬业、尊师重道的学生。

6.想都不用想就开心

人往往乐而忘本,或乐而忘本,无缘无故地思念故土,称为“乐而不思蜀”。这个典故起源于三国时期的洛阳。

当时,魏军进入四川,蜀国最后的统治者刘禅投降,并被送往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幸福公爵,给他一所房子,每月给他津贴,并有一百名仆人。刘禅专程来感谢他,司马昭设宴款待,载歌载舞。当蜀国的音乐响起的时候,蜀国的老臣们都感到了国家灭亡的悲伤,他们都泪流满面。刘禅,另一方面,是麻木不仁和笑。司马昭说,然后问刘禅;“你想舒吗?”刘禅回答说:“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想念舒。”他的老臣郑谷听了,赶紧找了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以后司马昭再问你,你就哭着回答:‘祖坟远在蜀中,我日日不思念!’“这样,就可以让陛下回蜀国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喝了一半时,司马昭又问道。刘禅很快明白了顾正觉告诉他的话,但他只是想哭。听到这里,司马昭说:“嘿,为什么这听起来像郑谷说的话?”

刘禅惊讶地说:“你完全正确!”司马昭和他的大臣们都笑了。司马昭看到刘禅如此诚实,他再也没有怀疑过他。就这样,刘禅在洛阳愉快地度过了余生,并流传下了这个“不思其乐”的爆笑典故。

7、马哥裹身

玛吉:马皮。用马皮包裹尸体。在战场上英勇牺牲。叶凡《后汉书·马援传》出处:“一个男人要想死在边野,把他的耳朵和他们一起埋死在靴子里,他怎么能躺在床上,在一个女人手里作恶呢?”

也就是说,在东汉时期,有一个名叫马援的将军,他很擅长打仗。有一次,当他从南方打胜仗回来时,他的朋友们去迎接他,向他祝贺。以谋略闻名的纪萌也向他表示祝贺。马援说,“你怎么能像一般人一样呢?现在匈奴和乌桓正在北侵,我就想主动请命攻打他们。当然,一个人会死在战场上,裹着马皮回来陪葬。他怎么能躺在床上,安详地死在妻儿身边呢?”

8,小时。

一个人不能因为年轻时聪明就判断他以后会做什么事。出处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语录》南宋:“小时不一定好。”

这个故事讲的是东汉末年的才子孔融。孔融,本名文举,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特别擅长修辞。早年,他已经在社会上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十岁时,他跟随父亲来到洛阳。当时他在河南洛阳,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李颖。因为李的才华非常有名,所以太守府里来来往往的要么是他的亲戚,要么是当时非常有名的人。像往常一样,除非有名人来访,否则门卫不会通知。

年仅十岁的孔融,大胆去见太守。他走到府门前,对看门人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请通知我。”

守门人通知后,李太守接待了他。李媛莉问他:“你跟我是什么关系?”孔融答道:“过去我的祖先仲尼(孔子)和你的祖先伯阳(指老子,其姓李明儿,字伯阳)都有师者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礼仪),所以你我也是世交!”

当时,许多客人都在场,李和他的客人对孔融的话感到惊讶。其中一名中国医生杨晨随后也赶到了。在场的客人把孔融说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是时候了,但不一定好。”聪明的孔融马上反驳道:“我想陈博士年轻的时候,一定很聪明。”陈伟一句话难倒了孔融,他半天说不出话来。

后人引用这个故事中的两句话,把“该是一个小时的时候了”引入成语,说明孩子从小就聪明,懂得很多。但是因为下面有一句“大不一定好”,这个成语的意思就变成了:虽然小时候很聪明,但是长大了不一定能成为有用的人。

9、鸡嘴牛女王

我宁愿做一个又小又干净的鸡嘴,也不愿做一个又大又臭的牛肛门。与其在大形势下受制于人,不如在小形势下独立自主。“战国政策的来源。《韩策》:“我听到一句庸俗的话:‘宁做鸡嘴,不做牛后。" "

战国时期,一个叫苏秦的洛阳人,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纵横学”,连续十次上书秦王。鼓励秦国与其他六国建立友好的“同盟”,然后逐一击破,但秦惠文没有理会他。苏秦沮丧地回到了家乡。家里人看到他乱七八糟的样子就不想理他了。后来苏秦改变了政见,决定采用“联而统之”的方法,让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

还有一个叫张仪的人,游说“连横”之说,鼓动六国聚集在秦国周围。在韩国,张仪向韩国国王施压,说:“对付秦国是安全的,不对付秦国是危险的。”

苏秦到了韩国,对韩国国王说:“韩国幅员辽阔,地势险要。为什么要归顺秦国?如果韩国让步,秦今年明年肯定要一块地。毕竟韩国的土地是有限的,而秦的贪婪却是无止境的。有人说,宁做鸡嘴,不做牛皇后。韩国和秦连横,后来做了牛屁股。连我都不好意思见你。”

汉王听了,觉得苏秦说的有道理,就说:“我死也绝不向秦国屈服!”就这样,苏秦逐一说服了六国,六国最终结成了以楚国为首的联盟。秦国也被六国孤立。

10,数经忘祖

《左传》?《召公十五年》载:有一次,金博士谈到要出使周朝。席间,纣王问嵇为什么晋没有进贡,嵇回答说,晋从来没有得到过皇室的赏赐,所以没有进贡。纣王列举了王室赠予的金代器物旧典,并询问有关情况。作为晋国教规的传人,怎么能“数典忘祖”,也就是说,罗列古代教规制度,忘记祖先的职责?

后来用来形容忘记事情的根源,也常用来嘲讽对自己历史的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