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化遗产
山西的文化遗产如下:
1,戏剧
山西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传统戏曲的摇篮”。到了汉代,山西出现了戏剧。北宋时期,山西各地活跃着各种各样的地方戏——这些地方戏是中国戏曲的雏形;元代时期,山西成为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全国发现的元代戏台基本都在山西(晋南)。
2.小游戏
《上党洛子》和《晋南胡美》是小戏中的大戏。受宗教文化影响,山西有陕北、洪洞、临县、永济等道教剧目。山西的秧歌剧有16种。“宛宛腔”的代表剧种有“曲沃宛宛腔”、“孝义宛宛腔”;
其他剧种还有二人台、小花戏、樊氏蹦蹦、逗孩子、凤台戏、蛤蟆翁、拉活戏、跳楼戏、河东线腔、上党皮簧等。
3.山西锣鼓
山西的鼓有几十个品种,其中山西威风锣鼓是代表。威风锣鼓是流行于霍州、洪洞、汾西、临汾一带的民间广场艺术,具有“威风”的特点:锣鼓的配置、乐队的组织、表演、服饰都在彰显威风。
4、康外画
康外画的形式有一套固定的程序。上下两组人行道按一定规格排列形成其主框架,中间等距离排列各种画。它不仅具有完整对称的装饰形式,还具有简单复杂的表现内涵。炕的上部是它的主体,炉顶的画、灶的画、墙的画是它的延伸部分。
5、面团造型
山西民间面塑主要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人生理想的体现。在造型意义上,面人多是抽象的、宗教的、理想的。祭祀天地的枣山,祭祀灶神的椒饭山和花糕,形状都很大,被称为米面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