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的人文历史

血缘凝聚力

土楼是一个家庭的凝聚力中心。客家土楼集体聚落的特殊性体现了客家人浓厚的家庭伦理体系。土楼建筑普遍存在,在同一血缘家庭的最高建筑和固壁基础中发挥作用。同人合住的土楼里,一楼是“一男之孙”。楼里有父母、兄弟、叔伯、弟媳、婆媳等几十上百人,几代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有着共同的祖先,最高的长辈有着绝对的权威,同楼的人共同生活在财富中。

道家哲学思想

在客家土楼的建造中,八卦的运用可谓妙不可言。不仅八卦土楼以八卦精华为建筑指南,其他类型的土楼也用八卦来选址、镇邪、保平安。天楼建于漳州市诏安县官陂乡大边村,其建造完全按照八卦的精髓进行。主建筑* * *分八部分,每卦八开间,六十四卦六十四开间。八卦平均分为八等份,泥墙从一楼直起,作为各等份之间的防火墙。八卦楼里的入口很精致,每扇门都有门楣和堂号。门框上挂着各种八卦护身符。楼上楼下除了雕刻精美的窗户,还有专门的八卦保安,讨厌吉祥符号的含义。

强烈的文化性

客家人重视文化和教育,已经在中国的山区农村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氛围。尊师重教的传统,让很多土楼办起了专门的学校,或者把祠堂当作学校,供子女和邻居学习文化。土楼家有个习俗。赢得秀才以上的功名后,家族中有人在祠堂前的池塘两边竖立一对石笔。石笔,古称“谤木”,是后世的华表,是成功和地位荣耀的象征。石笔是一种气势磅礴、庄严肃穆的石雕,根据中国书法、武术的水平和品位,其长短、基式、体雕各有不同。在客家地区,土楼前有许多石笔。土楼家也很注重“兴诗立礼”,楼内随处可见的对联,时刻在激励着学弟学妹们奋发向上。地球之珠大楼被改造成一栋大楼。除了八卦独特的建筑风格外,楼内的对联、碑文都是前辈期望晚辈知书识礼的家训,具有典型意义。土坯建筑的活化石

唐末宋初以前,永定就有客家人的祖先居住。永定客家土楼是永定客家从黄河流域迁至永定后,将古代土楼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13世纪(元朝)以后,永定的客家土楼已经相当普遍。65438+5世纪70年代(明代中期)以后,永定客家土楼进入成熟阶段,建筑技术完善,造型多样,功能日益完善。17世纪(清初)50年代以后,永定客家土楼进入全盛时期。即使在2001,人们仍然建造土楼。自明代以来,随着永定人移居到南京、平和、新罗、大埔等邻近地区的人口不断增加,永定客家土楼的建筑技术开始在那里传播。现存最古老的土楼龙安斋。方土楼,位于城郊乡古二村,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没有石基。现有遗址(包括一些残墙)。

最宏伟的圆形建筑-真诚楼。位于湖坑镇洪坑村,建于民国元年(1912)。它被誉为“土楼王子”,以中西合璧、精致多变的室内空间设计而闻名。2环,外环高4层,直径57.2米。

最震撼的土楼群——楚西土楼群。位于下洋镇楚溪村海平面400-500米深的山腰,山势陡峭,形成于明朝初年(公元13世纪初)至近代。近百座土楼,包括五座圆形建筑,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和谐共处的典范。

最大的圆形建筑-承启楼。位于高头乡高贝村,又名天竺楼,素有“福建土楼王”之称。建于明朝崇祯年间(1628 ~1644),直径73米。“四层楼高,四层楼,上下四百个房间;周而复始,困于一圈,历经三百年沧桑,“鼎盛时期八百多人。"

现存最古老的五峰楼-玉龙楼。位于高贝镇富岭村,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占地面积5113平方米,3厅2横。1959出版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一书详细介绍了该建筑。

最大的土楼-永隆昌楼。府式方形建筑,位于浮石镇新民村,建于清朝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占地面积11565438平方米。整个建筑有95个大厅,624个房间,144个楼梯,7个井,8个门道,16个门。用沙石蛋白建造坚固的土楼

福建土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今天,1000多座土楼分布在闽西南山区,主要分为圆形建筑、方形建筑和五峰建筑。建筑材料由泥土、沙子、竹子和木头制成,甚至还有红糖和蛋白质。就地取材,建造外墙厚一至两米的土楼,足以抵御野兽或盗贼的侵袭,还具有防火抗震、冬暖夏凉的功能。

美国被误认为是一个核发射井。

60年代冷战期间,独特的客家土楼被美国误当作核弹发射井。经过20年的研究,间谍卫星拍摄了无数的图片(地球建筑的俯视图),但1500个“核弹发射井”中的“秘密”却无法了解。1985年底,中情局派了一对夫妇到闽西永定县伪装成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