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控制通货膨胀的方法

1.西方国家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措施一般是通货紧缩和收入政策。通货紧缩是从流通中收回一部分过多的纸币,通常是通过:

(1)增加税收。

②提高贴现率,减少信贷总量。

通过这些措施,抑制总需求,使其接近总供给,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收入政策主要通过限制工资和物价的上涨来抑制通货膨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

(1)颁布价格指导线。

②通过减税等手段刺激企业实行低价。

③对工资和价格的强制性控制或管理。

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些措施的采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通货膨胀;但是,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措施的目的并不是从根本上抑制或消除通货膨胀,而只是把它作为国家垄断资本家调节通货膨胀的一种手段;因此,其结果并不能真正抑制或消除通货膨胀,反而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

2.建国以来中国经历的通货膨胀。

1980通货膨胀发生在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党的工作重心刚刚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期。宏观上,经济高速增长,投资规模急剧增加,财政支出增加,导致财政赤字严重,进口盲目扩大导致外贸逆差,外汇储备迅速趋近于零。1979和1980,物价上涨明显,1980通胀达到6%。后来经过减少基本建设投资、紧缩银根、控制物价等一系列措施,中国的通货膨胀得到遏制,表现在1980年2月国务院《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控制通货膨胀。

1984-1985的通货膨胀,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导致社会总需求过大,工资收入的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导致成本的提升。随着基础设施规模、社会消费需求和货币信贷供给的快速扩张,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加剧。为了抑制高通胀,当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价格管理和监督检查,进行全面的信贷检查等。展示了从1984+01到1985+0国务院发布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

1987-1989的通货膨胀是因为中央政府在1984-1985采取的紧缩政策还没有完全见效,在1986已经开始全面宽松,导致需求严重扩张。在此期间,1988的零售物价指数创下了建国40年来的上涨纪录。价格上涨和抢购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面对突如其来的冲击,中央政府立即做出反应,召开会议整顿经济秩序。于是在6月份1989 11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央关于进一步整改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要用三年或更长时间基本完成整改任务,并采取大的调整措施。

1993-1995的通货膨胀表明,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这主要是由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度扩张和持续的金融混乱造成的。有人形象地将其概括为“四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四高”(高投资扩张、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四紧”(交通、能源、重要原材料和资金紧张)和“四乱”(经济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这次通货膨胀的控制,是从6月份《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中提出的16措施开始的,16经过三年的控制,中国以1996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

2007年以来的物价上涨和通胀压力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属于非典型通胀。具体原因如下

1,供需失衡,比如食品行业,这是需求驱动型通胀。

2.成本推动原油、铁矿石等国际价格上涨,新劳动法的实施提高了国内部分行业的价格。

3.国内投资过热,大量流动性流向楼市。股市流动性过剩导致通胀压力加大。

4.雪灾、地震等国内突发事故和灾害造成短期价格反弹压力。

5.国际贸易长期存在不平衡和巨额顺差。严重的外汇占款人民币太多。

9.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得大量国际资本流入中国。

治理措施是从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变为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最近又转变为“一保一控”。自2007年以来,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多次非对称调整,出口退税财政补贴也有所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