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为什么又叫襄阳?

不能说是改名和品牌知名度:“诸葛亮”和“襄阳”平起平坐。襄阳之名,自古为人们所知。比如诸葛亮在襄阳外的古龙住了10年,“三顾茅庐”、“隆中对”都诞生在这里。《三国演义》120章中,有31章发生在襄阳。解放后,襄樊因为诸葛亮而更加出名,但襄樊并不需要挂在诸葛亮身上。襄阳市(襄樊)是中国最古老的地区之一。早在60万年前,人类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襄阳被汉水一分为二,南为襄城,北为樊城。樊城始于西周,以周宣王的冯仲山父(范牧忠)命名。襄阳在汉初建城,因位于响水(今南运河)阳而得名。自东汉咸平元年(公元190年)荆州牧刘表迁至襄阳,襄阳一直是官、道、州、路、县共治。襄阳城有2800多年的历史,中国第一古城池保存完好。自古以来就是商贾云集、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交汇之地。先后演出了《汴河献玉》、《司马剑仙》、《三顾茅庐》、《马跃檀溪》、《水淹七军》、《李自成称王》等重大历史事件。自汉代以来,襄阳就在中国的历史和文人的诗歌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宋玉、杜、孟浩然、皮日休、、李白、杜甫、米芾等著名文人墨客留下诗画,也使襄阳远近闻名。最著名的是杜甫的诗“从这座山回来,经过另一座山,从南边上来,再往北——到我自己的镇上!”。2001年秋,央视主持人周涛在襄樊主持诸葛亮文化节时,频繁将“襄樊”称为“襄阳”,可见“襄阳”的影响力之深,引发了《人民日报》的更名争论。城市定位决定了“诸葛亮”不如“襄阳”襄阳被汉水一分为二,南有襄城,北有樊城。1952年,取两市首字母成立襄樊市。改革开放前,襄樊被湖北省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确定为与“苏锡常”齐名的国内重要工业城市。“苏锡常”是三个城市。“苏锡常”是江苏最大的“优势板块”和最快的增长极。苏锡常总面积占全国0.3%,人口占1.7%,但进出口额占17%,GDP排名全国第四。三地仅占江苏省面积和人口的17%左右,却创造了全省40%的GDP和财政收入。博客从襄樊市人民政府网站可以清楚地看到,城市发展的目标是“活力高效的新型汽车城市、协调发展的区域中心、安全生态的园林城市、开拓创新的文化城市。”网站上打出了“今日襄樊:中国大陆最适合开工厂的城市”的广告。可见解放后襄樊从未放弃或改变“工业城市”的定位,二汽公司大量车间在襄樊就是明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依托二汽公司的东风,推动汽车产业发展,还可以借助襄阳古城和诸葛亮的名气,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但如果改名为“诸葛亮城”,就有可能本末倒置,让原本清晰的城市定位和城市名称显得极不协调。GDP青睐襄阳市更名,最大的推动力来自GDP。招商引资已经成为中国所有二三线城市和政府最关心的问题。2003年,“古龙中”景区所在的襄樊市泥嘴镇更名为卧龙镇。当地官员认为,“泥嘴”这个名字文化品位低,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卫生落后、交通不便的小集镇,影响了该镇的招商引资和旅游业发展。65438年至0986年,襄樊被认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一座以襄阳古城2000多年的历史为基础。好的地名是优秀的城市品牌,是规划城市发展、扩大城市影响力的无形资产和战略资源。“襄阳”作为一个城市品牌,比“诸葛亮”的外延更广,更有利于文化旅游的发展。因为“襄阳”承载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诸葛亮”只承载了三国文化。抓“三国文化”,弃“襄阳文史”,是以前襄樊旅游业发展的一大难题。更名襄阳后,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让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开花结果。当然,GDP的发展已经落实了。有个笑话说,因为改名衍生了单位印章、牌匾、信笺、身份证、房产证等一系列变化,创造了GDP。这不是招商引资的清单。最多是把左口袋的钱挪到了右口袋。比如借鉴平遥古城和杭州宋城步行街的成功经验,发展壮大旅游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