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集团高科技示范农场引进温室结构的调查

你好!!1,概述

从1979到1994,中国从荷兰、日本、美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引进了21.2hm2大型连栋温室。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能耗过大、运营成本高、管理不善,大部分不得不宣告失败。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中国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好转,设施农业的发展掀起了新的高潮。以北京众志农场引进以色列大型塑料大棚为标志,新一轮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连栋大棚开始。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不仅引进了大棚的主体骨架,还引进了成套设备和栽培技术。据相关数据显示,从1995到1997签订的进口合同达80hm2,金额达3亿元,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凸显了我国对先进设施栽培设备和技术的迫切需求。与此同时,国外温室制造商蜂拥而至,试图通过降低主体结构价格和提高内部设施价格来占领市场。

总之,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在设施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设施的规格也在相应提高。在大力发展日光温室生产的同时,也在大规模引进国外成套设施和栽培技术;设施园艺的多元化生产不仅生产蔬菜,包括大宗蔬菜和特种蔬菜,还生产花卉和水果,但也暴露出宏观管理无序的问题。同时也不乏盲目性,缺乏统筹规划、规范化、标准化。因此,有必要在深入调查研究我国设施农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管理的建议和措施,为主管部门制定规范化管理办法和宏观管理政策文件提供依据,以加强宏观决策,疏通信息渠道,规范管理职能,提高企业素质,促进名牌战略的实施,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特色设施农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我国95%以上的温室是日光温室、普通采暖温室和大型现代化温室,由于能源问题和运营效果不经济,难以大规模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全自动现代化温室逐渐被引进。估计近100hm2。60%左右的日光温室是高效节能的日光温室。90%的塑料大棚都是简易的竹木塑料大棚。只有在大城市的郊区才能发展装配式镀锌钢管大棚。目前,随着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一些地区,尤其是南方的一些地区,也从单层大棚发展到了多层大棚。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站1996年末统计,全国保护性耕作面积最大的省份是山东、河北、河南、辽宁、江苏、新疆。高效节能日光温室面积最大的省份是河北、山东、辽宁等省。

现代大型温室主要靠进口。自1985以来,我国已引进近100 hm2。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和东南沿海省份的大城市郊区。1979~1994期间,引进21.2 hm2,分布在北京、上海、哈尔滨、大庆、广州、深圳、乌鲁木齐等地。由于能耗大,管理不善,入不敷出,有的被拆,有的被挪作他用,基本上是失败的。比如1979,北京四季青园最早从日本引进了3 hm2的大型现代化温室,现在已经改建成了商贸市场。1995北京钟毅农场率先引进以色列温室1.2 hm2,开始了新的高潮。1996年引进面积最大的是上海,达到l5 hm2,分别从荷兰和以色列引进,在五个地方进行了试验,取得了一些重要经验。1997年,深圳从法国引进6 hm2薄膜温室,现已投入使用。还有很多省会城市,如广州、石家庄、郑州、济南、南京、北京、重庆、银川,都有新引进的大棚,或者正在洽谈引进。此次引进的特点是:成套技术设备的引进,包括环境控制设备、灌溉设备、成套栽培技术措施(从种子到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甚至授粉技术等)。),以及进口国专家的指导,即不仅是硬件,还有软件。但大部分是政府行为,也有一部分是企业行为。

2、现状和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2.1设施农业发展的数量和质量

目前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数量增长快,质量水平低。以86万hm2保护性耕作计算,城乡人均面积已达7.l7 m2,比上世纪80年代中期增长19倍。因此,发展方向应从扩大规模转向提高质量。同时,产业结构要由单一的蔬菜生产向蔬菜生产为主,花卉、瓜果生产为辅转变。由单一生产大宗蔬菜向生产大宗蔬菜为主,生产经济效益高的特色菜为辅转变,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发展名、特、优、新、稀产品并出口创汇。二是提高现有设施水平。目前设施质量普遍较低,绝大多数日光温室是80年代中期形成的常见类型,结构简单。以竹子和水泥杆为骨架,厚厚的土坯墙降低了土地利用率,可利用面积只有40% ~ 50%。工作空间小,不便于机械操作,只能手动操作;保温采光性能差,每年雨季过后,必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维护结构;抗灾能力差,容易被大雪压塌,被暴雨冲走。比如1997年6月发生了一场大雪,江苏、山东很多普通日光温室因不堪雪压而倒塌。灌溉技术仍然充斥着水。有些地方每667 m2日光温室灌溉量达到500 m3/年。而且经过多年使用,大棚病虫害严重,不得不依靠正规农药维持生产,这与发展绿色农业的趋势非常不符。因此,山东省率先提出了设施农业的二次创业,不仅需要培育优良品种,还需要改善设施结构和栽培管理技术,努力提高产品质量。

对于塑料大棚的发展,也存在结构和栽培技术有待改进的问题。

所有新建的设施都要有较高的质量水平,不能停留在比较原始的水平,要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借鉴一些引进温室的经验,逐步向现代化、自动化发展。

2.2能源清洁和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

中国是一个季风气候显著的国家。冬春受蒙古高压控制和影响,三北地区、青藏高原、云南高原晴天多,日照百分率超过50%,日照充足,有利于设施园艺生产的发展。而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季风发达,大陆性强。全年气温变化很大。冬天极冷,夏天极热。冬天的气温比同纬度的其他国家低,越低越往北。如6月5438+10月,东北地区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国家低14~18℃,黄淮盆地低10~14℃,江南低8℃,华南沿海低5℃。夏天,除了沙漠地区,中国是同纬度最热的国家。7月东北、内蒙古北部平均气温比同纬度高4℃,华北平原高2.5℃,长江中下游高1.5 ~ 2.0℃。据计算,我国北方冬季日平均气温≤5℃比世界同纬度地区高1~4倍。这意味着在中国发展冬季取暖设施的能源消耗比欧洲国家高得多。夏季比同纬度的其他国家更热,必然会增加降温所需的能耗。而且夏天也是雨季,空气相对湿度大。在同一季节,采用蒸发降温机制降低降温效率,降温效果必然受到封闭条件下湿帘降温和喷雾降温的限制。

因此,如何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发展设施生产,必须深入研究,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节能是我国设施园艺生产的重要课题。

2.3简介和本地化

1979至1994引进的20 hm2大型现代化温室,由于能耗高、管理滞后、高投入低产出,至今几乎停止运行。继1995之后,第二次引进大型现代化温室的热潮开始了,最大的一次是1996,当时上海从荷兰和以色列引进了15 hm2微电脑全控加热温室,用于种植蔬菜和花卉。经过一年的运营,有盈亏,但为高能耗、高投入、高产出的现代高科技设施园艺管理提供了经验。

目前,引进现代化温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大额投资。以1996年从上海引进的15 hm2的大棚为例,引进费用加上配套设施设备费用。

平均投资500~900元/m2,每年折旧和维护费用过高,难以在短时间内收回投资,是影响引进温室的一大因素。

2)运营成本高。从上海5个基地1996~1997年的运营成本来看,平均每1/15 hm2(亩)的成本为3.48万元,其中30%~40%为燃料成本。从上海引进的各种大棚的使用效果来看,冬季取暖用煤最经济,比用电或燃油热风效果更好,成本更低。即使使用煤炭,为了保证上海荷兰温室的果蔬生长温度,每天每公顷仍需燃烧3t(每亩0.2t)。在济南,每1/15 hm2(亩)需要0.4t煤。在北京是每天每1/15 hm2(亩)0.8t。一些进口温室(包括国内设计的一些温室)的通风设计并不是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在同一季节高温高湿的情况下,制冷依靠湿帘风机系统,不仅制冷效果差,而且能耗相当大,甚至比冬季的采暖能耗还少。高昂的能耗成本使其投入使用后运行成本居高不下,最终可能成为亏本经营,成为引进大棚的又一大障碍。

3)功能定位有些问题。既然是引进的现代化大型温室,又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产品定位必然要有高起点。高投入必须有高产出,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现代化和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优势,达到高效集约种植的目的。上海东海荷兰大棚种植的彩色甜椒,位于大酒店、饭店,价格可达24元/斤。大多数其他产品位于酒店或超市。由于品质优良,常年供应,价格优势明显,所以其经营效果突破了以往进口大棚不折旧,勉强破本的经营局面。合理扣除折旧和运营成本后,仍略有盈余,会越来越好。20世纪80年代中期,南京蔬菜研究所引进了荷兰温室,并一直种植西红柿和其他主食蔬菜。从1995开始,年收入改为半种菜半种花。当年收入与运营费用持平,1996 1/4蔬菜(西红柿和圣女果),3/4切花。所以功能定位不准确是很多进口大棚经营不善的一大原因。结合旅游,可以生产优质的花卉、蔬菜、水果、苗木,如上海的东海农场,江苏镇江的21世纪乐园,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4)规模小,管理单一。目前各引进单位引进的温室面积一般为1~3 hm2,大部分为1~2 hm2。规模不大,经常种很多庄稼。所以温室无论是面积还是作物种类都不大,和国外的情况很不一样。比如在荷兰,一个农民有两三公顷以上的温室,只种一种作物。专业化程度很高,既有利于种植水平的提高,又保证了市场合同的履行,其规模效益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们目前的引进方式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增加了操作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技术人才资源。3 hm2种植三种作物所需的技术指导,也可以指导15 hm2种植同一种作物的生产。

5)不兼容介绍。只引进温室设备,不引进内部管理机制,很难实现真正的现代化设施生产。现代设备结合现代理念和管理方法,保证高产高效,达到引进温室的示范目的。

随着温室越来越多的引入,本地化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现代大型温室的骨架和覆盖材料的国产化基本不是问题,但其内部配套设施、计算机管理系统等现代管理方法和理念仍需认真研究。对于本地化,业内人士也有两种看法。一个是加快国产化进程,别人能做的我们也能做;还有一种态度是,先做学生,虚心学习,先把国外的东西吃透,逐步缩小国产和进口的差距,不要急于求成。我们认为硬件在短时间内容易实现,软件尤其是微机管理和生物技术(品种、授粉技术、定量肥水管理等。),与先进国家相差甚远,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主体结构的国产化过程中,我们做了大量的简化和改进设计。即便如此,也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往往高于国外报价;没有温室专用材料,或有的材料精度不够,不能满足设施建设的要求,影响设施生产的效果;内部配套设备国产化还存在产品不全、不配套、性能差,部分配套设施根本不具备等问题,不能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所以首先要了解进口大棚的质量、性能、种植要求,然后进行改进,逐步实现国产化。

2.4工厂生产问题

以上海和江苏为例。仅上海周边,经营大棚骨架的厂家就有5-6家左右。有些地方还在盲目建厂,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必须建立质量检验和评价体系,实施名牌战略,有序建设,有序竞争。

2.5关于发展大型现代化温室

近年来,出现了发展大型温室的热潮。首先,已经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包括一些大企业把设施农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投资。另一方面,原有设施和技术不配套,土地利用率低,环境调节能力有限。但北京中以示范农场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后,感受到了新的希望,于是当地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业将目光投向了设施生产。我们认为符合以下四个条件的可以适度发展:(1)资金实力允许(地方政府有补贴或企业参与。);(2)有好的市场,包括消费者的观念,优质优价;(3)较强的科技实力,包括管理技术、生产技术和劳动者素质;(4)形成规模,不搞分散建设,特别是政府投资项目。

3、国家管理部门在宏观管理上应采取的政策和管理原则。

3.1管理导向

国家管理部门的管理定位首先应该是宏观管理,起指导作用。要实现宏观管理,必须了解设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根据气候条件,对全国设施农业进行合理规划;建立各级工作机构,明确专人管理;及时收集发布市场信息,指导农民及时调整种植计划,减少盲目性,稳定农民收入;制定适合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的不同等级设施的各种规格和技术参数,同时规范各厂家的生产行为,减少无序竞争带来的损失,改变现有厂家各有规格、无统一标准的混乱局面;建立固定的监督检测机构,加强检测,保护农民利益;各级管理机构应同时承担技术咨询任务;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生产资料市场、产品市场、采后处理(加工、分级、包装)、运输和营销等。

3.2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合理规划设施布局。

中国是一个气候类型多样的国家,各地气候对设施生产的利弊也各不相同。我们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设施生产模式,以适应不同地方的气候特点。建议根据区域划分和气候条件,做好各种设施的区划工作,充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经济合理地提高设施栽培水平。80年代中期,关于保护性耕作的划分有很多讨论。近年来,各省市都意识到充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对保护地栽培布局、种植制度设计(品种、茬口等)的重要性。)和管理规范的制定,做了一些尝试。但是,它是分散的、基于经验的,缺乏全国统一的区划指标体系和区划体系。有的地方因为设施栽培效率高,盲目上马,结果因气候条件不适应而失败。规范各区设施的类型、规格和参数,使各类设施合理布局,规范种植制度和管理,改善过去的盲目性和过于分散的状况。

3.3设施标准的建立

各地区要有适合不同等级的设施类型和标准参数,对农民自建设施给予指导和建议,规范农民自发行为,使建成的设施经济适用。

“六五”、“七五”、“八五”期间,我国在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的结构优化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成果,但目前只有钢管装配式塑料大棚有国家标准。玻璃温室的结构标准尚未批准。关于日光温室的标准,温室配套设备的标准还是空白。所以在设施设备标准化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设施的制造商不仅要制定一系列质量标准,还要设立专门的质量监督和检测机构。经过测试,他们可以进入市场。因此,有必要制定检测规范,包括仪器的使用、检测标准和方法,保护农民利益,不被劣质产品侵害。

3.4建立信息管理和技术咨询网络

农户对设施生产的投入比较高,农户自发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市场风险很大。因此,应该建立信息管理机构,及时为农民提供更加准确的各种产品供求信息,并做出一些科学的预测,指导农民及时调整种植计划,以获得更多的收益。农业部相关职能部门要重视。

技术咨询同样重要,技术的提高是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先进的技术必须由农民掌握,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建议建立一个技术咨询机构,可以接受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的指导和监督。

3.5搞好科研和培训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不断创新。因此,要求加强本学科的科学研究和培训,不仅要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而且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要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设施生产的有效途径,当前主要研究内容应包括:

1)21世纪中国设施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

2)低成本、低能耗的设施设备技术体系完整;

3)高效设施栽培管理技术体系(特种品种栽培、定量水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

4)设施生产产业化体系(设备设施工程、种子工程、产后处理工程……)及管理模式;

5)现代设施生产的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

6)从中央到地方的培训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包括建立科技示范园区、服务机构和服务队伍、图书音像制作出版、培训计划等。).

3.6关于小型机械的问题

目前,普通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基本不使用机械,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山东、天津、江苏、湖南等部分地区已建立工厂化育苗设施。但由于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推广的范围和规模仍然十分有限。在大多数现代化的温室里,很少有常规的农业工具,尤其是无土栽培。设备配置主要是灌溉设施、采摘车辆和工具、喷洒设备(喷洒车和喷雾器)运输车、嫁接机、花卉蔬菜清洗分拣设备、包装设备、育苗设备、冷库等。这些设备很多在我国还是空白。

最近公布的《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为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应该本着自主研究和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原则,提高我国农业设施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