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山镇的历史变迁

狮山是福建著名的侨乡,也是台湾省同胞的主要祖籍之一。居住在国外的有1.6万多人,遍布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我省较早成立的基层侨联,狮山侨联自1952年6月4日成立以来,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和辉煌历程。

1955年,在印尼华侨亲友的支持下,修建了二层楼工地(现为侨联所在地)。在各级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历届同仁同心同德,利用地缘、血缘、亲缘建设侨乡。

20世纪50年代末,侨联积极倡导鼓励和引导侨眷捐资创办华侨子弟第二中学(狮山中学前身)、南侨医院和狮山剧院,努力解决家乡人民的上学、就医困难,解除海外游子的后顾之忧,丰富家乡的文化生活。在60年代困难时期,侨联主动联系海外侨胞亲属,代为发放大量侨胞捐赠物资,帮助侨乡人民渡过了难关,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影响。到目前为止,这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

文革期间,侨联解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侨联迅速恢复,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宣传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以诚待人,以情感人,鼓励外地亲属回梓祭祖、观光旅游、投资创业,建设美好家园。

千年古刹凤山寺在文革中沦为废墟。有识之士主张重建,侨联多方斡旋,海内外热心人士大力支持。在侨联成立“凤山寺狮山公园筹备委员会”,凤山寺旅游区建设计划于9月1979开工。现在它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宗教胜地。80年代初,归国华侨联合会积极协助政府落实侨务政策,退还土改时没收的华侨私有房屋385.5间(51户),面积12068平方米,政府给予拆迁户补贴35万余元。协助86名60年代精简下放的归侨、侨眷、华人子女恢复安置,享誉海内外;认真落实侨务相关优惠政策,根据三次侨务调查建立的档案,对近200名参加高考的“三桥”子女给予加分录取和照顾,并出具相关证明;为定居港澳、出国旅游人员提供辅助材料,协助办理相关出境手续;我们重视贫困侨胞工作,受上级侨务部门委托,对贫困归侨进行补助。逢年过节,他们登门慰问,传达党和政府的关怀。他们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其中,最令人感动的是钱芳村黄育水利基金会自2003年以来,每年捐款1万元,帮助该镇33名贫困归侨,其善举在村里广为传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家乡日新月异,新时代对侨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狮山侨联与时俱进,发挥与海外联系广泛的优势,利用乡情和亲情,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引智服务经济建设。目前,全镇外资企业近40家,年产值超过6543.8+0亿元。

加强自身建设、履行职责、参政议政,侨联经历了七次转变。在历届领导机构中,都有部分成员被选为省市CPPCC委员或代代代表。他们踊跃建言献策,反映侨情民意,依法维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为台港澳侨胞和侨眷办实事办好事,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广大侨眷的赞誉。

乡侨联没有编制,没有经费。长期以来,它主要依靠海外村民的支持。2001因汕头街老城区改造,侨联旧址受影响。在余先生和乡贤黄先生的牵头支持下,海外乡亲们募集了65438万余元,捐建了一栋建筑面积为2758平方米的五层侨联大楼。2002年底主体工程完工,2003年以装修费形式对外出租冲抵租金,收费微薄。55年来,狮山侨联忠于职守,勤政务实,认真贯彻党和政府的侨务政策,依法维护侨胞利益,服务“三峡”,团结广大归侨侨眷,积极鼓励海外乡亲捐资兴办公益事业。拳击是童心的,你是想家的。狮山华侨华人和台港澳同胞自1949建国以来捐款5亿多元,为祖国和家乡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狮山侨联多次被评为福建省或泉州市先进单位,多人被评为先进个人,获得各种表彰。前主席梁景翁生前曾于1956和1979两次访问北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狮山侨联的漫长岁月,风雨历程,发展和荣誉,都离不开海外乡亲们的大力支持。华侨乡亲爱国爱乡、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侨乡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