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一些关于奥运的常识和一些关于北京奥运的数据和常识?
主持人王辉路全峰摄
杜少中:早上好,朋友们!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7月份以来北京空气质量的变化。7月1至7月25日,我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22天,占本月监测天数的88%,比去年同期多2天。同时,今年以来累计达标天数145天,占监测天数的70%,比去年同期多15天。从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来看,主要污染物特别是与交通排放相关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0%左右。还有一个特殊的问题需要说明。在过去的20天里,API(空气污染指数)比去年同期平均下降了20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二类标准天数的情况下,去年标准天数的水平是90左右,今年是70左右。通俗地说,就是今年我们标准日子的含金量提高了。在这种情况下,对应的气象条件是,本月上半月的气象条件更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冷空气活动更加频繁,高空气温较低,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垂直扩散,明显多雨,有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清除。但进入后期后,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出现,高温高湿风力很小。根据监测,很多情况下风力小于1米或1米。在这样的气象条件下,大气中污染物的积累速度明显减缓。说明我们的减排措施已经开始显现明显的效果。
杜少中讲张宇摄
为什么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在降低,积累明显变慢?7月1日采取机动车临时限行措施,7月20日停止重污染施工过程。在达标排放的基础上,重污染企业要继续减排30%。这些措施,再加上我们之前采取的综合治理措施,将对保证奥运会期间良好的空气质量起到综合作用。我只能告诉你这些。
我很乐意回答你的问题。
主持人王辉:谢谢杜主任。张建宇先生对杜少中先生的演讲有什么补充吗?
张建宇讲张宇摄
张建宇:谢谢你。媒体朋友们,早上好。我的名字是张建宇。我为美国环境保护协会工作,这是一个总部设在纽约的美国非政府组织。自1998以来,我们接受了中国政府的邀请,在中国开展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工作,包括政策研究、试点、培训、公共宣传、教育和参与。对于北京来说,迎接2008年奥运会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在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和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们将通过我们的努力为北京奥运会和北京的环境保护做出贡献。自2006年以来,我们与中国其他民间环保组织、媒体和社会单位一起开展了“少开一天车”、“绿色出行”等一系列活动。我们高兴地看到,在三年的时间里,随着奥运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人民群众对奥运会的热情越来越高,他们采取一些实际行动,为北京的蓝天做出贡献的热情也越来越高。近日,随着北京市政府采取限行措施,20日前又有新动作,北京车友会等民间组织支持政府采取的限行措施。另一方面,希望大家能以单双号限行行为为契机,改变出行方式。为此,专门制作了一个在线计算器。如果所有人都参与这样的行动,通过在网上标注起点和起点,计算器可以帮你计算出采取不同的出行方式可以减少多少污染物,同时帮你计算出可以为北京做出多少贡献。随着这场运动的广泛传播,人们越来越了解它,越来越多的人响应。据昨天网上统计,访客数十万,注册人数5万左右。预计随着单双号活动的开始,从7月20日到9月20日,所有参与绿色出行的人都可以通过在线计算器记录他们对北京的贡献,并最终成为个人对奥运的礼物。工作介绍到此为止。欢迎媒体提出各种问题,也愿意回答大家的问题。
主持人王辉:下面向记者提问。
王辉邀请记者提问。
澳洲记者:昨天的评价指数是104。请告诉我们这些评估数字是从哪里来的。其次,澳大利亚的一些运动员报告了一些呼吸系统问题。如何才能保证奥运会期间的空气质量?
澳大利亚记者问张宇摄
杜少中:我不知道你是怎么算出104这个数字的,但我可以告诉你,昨天北京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监测结果显示,空气污染指数为110。第二个问题,如何保证奥运会期间空气质量良好,确实是个大问题,不过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有三个奥运承诺。一是每天监测四大污染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二是全年改善空气质量;第三,奥运会期间保持空气质量良好。关于这三项承诺,第一项已经完全兑现。北京已建成较为完善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27个自动监测子站分布在城乡各地。同时每天监测四种污染物,并向社会公布。应该说已经超额完成了承诺。第二,我们致力于全年改善空气质量。从1998开始,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大气污染治理。1998年只有100天的天气达标,2007年达标天数为246天,占67.4%,九年间提高了40个百分点。按照上面提到的顺序,污染物分别下降了60.8%、39.4%、10.8%、17.8%。申奥成功后,四项污染物分别下降了34%、26%、7%和9%。同时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四项污染物前三项全年稳定达标,颗粒物虽然没有达标,但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第二个承诺应该说已经兑现了。
第三项承诺的具体内容是确保奥运会期间空气质量良好。在奥运会结束之前,我们无法对这个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我们已经取得的成绩、已经采取的措施和正在采取的措施,对奥运会期间的空气质量做出科学的、符合逻辑的推论。刚才已经介绍了我们取得的进展,同时向大家介绍今年空气质量的改善情况。众所周知,针对上面提到的全年颗粒物不达标的主要问题,一年中70%的空气质量达标和30%的空气质量不达标是一个基本矛盾。我们用了两年时间,组织了北京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很多学科的专家参与研究论证,周边六个省市都有参与。在环保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制定了奥运空气质量保障计划,并于2008年6月+去年10月由国务院批准实施。主要内容包括奥运会前的综合控制措施和奥运会期间的临时减排措施。奥运会前的综合治理措施体现在今年年初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的《14阶段大气污染治理措施通告》中。主要内容包括机动车污染控制、燃煤污染控制、施工扬尘控制和工业污染控制。21措施中,机动车执行国四标准,同时执行国四燃油标准。新改扩建燃煤设施将全部执行与燃气设施相同的排放标准。燃煤设施的排放标准也接近燃煤燃料的排放标准,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今年上半年主要污染物比去年同期下降20%左右(颗粒物除外,下降7%),空气质量比去年同期明显改善。
第三部分是奥运期间的临时减排措施。北京空气质量的改善和奥运会期间的空气质量保障可以形象地比喻为三级跳。第一个层次是上面提到的9年空气质量改善和空气污染物下降的情况。第二个层次是今年综合治理措施实现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第三级是进入7月后采取的临时减排措施。这一临时性减排措施已初步显现空气质量改善的成效。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很有信心地告诉你,我们将保证奥运会期间空气质量良好,进一步改善北京的大气环境质量。谢谢大家!
CBS记者:我可以提炼一下你的回答吗?每个人口多的城市都有很多机动车,雅典和洛杉矶都有这样的问题。每个城市都希望最好地展示自己在空气质量控制方面的成就。我也祝贺你的成就和减少污染。但无论过去几个月做了什么,这能向运动员保证空气是否能满足比赛需要吗?
CBS记者问张宇摄
杜少中:这个问题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我刚才已经详细介绍过了。结论是能保证奥运会期间良好的空气质量,为运动员提供良好的大气环境。更权威的是,国际奥委会和相关医学委员会已经做出结论,完全有保障。谢谢你
洛杉矶时报记者:昨天的空气是灰色的。这个你怎么解释?在街上走几分钟会让我的肺不舒服。
《洛杉矶时报》记者问张宇摄
杜少中:我不知道英国广播公司今天是否在这里。我想在这里和他讨论两个常识性的问题。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今年7月8日,BBC在相关网站上发布了两张照片。同一栋楼上一张照片很亮,另一张照片很暗,说明北京的空气质量还是有问题的。我们的态度非常明确。北京的空气质量确实需要进一步改善,因为一年里空气质量70%达标,30%不达标。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但是,用照片来评价空气质量是不科学的,因为照片作为视觉作品的产物,并不能反映空气质量的本质特征,需要通过监测数据来展现,而不是靠肉眼去感受。
一年中,70%的空气质量合格,30%的空气质量不达标。如何才能保证奥运会期间空气质量达标?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对于有专业知识的人,或者对北京空气质量做过考证的人来说,都不难回答。就全年而言,30%的空气质量不达标,是颗粒物的主要污染物。同时也告诉我们,这30%在全年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也就是说,在那些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季节,颗粒物可能会超标。比如,春季容易出现扬尘,不达标天数较多。在污染物容易扩散、有利于扩散和清除的季节,空气质量相对较好,保证空气质量的难度相对较小。所以针对这种情况,针对全年颗粒物不达标的情况,我们制定了奥运空气质量保障方案,旨在降低城市污染物的整体污染水平。虽然今年7月的标准天气只比去年同期多了两天,但各项标准数据都比去年同期平均下降了20个百分点。说明污染物排放总体水平在下降,这样我们就可以保证在这段时间内不出现或少出现不达标的日子。这是我们为奥运会空气质量提供良好保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请注意这个事实。谢谢你
北京青年报记者:我的问题是问北京市气象局局长先生的。我想知道气象局将如何判断奥运会开幕当天的天气?据你所知,有什么具体措施吗?如果当天有可能下雨,会采取什么措施减少?谢谢你
北京青年报记者问张宇摄
郭虎:这个问题跟气象和环境的关系有关。所有在场的记者朋友都非常关心开幕式的天气。新闻发布中心最近安排了一场关于奥运会开幕式天气和奥运会期间(8月8日至8月24日)天气的新闻发布会,并将在那场新闻发布会上向记者朋友们做一个介绍。
郭虎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张宇摄
澳大利亚9频道:几十米外看不到场馆。除了运动员可以在体育馆看到它们,空气的清澈还能让我们看到多远的美丽场馆?
澳大利亚第九频道记者提问。张宇摄
杜少中:其实这个问题应该由郭虎导演和我来回答。我们很多人都能在一年内多次清晰地看到鸟巢,拍出漂亮的照片,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但有些情况下,确实很难看清楚,比如雾天、雨天、天黑看不清鸟巢,这是自然现象。就像在卫生间洗澡,可能看不到对面的人,但是里面没有污染。当然,并不是说我们的空气质量没有问题,而是确实需要进一步改善。所以我想说一个常识性的问题。经常有人问我如何判断蓝天?答案很简单。一个流行的说法是,蓝天和空气质量有关,但不能绝对划等号。达标或者说判断环保意义上的蓝天,要看空气质量监测的指数,要用科学的数据说话。谢谢你
郭虎:今年北京的降水日很多。在刚刚过去的6月,北京的降水有14天,比常年多4天。6月下旬至7月,北京连续10天降水,均为雷阵雨天气,有利于空气污染物扩散。所以到6月底,北京基本都是优于二级的天气。这个时候,民众对蓝天的感受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你觉得是多云还是蓝天?还是观念问题。另外,由于降水天数的原因,北京今年到现在的降水量比常年偏多近三成,低层湿度很大。这段时间,城市低层的相对湿度已经达到了70%到80%。晚上达到八九成。从气象上看,6月底以来,北京多雾。由于低层水汽的大量凝结,能见度不是特别好,导致建筑物的视野略显模糊。
世界日报记者:海外华人不仅关心奥运会,也关心奥运会后北京的空气质量。目前的单日和双日限制是临时性的。我们现在非常关心这些措施在奥运会后能否持续,比如关闭工厂,开单双号车。请说明以后会实行什么样的政策。
世界日报记者问张宇摄
杜少中: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过去采取的大多数措施都是长期的。即使奥运会期间的临时减排措施,包括机动车限行、重污染施工程序、重污染企业减排等,在奥运会后不能原封不动地执行,但非常重要的内容,会作为非常有用的经验来执行。作为一个重要的契机,奥运会进一步改善了北京的环境质量。奥运会后,我们将继续在新的水平上改善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让北京人民、中国人民和海外华人满意。
《华尔街日报》:上周,我们实施了最严格的措施来控制空气污染,但根据您的统计,两天内的污染物水平非常高,达到了老年人的三级预警,他们不能到户外去。这些严厉的措施奏效了吗?有证据表明这些严厉的措施在过去真的有助于改变空气质量吗?
《华尔街日报》记者问张宇摄
杜少中:这个现象说明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表明,控制和减排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并已向公众发布。20日起,空气污染指数分别为55、65、67、89、113、110,四天达标,两天达到三级。与去年同期及类似气象条件相比,这些指标都有明显下降,而且是在污染物不易扩散的气象条件下实现的。如果不采取这些措施,这些指标会比现在高很多,所以我们已经初步显现出成效。
第二个问题,要继续落实这些措施,让他们进一步显示出成绩。为期一周的严厉措施和近一个月的机动车限行措施虽然初步显现了成效,但也引发了问题。我们有必要坚持这些措施,并进一步发挥它们的作用。
第三个问题其实是一个意外的收获。这些公布的数据表明我们科学地认真对待空气质量问题,同时表明我们认真履行了自己的承诺,以至于“空气质量是否有所改善”、“是否造假”等一些不实之词不攻自破。如有媒体所说,在以往的监测报告中,并没有100到130之间的数据。过去一周的事实雄辩地表明,113和110介于两者之间。
外媒记者:你们有没有采用人工的方法来改变气候?
海外媒体记者提问。张宇摄
杜少中:通过人工方法减少污染物排放和改善空气质量是完全可能的。我们付出了努力,取得了成果,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并没有试图通过人类的力量来改变气候。
外媒记者:正如您刚才所说,人工降雨或者一些化学物质被投放到大气中。这是很多人说的。我不知道这是否科学。人工降雨用过吗?
郭虎:杜主任谈到,北京市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保证空气质量,包括单双号限行的问题。空气质量问题是中国市政府做出的承诺,现在采取的措施完全可以保证承诺的兑现。
北京广播电台记者:刚才局长谈到了中国这几年采取的措施,用一些数据来说明这几年空气质量的改善。但是从外媒等媒体来看,还是有一些运动员担心北京的空气质量,犹豫要不要来北京。还有人说要带着口罩来北京。你对这些运动员有什么样的建议?
北京电台记者问张宇摄。
杜少中:我有一个建议给我在媒体界的朋友。希望你们广泛宣传我们在改善北京空气质量方面取得的成绩和采取的措施,以及我们对国际社会和运动员的承诺,让他们打消顾虑,放心地去北京参加奥运会,参加各项奥运活动。谢谢你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为了保证奥运会期间的空气质量,监管机构或政府部门对普通民众有什么样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问张宇摄。
张建宇:北京市政府已经发出了一封特别的信,呼吁所有市民在奥运会期间举办一次绿色奥运和绿色旅行。为了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政府应该采取措施,企业应该做出反应,另一方面,民众的直接参与非常重要。前段时间看到零点公司做的一个调查,发现国内很多人都很关注环境,但是一方面缺乏相关的知识,同时也缺乏相关的具体指导或者具体行动。如何让每个人都参与到环保的过程中?如果回顾一下这三年来北京民众参与环保的案例,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奥运会正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人们需要两个因素来改变他们的环保行为。一方面,需要第一推动力。人习惯了之前的行为,需要一个机会去实践另一种行为,让他知道另一种行为之后会带来什么好处。还有一个因素,如果一个人知道这么好的行为,他应该有什么样的机制让他的好行为持续下去。三年来,北京一直在开展“少开一天车,绿色出行”等活动,包括最近7月20日至9月20日的单双号限行。大家可以看到实行单双号交通,逐渐看到蓝天是多么的好。通过奥运会期间的行动,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保持良好习惯的机会。
新华网记者: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给杜主任的。刚才讲了两个措施,单双号行驶,重工业企业停产,空气质量有所改善。有没有具体的数据来说明这两个措施实施前后的差异?第二个问题,请郭主任提问,这两天北京天气很闷热,能见度很低。刚才我解释了,能见度低跟肉眼感知和空气质量关系不大。闷热的天气怎么了,好像和降水没什么关系。
新华网记者问张宇摄
杜少中:第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将本周与上周进行比较,因为比较气象条件是不科学的,所以我们经常将今年与去年同期进行比较。至于具体数字,我已经向大家介绍过了。上周六性别监测数据为55,65,67,89,113,110。谢谢你
郭虎:回答你的第二个问题。20日以后,北京基本没有降水,气温比较高,最高气温33-34度,白天相对湿度60%-70%,夜间相对湿度80%-90%。虽然这几天没有降水,但是由于前期降水比较多,地面含水量比较高,下层水汽比较多,温度和湿度比较大,所以人们感觉天气闷热。此外,在较低的楼层有一个倒置。这几天北京的风比较小。人的体感与温度和风有关。温度比较高,湿度比较大的时候,他们就觉得闷热。
荷兰媒体:刚才说这几天不太阳光。你说这不是污染。据统计,我们没有那么多天达到标准。如果不是污染,我们看到了什么?第二个问题,关于钢厂和重污染企业的逐步关闭,有没有具体的细节,这些工厂的关闭对改善气候有多大的贡献?
荷兰电视台记者问张宇摄
杜少中:刚才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介绍。天空的颜色与气象条件有关,也与是否被污染和空气中排放的污染物浓度有关。第二,所有这些措施对改善空气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谢谢你
主持人:谢谢大家今天来参加发布会,发布会结束。也感谢工作人员和同声传译人员。谢谢你
相关链接
[BIMC]北京城市运行(交通安全和环境保护)新闻发布会
[BIMC]绿色奥运会议(城市绿化和水环境管理)
[BOCOG]“奥运村即将开放”新闻发布会
[BIMC]中国奥林匹克标志和商标专用权保护新闻发布会。
“安全奥运,北京奥运安保工作”新闻发布会
|合作伙伴|关于我们|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