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人物简介
乔(1937——)是著名的漆艺家,中国现代漆艺的开拓者,漆画的创始人之一。河北馆陶人。1961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壁画专业毕业,1964留校任教。现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漆画研究会会长。他在中国、日本、法国和苏联举办过十多次展览。乔的作品注重漆与画的统一,使现代漆画在保持传统文化品格的同时不断创新,逐渐走向独立。被誉为“中国漆画之父”。漆画代表作品有泼水节、青藏高原、北斗等。
中文名:乔
别名:中国漆画之父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北省馆陶县
出生日期:1937
职业:漆画艺术家
毕业院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主要成就:中国现代漆艺先驱之一。
中国漆画的创始人之一。
代表作品:泼水节、青藏高原、北斗。
简介
乔(1937.2 ——)漆画艺术家。擅长漆画和壁画。河北馆陶人。1937 65438+10月24日出生于河北省馆陶县一个农民家庭。1961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开始学习漆画,并到中国著名的漆器之乡福州从师。1964毕业留校任教。1986随中国现代漆画展参观前苏联。自1987起,乔画展先后在中国美术馆、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日本东京日中友好会馆美术馆举办。现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长期从事漆画艺术的教学和研究。作品《南海渔歌》2004年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首届中国画展。北京唐风美术馆特聘画家、高级艺术顾问。
主业
有《论漆画》、《论漆画的发展》、《漆艺新花》、《漆画的多元世界到中国漆画展》、《漆艺新花到雕漆》、《论装饰画的构图》、《论装饰画的意象》等。创作设计的漆画有《泼水节》(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中国美术馆收藏)、《青藏高原》(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中国美术馆收藏)、《北斗》(获1986年中国漆画展优秀作品奖)、《篝火》(东方美术馆收藏)、《绿树与公园的藏族姑娘》。他前后都在苏联展出过。
《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漆画》1998 01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漆艺》2004年8月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
漆画艺术
乔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和自然,他坚持以自然为师。多年来,他三访傣寨,三访藏区,两游长江,四游江南,画了大量的水彩和水粉,水墨和彩墨,素描和速写,不仅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加强了他的绘画技巧。乔不仅追求作品的艺术形式,而且重视作品的内涵,潜心研究材料和技法。他主张思想、艺术和技术的统一。内容、形式和媒体的统一;心、眼、手的统一对学美术的年轻人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泼水节是他的代表作。这幅画的构图很独特。画家以身着节日盛装的傣族妇女婀娜多姿的背影为前景,以河中的龙舟赛和对岸沸腾的人群为背景,烘托出热烈的节日气氛。丰富的工艺体现了画家对漆的娴熟驾驭。他用蛋壳展示白色上衣,彩色裙子结合了银箔盖漆打磨法和珍珠母镶嵌技术。涂着泥和银的水面也为美丽的人物提供了最好的背景。整幅画飘逸灵动。
乔的漆画创作已经走过了四十六个春秋,从民间到中国漆画之父。画家的人生和艺术道路并不平坦,其间有曲折,有起伏,在曲折中寻求,在坎坷中行进,从兴奋到失落,从痛苦到蜕变,从反思到重新站立,经历了历史与现实、文化与艺术的沧桑,无论历史如何变迁,乔的创作始终萦绕在他出生成长的土地上,不忘人民对他的影响,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根。同时,漆文化所培育的绘画艺术又使他生长在现代的时空里,呼吸着现代的气息,从而构建了他独特的传统与现代相衔接的漆画艺术风格。这样的漆画不仅具有现代审美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人文价值。
漆画之路
“是漆画成就了乔石光,也是乔石光成就了中国的漆画。”我认为乔选择漆画和漆器是因为壁画,这是不允许的。艺术的存在和依赖为乔做出了最好的选择,并表明这种选择是明智的,他是一种趋势和客观的。
1962初春,乔在先生的带领下,赴福州学习漆艺一年半。从对油漆性能的理解、工具的使用、绘画和打磨的基本技法,到漆画、彩绘、金画,再到红宝砂(绘画技法之一)、“刨花”(金属镶嵌中的锡)和“窑化”(绘画转化中的陶瓷窑化之一),再到几百件的蛋壳镶嵌。
今年夏天,第二次去福州学漆艺的路上,因为火车堵了,滞留在杭州。当我看到江南的茅屋、竹林、水田、牧童、鱼塘、风帆,这个北国的农家子弟感到亲切、新鲜,心情一下子就好了。他们画了人生中第一幅漆画《鱼米之乡》。这是乔经过学习一定的制漆技术,反复酝酿试制而成的“精品”。
现在看来,他当时的创作心态依然毫无保留地展现在大家面前。那种对美好新灵魂的向往,对年轻的执着追求,都体现的淋漓尽致:在鱼塘里自由自在的游泳,田埂上欢快的牧羊人,安静舒适的小屋,构成了一幅幅充满情趣的农家小景。虽然,就其绘画本身而言,其绘画技巧尚未精通,细节略显粗糙。更多的是缺少自己个性的东西。但他所蕴含的精神元素,所揭示的艺术语言,所追求的形式器具,以及对材料和工具的驾驭手段,实际上已经掩盖了画面本身的不足,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从中透露出来的真诚和葱郁的艺术才华,这也就不难解释他日后成为中国漆画之父的地位了。
漆画虽然与工艺、手工艺、民间艺术有关,但它属于绘画,与所有绘画形式具有相同的特征。当大多数画家把一生都奉献给绘画本身的时候,但对于漆画和乔来说,他们还应该关心漆艺技术所带来的可能性和整体和谐。如果他们只懂漆艺而不懂绘画,他们就成不了漆画家,也成不了漆画家。漆画的两栖性从一开始就归因于从业者崎岖不平的艺术道路。
出于探索漆画各种可能性的愿望和教学的需要,乔先后到扬州学习漆雕、磨砺螺钿,到成都学习雕、填,到平遥学习“拓色”,到北京与师傅合作尝试黄金、漆雕,到山西新疆与师傅合作尝试“云雕”(一种漆雕),这些都在他的漆画中。自此,心与手的结合,灵魂与思想的碰撞,将他的技巧推向了成熟,也为他日后的艺术完善起到了过渡和铺垫的作用。
画家虞雯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期间,伴随着苏联现实主义风格的突然倒戈,他的灵感开始碰撞,他感到一种重生的感觉。面对西方文学思潮的冲击,中国画坛正在反思。庞勋和作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先锋派画家之一,对乔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民间艺术的修养构成了乔漆画的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漆画风格。而绘画的形式规则和艺术语言是没有国界的,是受人的主观审美趣味影响的。当时中国在文化上提出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吸收方法,把一切好的东西混合起来,然后融进他自己的民族。当然,也有很多错误的行为,把别人扔掉的垃圾当成了宝贝。正是在这样一个不确定的时代格局中,乔在努力尊重中国民族文化和传统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强调漆画的装饰性,力求平衡、呼应、对称、和谐,注重画面的空间感、平面化和风格化。用自己的实践,做了更深层次的改造。他坚持外化为师,不靠课堂教学的训练来保持一个画家原本的本质,这也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大师所必备的艺术态度和风格。
不久后,文革爆发,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里气氛紧张。老师们害怕被扣上“资产阶级形式主义”“形式主义”的帽子,但结果庞勋还是因为30年代组织的果断兰社被说成是形式主义者,被批是“毕加索城隍庙”。看到一幕幕闹剧上演,乔开始不敢越雷池一步,尤其是经历了“灵感爆炸”的炼狱后,画家的得失与成功似乎都不那么重要了,这促使他以极大的勇气拿起了井冈山时期的韶山、延安、京、毛泽东画像等一系列漆画。当时有评论认为:“乔这一时期的作品完全是一种泛政治化形式的迎合和作秀。”我不敢苟同那些持这种观点的人。任何艺术的审美存在必然有其特定的时代。在特殊的环境背景下,人很难独立于时间和空间。相反,他们可以将艺术视角融入社会生活,与时俱进。艺术本身不应该分对错,更重要的是人为因素和挑衅。画家当时的心理矛盾和存在是无法挽回的。这样,在更高的审美层面上,他把朴素的地方民族题材承包到社会现实中,这不是简单的外在言语嫉妒,而是对其艺术内涵的内在观照;无论从主题的广度和深度,还是横向和纵向,我觉得都是一个进步。
早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观点。相对于迎合更多疑似的文学形式,绘画题材的纯粹倾向最多是一种现象符号的映射。乔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这一点他似乎还没有意识到,那就是他在做京华饭店扩建工程室内装修工作时,在“四人帮”打掉那批“黑画”的时候,他的媚骨还显得不屈不挠。是的,我是乔·石光!这就是一成不变的画家乔!
但毋庸讳言,乔在这里的所有创作,只是为以后更高层次的探索开路。他擅长收集素材和练习素描,不仅画漆画,还画油画、国画、素描、速写,因为他知道素描的本质不仅仅是练习和收集创作素材,更是直接创作作品。不同于一般目的的写生,乔石光更注重艺术感觉和个性表达。特别是,我试图引入中国传统文学、音乐和书法技巧来丰富我的绘画。这对于任何一个善于驾驭全局的艺术家来说,都是重要的一步,甚至是重要的捷径。
在《泼水节》(1978)、《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1977)、《盛装的傣族妇女》(1978)等代表性画作中,艺术多样性已经非常明显。以泼水节为例,画家选取了几个女人的背影作为前景,以沸腾的人群和激烈的龙舟赛场面为背景,画人看风景,画外人看人看画。近岸、彼岸、龙舟都被当作了横向,而几个女人的身影则是直立的,注意到了她们聚散、相互对应、错落有致的变化。这种横向纵向,经纬交织的结构看似自然,实则是刻意安排。在工艺上,用蛋壳镶嵌表现傣族妇女的白色衣裙,珍珠母镶嵌表现裙子上的花纹,银箔盖漆磨制表现美丽的衣裙,水面涂以泥银,整体效果明亮华贵,似唐风。除了绘画,画家还巧妙地运用了卞《断章》中“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户/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的诗意意境,将绘画的艺术语言推向了另一个高度。
65438-0979《泼水节》在建国三十周年美展(第五届全国美展)中获二等奖(一等奖未授予),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这是乔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命的重视的结果。
历史评价
乔的漆画伴随着现代性的民族意味。它源于生活,超越生活,在更高的现代审美层面上,深度融合了传统和西方的诸多因素和个人主观色彩。它从民族文化或民间文化内部实现其现代转型。与以往任何时期不同的是,他的绘画致力于捕捉现实生活的真实和纯粹,探索这种真实而纯粹的生活中所蕴含的智慧,并深入思考这种生存智慧中可能折射出的永恒的生命哲学之光。无论是对生命的记忆,对命运的怀疑,还是对历史的反思,还是对自然的遐想,都与人类社会的探索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息息相关。
将艺术与生活结合起来,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这是北京漆艺研究会的使命。
这是京城漆艺家的定位。
我们来自四面八方,
我们向四面八方走去。
乔·石光
这是乔在北京漆艺展上的发言,既是一种诗意的延伸,也是乔心灵的真实呈现。其实,生活不是外在的,艺术也不是外在的,它在你的内心,在你异化了的人性里。寻找回归自然的家园,就是回归人类生活的本来面目和本质。画家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其艺术创作的本体因素和内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