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帅在聂荣臻元帅故居的生活
他扶着栏杆,久久地望着绿树与建筑掩映的山城。故乡慢慢向后移动,熟悉的风景渐渐消失在薄雾中。他站着沉思,心情激动,多少思绪和往事如流水般涌上心头。
1899 65438+2月29日,聂出生在四川省江津县吴滩镇石院子。
石元子原本属于王兴的一个大地主。是一座九厅民居,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庭院四周土地肥沃,院墙内外都是竹子,两边各有一个波光粼粼的堰塘。聂的祖先从江西迁移到贵州,然后转向四川江津。至此,地主已倾家荡产,石院子里的酒用堂只剩三层,聂家买下后定居。经过几代人的繁衍,聂成了江津的一个富裕家庭。但到聂荣臻出生时,他的家庭已经衰落。石院年久失修,更是破败不堪。只有竹林依然生机勃勃,编织成绿色的窗帘,人们几乎一踏上院门就能看到树荫下的房屋。
当祖传财产传到聂的父亲聂世贤手里时,只剩下65,438+00亩土地。聂世贤租了一小部分地,大部分自己耕种,维持全家生计。聂世贤为人谨慎,沉默寡言。他的妻子唐玉珊是一个贤妻良母般的家庭主妇。当聂在满月时出生,这对夫妇讨论给他们的儿子起一个吉祥的名字。在私塾学了几年,聂世贤打开个人珍藏,指着书的最后一句“百福可兼得”,边读边对妻子说:“这是吉祥的一句话。按族谱来说,我们的儿子是荣,你看给他起名叫荣珍、、双泉如何?”妻子满意地笑了。
聂荣臻两岁时,母亲生下妹妹聂荣昌。
孩子这个吉祥的名字并没有给聂家带来好运。由于家庭纠纷,聂世贤不得不卖掉自己的土地,靠出租地主的土地为生。1909,楼主开垦了耕地,生活更加艰难,只好和别人合伙开了个小染坊维持生计。聂世贤夫妇心地善良,对辛苦劳作的村民充满同情。
受父母和家庭环境的影响,聂从小就对劳动人民善良、同情,经常主动做些家务,为父母分忧。8岁那年,我去了爷爷唐昱初家三年。在这里他接受了启蒙教育。聂的三叔唐海潭曾就读于重庆政法学院。他思想活跃,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很多。他经常在家和同学讨论时事政治。接触过新闻的聂,也受到了一些因素的影响。
1911年,由于奶奶去世,爷爷在家服丧,私塾停课。聂·荣臻被转到沙布的孔德第三学校。辛亥革命后,他对新学的向往,使他于1913转学至武潭扎其寺小学。不久,他搬到了离家15公里的永川县陈石中学。
陈石高级小学开设了许多科目,大多数教师都接受过新的教育。聂来到这里,感到耳目一新。他非常珍惜时间,学习也很认真。除了学好必修课,他还广泛阅读,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第二学期,他在书桌上刻下“午夜是男人下定决心的时候了”这几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每天晚上,我经常听到他的读书声。别人已经睡着了,他还坐在小油灯下。一天晚上,语文老师刘纪修来到他的小油灯前,看到他正在读关于太平天国的书。他说,“作为一个青年学生,博览群书,知古知今,大有裨益,所以很好。”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校长赵见他走在走廊里背诵屈原的《国殇》,点头称赞:“好,好,屈原先人的诗词应该都熟悉。”凭着顽强的毅力,聂荣臻在这所小学努力学习了两年半。1917年春转入江津县九如镇高级中学,同年夏毕业。经过三年的高中学习,聂各科成绩优异。
陈石高中流传着一个“打菩萨扩建校舍”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描写了青年聂·荣臻的战斗精神。
陈石小学坐落在一座名为“三官殿”的寺庙里,寺庙的墙壁上排列着许多神像。庙里有很多小学生,老师和学生都要求拆掉泥塑,扩建校舍。校长也向寺领导多次交涉,但都被拒绝。今年夏天,来了一位新老师,杨。他家离得很远,学校里没有地方让朱和几个同学商量。他在庙的厢房里做了一个房间,当晚给杨老师祝寿。他们悄悄把房间里的菩萨打碎搬走,并在门口贴了一张纸条:“玉帝神谕:天、地、水三官,今日应迁入。”第二天早上,全校震惊,议论了一阵。有的说:“菩萨升天了。”有的说:“菩萨动了。”师生们心照不宣地说:“既然是玉帝的旨意,我们就应该帮助三官殿的菩萨搬家。”所以影响教学的菩萨都被敲掉,除掉。寺庙领导恼羞成怒,要求当地官员检查。但是,结果始终没有查出来。最后校长出面,买了香烛作祭品送菩萨“升天”,此事不了了之。这样不仅杨老师有宿舍,老师也有办公室,教室更多。校舍宽敞多了,师生都很开心。几十年后,聂打菩萨的故事仍在当地流传。
1917年夏天,聂考上了江津中学。
江津中学是当时县城唯一的中学。成立于1906年4月。是在维新思潮影响下,学习日本现代教育制度的四年制中学。校址位于县城黄荆街。校舍为土木结构,均为平房。校门呈之字形由南向北。校门前种着两棵巴蜀珍稀榆树,校园内桑树、柳树、梧桐成荫。当时学校的设备和师资在四川都是一流的。
聂荣臻珍惜在江津中学学习的机会,学习非常努力。他认真吸取文化和科学知识。
在他看过的书里,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评论,用小字体,很严肃。对于知识,他努力去理解,不争分数。各种作业他都一丝不苟,画得清清楚楚,写得工整。
他记忆力很强,但不死记硬背,反复思考,直到理解透彻。在学校保存的操行考卷上,有关于他操行的评语:宽容——衣着朴素;行动——上课活泼专注;言语——不霸道,温柔;品质——温柔自然;智力——记忆力强;情感-进取;意志坚定。
他对着墙读书的精神在学校受到高度赞扬。有一次,教室空了,他还在墙前大声朗读。语文老师杜看见了,就说:“荣珍,你也该休息了!你每天都这样吗?”
“是的,先生。”
“为什么?”
“老师,学生认为学习就像一堵厚厚的墙,你不下大力气是不可能凿穿的。”
“好有野心!”
杜老师还给他一篇刚刚批改完的作文《论内忧外患》,说:“荣臻,你这篇文章写得好!它道出了中国积弱积贫的根源,令人信服。
文章思想新颖,见解深刻,文笔流畅,意思通顺。我给你打了满分。我准备贴在nave上,让同学们看看!荣珍,你在哪里学的这么多新术语和新原理?"
聂荣臻指着木凳上的几本书。杜老师翻了翻,看到是《进化》《物种起源》《新青年》等。,和善地笑了笑。
江津中学管理非常严格。所有学生都住校,平时不准出校门,更不准上街。
每个自习室有6到8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聂潜心钻研,博览群书。他家经济困难,省吃俭用,但买书也毫不犹豫。他离校后,学校还收到了他从上海商务印书馆订购的一套百科全书。他在这套书上花了一大笔钱。
聂荣臻努力学习,寻找救国之道。面对帝国主义列强屠戮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他联系工业革命带来的欧美振兴和明治维新带来的日本崛起,思考如何让贫穷落后的祖国繁荣起来。
1917,俄国“十月革命”的强大政治冲击波震动了中国。聂从《新青年》等杂志上接触到新思想,他积极加入进步学生的行列。
1918端午节,他邀请了七八个同学朋友到尤溪,租了一条船,游了浩瀚的长江,看了龙舟赛。船到了河中央,把桨放进去,船就随波逐流了。这时,我看到了广阔的天空和汹涌的河水。聂荣臻,一个年轻的男孩,记得屈原和他的祖先的雄心壮志,改革法律和条例。他不禁热血沸腾。于是喝了酒,背了《离骚》里的那句诗:不在乎强者,却嫌弃污秽。为什么不改变这个程度呢?
骑马疾驰,
先来我道夫!
他们在船上喝酒时谈论时政。酒足饭饱后,聂慷慨激昂地说:“我们这一代人要以报国为根本,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做贡献。以后再聚,一定要有所成就,不辜负我们同学。”
1919 65438+10月18,巴黎和会召开,有27个国家参加。这是英、美、法、日等帝国主义列强再次瓜分世界的会议。会议无视中国的主权和战胜国地位,非法决定让日本继承一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消息传到中国,震惊了全国。当它到达江津时,学生们极其愤怒,聚集在校园里,喊着口号,强烈抗议。
五四爱国运动终于爆发了。这股强大的历史潮流影响了中国一代激进青年和聂。聂和他的同学们游行,集会,散发传单,张贴标语。江津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抵御外强中干,惩治内国贼”“坚决抵制日货!不要买敌货!不要讨厌货!”口号。
抵制日货是聂荣臻在中学经历的最大行动。江津县地处长江边上,商业比较发达。几乎所有的商店都摆满了日货,这引起了学生们的强烈不满。江津中学和江津A农校的学生代表联合起来,积极开展抵制日货的行动。他们动员一些店主不卖日货。“干坤泰”“明生和”等大卖场无视学生的诉求,一些小商贩也纷纷效仿。结果,学生们的愤怒被激起了。学生会代表组成小组分别搜查那些大店,把日货一一登记,封在文昌宫,准备烧掉。联合会还派代表沿河巡逻,所有装载日货的船只不得靠岸。几个大商店听说学生要烧日货,惊慌失措,采取各种措施抵抗,并与江津军政首脑勾结,企图武力制服学生。县长聂和卫戍区司令员王天培召开了一次由学术界和企业界代表参加的会议。聂是江津中学的代表。王天培被荷枪实弹的士兵包围,企图制服学生。商人要求赔偿经济损失,学生代表有理有据,坚持烧日货。双方僵持不下。
6月底,《凡尔赛条约》正式签署。消息传来,更是激怒了江津学生。他们立即聚集起来,走上街头游行。校长和督学百般阻拦,关闭校门,禁止学生上街。
在这个关头,进步学生如聂、傅儒林鼓励他们的同学:“不要害怕!冲出去!”
学生们打开校门,200多人冲了出来,组成4路纵队,与一级农校和其他学校的学生一起,汇成一支庞大的队伍。学生会派代表,举着小旗,沿街维持秩序。越来越多的人参加了游行,这在江津市引起了轰动。游行队伍到达文昌宫,将封存的日货全部搬出,到达东门河,搭起高台,周围是学生和群众,两校学生代表上台主持会议。聂等人在会上发表了激烈的演说,激起了听众强烈的爱国热情,大家义愤填膺,势必要把日货全部烧掉。
大多数商人都是通过抵制日货接受教育的。但是一些大的店主非常不友好。他们贿赂警察,镇压学生。烧日货的第二天,团长王天培带着荷枪实弹的士兵来到江津中学。在王天培的授意下,学校首先开除了傅儒林,其余学生代表准备在学期末被开除或勒令退学。
暑假来了不久,聂就和江洋学生会的领导人一起起草了一封公开信,号召同学们回国后广泛宣传,发动民众,抵制日货,共赴国难。
7月,聂回到家乡,在唐家秀、叶楚材等人的陪同下,到武潭、石门等地进行宣传。他大多是利用市场机会,站在高处说话。他演讲中的爱国热情经常赢得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暑假结束回到学校,才知道反动势力要镇压进步学生。激进的学生无法再继续学业,何去何从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这时,聂想去法国勤工俭学。
当时四川勤工俭学发展迅速,青年学生积极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从五四运动到1921结束,留法学生492人,为中国之最。在四川,去江津的人数最多,40多人去了江津。
聂、钟如梅等同学先到重庆打听赴法勤工俭学的手续和旅费,然后回国做出国前的准备。
他先去他叔叔家争取支持。唐的叔叔愿意帮忙。可是回到家,父母却不愿意让儿子远离家,怕出事,表示不同意。聂荣臻向父母肯定了改变现状的意志和可能被抓的危险,毅然决然地说:“我将赴生死!”经过舅舅的帮助,父母终于同意了儿子的要求。在我叔叔的帮助下,我为这次旅行筹集了300块银元,并做好了一切准备。
中秋节,家人团聚,备酒。
农历重阳节后的一个早晨,聂带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告别了父母和叔叔,离开了家乡。
儿子离家的那天,母亲在地里埋了一坛酒,准备用它让儿子回学校。然而,这坛子酒,老人一直没有拿出来。聂荣臻的父母死于20世纪30年代。聂一离开家乡,就再也没有踏进这座被竹子环绕的石头庭院。直到5月1955,他去四川视察军工厂,顺便返回江津县。
小汽船行驶在汹涌的长江上。大江的景色很快扫去了他的沮丧。
过了万县,他和同学们看白帝城,仰望巫山十二峰,欣赏三峡风光。祖国壮丽的山河,神奇美丽的传说,让他们心旷神怡。一个同学对庄敬念叨:“一日千里回江陵,送别白帝。”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会回到外国。聂荣臻接口说:“决心报效国家,那么他将永垂不朽。”。"
船到了汉口,停在码头,几个学生下了船,想看看火车是什么样子。在四川,修建铁路已经酝酿了很多年,也有过保护铁路的运动,但我没见过铁路,更别说火车了。他们冲向火车站。不幸的是,车站上没有火车。有人说在铁轨上可以听到远处火车的声音。聂荣臻然后下来,把耳朵贴在冰冷的栏杆上,只听到“嗡嗡”的声音。出了火车站大家都很兴奋,说从法国回来要在四川修一条铁路,让他们的火车能在巴蜀大地上跑。
到上海后,他们待了10天。
当时被称为“十里海潮”的上海,是“冒险家的天堂”。在这里,聂看到了国中之国的租界,外国人享受的特权,外国人和富人享受的赌场、夜总会和鸦片馆。这些坚定了他丰富强兵的野心,也让他觉得自己走上了出国留学的正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