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漫谈
作者简介:胡奎,原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矿产储量评估师。
我干了一辈子地勘,跟规范打了一辈子交道。50年来,学习规范、使用规范、编写规范、审查规范、评价规范,产生了对规范的深厚感情和对规范内涵的一些感悟。本文以中国矿业协会编制规范为契机,对规范提出几点思考,以求教于矿产地质勘查同行。
1规范的对立统一
规范,顾名思义,就是规则和榜样。规则必须遵守,这体现了规范的严肃性和指导性,而榜样是给人模仿的,不可能千人一面,这也体现了规范的灵活性和指导性。规范一词充分表达了严肃性和灵活性的对立统一,也显示了汉语的深刻奥秘。
在矿产地质勘查领域,从1953开始就是国家储备委员会的职能。到了90年代,地勘规范已经纳入国家标准化管理的范畴,也有一些动议要求改名为“标准”和“规定”,但毕竟不如“规范”合适,所以即使进入了标准化管理的系列,也还是叫规范。当然,在格式上,我们借鉴了其他行业标准的一些经验,比如将章节的编排改为条目,包括附录中的一些内容,分为指导性条款和强制性条款等等。
而规范中的指示与被指示对立统一的精神却深深地渗透在各个方面,甚至是细节中,往往无法断然分开。具体来说,比如一种矿物的基本样品长度为2m,开槽取样时一般取为度,而岩心取样由于受回收率和分层孔深的影响,应为2m左右。更大的问题,比如工业指标,是矿产和非矿产的分界线,自然需要严格遵守,也是相当严肃和强制性的。国家储备委员会编写了一册《矿产工业要求参考手册》,对矿产普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也有人指责中国的矿床工业指标千篇一律,缺乏经济观点和发展眼光,否定工作指标的灵活性。完全是误会。且不说在纵向上,随着科技的进步,矿床的一般工业指标,如铜金的最低工业品位、截止品位等逐渐降低,在横向上,我国也从未有过全国统一的工作指标。以铜矿截止品位和最低工业品位为例,安徽铜官山为0.3%和0.5%;江西德兴斑岩铜矿为0.2%和0.4%;西部偏远地区为0.4%和0.6%。即使在中央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工业指标体系也是一批矿,充分考虑了各种矿床的资源禀赋的优劣和外部建设条件的差异,具有深刻而具体的经济内涵。当然,一矿一批制不排除类比,也不排除同类矿床指标相同。特别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环境和供求格局不变的前提下,矿床一般工业指标稳定和相近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国储委有条件编制一般工业指标,作为一般措施作为探矿阶段预调查的参考。在勘探阶段,论证和确定具体指标,圈定矿体时必须严格遵守具体指标。
规范中严肃性和灵活性对立统一的精神还体现在勘探网度和储量比例上。这两个方面是勘查设计中无法回避的重大技术关键,是勘查经验和采检经验的积累,是智慧的结晶,是不同矿种勘查规范不可或缺的精髓。勘探网格和储量品位比例必须严格执行,否则达不到预期的勘探研究程度,不能提供相应的用途。同时,网格大小和等级也不能硬性对待,机械实现还是需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正是由于在网格、品位等重大问题上的严肃性和灵活性的摇摆不定,历史上出现过三次对勘探规范的冲击。
2勘探规范的历史变迁
回顾50多年来中国勘探规范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和三次冲击。
2.1第一发展阶段-参考阶段(1952 ~ 1957)
建国之初,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矿产勘查。国内没有统一标准,美英全面封锁我们。苏联伸出援助之手,派出大量专家指导中国的矿产勘探。我有一本当时苏联专家建议的汇编,里面记录了如何安排勘探项目,如何绘制探槽勘探草图,如何取样,如何编制综合剖面图,如何计算储量和如何编写勘探报告,如何从基础工作做起,手把手教。中央的政策是一边倒的,我们的探索工作也全面借鉴了苏联的规范。1954国家储备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决定暂参照苏联规范审批矿产储量,分三批26个系列翻译出版了40余种苏联矿产储量分类规范,以备急用。20世纪50年代也是中国地质教育大开创大发展的阶段,大批青年在地质院校接受苏联式的教育。勘查系矿产地质与勘查专业有一门专业课叫勘查方法,后来叫找矿勘查地质学。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探索规范。青年学生去地质勘探岗位,自然按照苏联的规范工作。借鉴苏联规范,促进了新中国矿产勘查,奠定了新中国矿产勘查的技术基础。所以中国的探索规范和苏联是一个体系,是师生关系。但是,有着五千年光荣文化传统的中国人,从来不缺乏将外来文明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能力,以及精益求精的勇气。
2.2第一次冲击——设计革命和第二次发展阶段——创始阶段(1958 ~ 1965)
1957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随后发起了大跃进运动,这就是工业技术领域的“设计革命”运动。矿产勘查形势突飞猛进,借鉴苏联规范已不能满足需要。一方面,中国自身勘探经验的积累,发现了许多不同于苏联矿床地质的特点。另一方面,人们感到苏联式的按部就班的工作方法不能满足各工业部门对矿产勘探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国家储备委员会开始起草自己的规范。最先颁布实施的是《金属、非金属和煤矿储量分类通则》(1959)和《煤、磷、铜储量分类暂行规范》(1961 ~ 1962),这是在中国大地上萌发的勘查规范的嫩芽。它们原本是非常珍贵的,但是,随着“大跃进”和“设计革命”运动从追求高速发展的初衷演变为脱离实际的狂热,它们开始冲击矿产勘查实践中的基本原则规范。记得当时有句话叫“破网破线”,有个故事是地质干部根据勘探线和勘探网布置钻孔,当一个孔位于一个屋顶上,就要拆房子打眼。我不知道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很多规则都被打破了。人们很快发现,任何违反地质法律和规范的基本原则的人都受到了不良后果。当人们从狂热中清醒过来,不得不对1961至1962大跃进时期提出的储量报告进行全国范围的审查,审查报告共计6514份,先进水平以上的储量减少了50% ~ 70%。审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是违反规范和原则的结果。一是勘探网度太低,无法控制矿体的变化,达不到相应的储量水平。这是因为它违反了勘探网格原则和储量级别条件。二是超前储量比例过低,达不到相应的勘探程度,勘探报告无法用于开采设计,沦为详查和普查。这是由于违背了超前储量比例原则和勘探阶段的要求和用途。三是钻井工程和取样检测质量低,违反了规范规定的质量标准。第四,水文地质开采的技术条件,或者说选矿性能研究不够,导致工业生产难以利用。违背了标准研究度的原则。
幸运的是,由“设计革命”造成的错误相对较快地得到了纠正。储量核实后,人们从反面学习,规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高,严格执行规范的自觉性更高,提高了规范原则与国家和项目实际相结合的主观能动性。1965年颁布了金矿石、白云母、菱镁矿等矿种的规格,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标准样式。1963,1964为已核实降级的项目补课。当时提倡学习大庆、大江平的严谨作风,制定每个勘探项目的技术细则,严把质量关,使严格执行规范的精神在基层得到了深入贯彻。1964期间,担任樟树墩战斗矿区综合组组长,牵头起草矿区岩石野外编采命名方案,每天现场检查测井质量。严格对待规范及其执行规则的印象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2.3第二次冲击——文化大革命的冲击(1966 ~ 1976)
中国的探索标准是在一波三折中创立的,就在吸取了双方的经验,开始成体系的时候,1966年爆发了文革。十年文革的动乱,冲走了国储委,冲走了制定和执行规范的正常环境。从65438到0967,我担任了一个近200人团队的技术总监。下属一个矿区起草的详查报告,写满了毛泽东思想的颂歌,安排是向大领导汇报他们学习语录的体会,但详查报告的地质背景、矿床特征、勘探质量、成果评价都是散的、乱的、不知所云的。如何修改和完成这样一份报告?支队行政领导也表扬他们高举红旗,在全支队推广。无奈之下,我只好贴大字报,辞职,但被造反派拒绝了。你非常积极地为资产阶级当权派工作。为什么让工人阶级掌权?我还听到一个无奈的故事:省重工业局地质组现场主持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审阅一个大型铜矿的勘探报告。南昌设计院技术人员批评报道,工宣队上台说:我们钻孔,挖隧道,哪里有矿,质量好坏。我们一线工作者最清楚,你们这些资产阶级学术权威不能说三道四!实质上,中储委对勘探报告的审查是严格执行勘探规范的最后一道关口。审查会议必须邀请设计院和矿业部门参加。站在后续报告使用者的角度,他们对质量要求严格,会尖锐地提出报告的问题和不足,就像法庭上的起诉,提交报告的地勘单位是辩方。正是从控辩双方的激烈辩论中,预备委员会分清是非,做出判断。这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的评价机制。无论如何,这种对立辩论的机制被打破了,评价的质量也就丧失了。虽然“文革”深受干扰,但“文革”时期仍有喜人的矿产勘查成果和质量良好的勘查项目,这是由于地质工作者的良知和深入人心的规范精神。
2.4发展的第三阶段——标准体系的形成阶段(1977 ~ 1995)
“文革”后,中国的探索规范通过拨乱反正、恢复储委、强化职能得到加强,逐渐形成了独特而完整的体系。从1977到1995,金属非金属勘查规范通则重新发布,直到水泥原料矿山地质勘查规范发布,在此期间,国家储委制定(修订)了两种储量分类和勘查通则,其中矿产勘查规范44种,涉及矿种83种,其他综合性规范法规9种,加上地标委和各行业部门制定的法规和规程。这个体系有几个特点:一是学习苏联,不受苏联规范的束缚,后来又学习欧美的先进经验,洋为中用,非常重视联系中国实际,树立自己的品牌。二是在规范制定过程中,坚持专家与群众智慧相结合、勘探与生产相结合、编制组与审查组相结合的三个结合,充分吸收各方意见,占据行业领先制高点,贯穿勘探与生产全过程,适用于政府和企业,深入实践。第三,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可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形势的发展及时修订。比如《固体矿产勘查通则》修订(修订)了三次,有1959、1977、1992,《煤矿规程》有191、65438。修改不是推倒重来,而是扬弃,是继承和发展。第四,融知、导、教于一体。如在矿产分类规范中,先介绍国内外矿床的性质、用途、加工方法、有用矿物类型、地球化学行为、工业类型,再介绍储量分类分级、勘查网格、勘查工作方法和质量要求、储量计算方法等。,并附勘探实例。讲解,由浅入深,亲切,全面,适用。年轻时在野外进行过普查,经常更换目标矿物。单一矿物说明书是指导我们处理新矿物的模范老师,也是我随身携带的适用手册。第五,规范的制定、实施和检验都遵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基本原则和《实践论》的哲学思想。储委历来重视探采对比,用开采实践检验勘探效果。各级各类矿产储量实行网格调控,从不提倡死扣,但要考虑矿体控制效果。第六,中国的规范层次分明,上下呼应,符合管理体制。规范的上层是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具有行政强制力。比如《矿产勘查工作阶段划分暂行规定》就是国家储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在1987联合发布的部门规章。再比如,鉴于工业指标管理的重要性,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和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在1992联合制定了《矿床工业指标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体系本身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总则,第二个层次是按矿种划分的勘查规范,第三个层次是专业规范,如采样规范、测井规范、岩心钻探规范、矿山储量管理规范等。下级隶属于上级。如果一个矿种的勘查经验不足,没有单一的规范,勘查工作可以遵循相关通则的规范。规范的下部是地质队、矿山、勘探项目自己制定的技术细则,使规范精神联系当地实际,深入群众。中国的规范体系结构完善,考虑周全,分工明确,易于操作,足以自豪和自信。
2.5第三次冲击——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第四次发展阶段——市场经济阶段(1996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矿业体制和地质勘查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多种经济成分的进入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使得矿产勘查规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也在不断改革以应对新的形势。65438-0992国家储备局发布《关于加快矿产储备管理改革的意见》,提出清理修订法规,加强宏观调控,形成一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矿产储备管理法规体系。国家储备局1993起草、国家储备委员会1995发布的《关于调整规范要求和改革储量审批的意见》,放宽了分段勘探要求,放宽了储量比例。对美国储备分类开放之风催生了向国际惯例靠拢的趋势。就在1992年底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由国家储备局起草审查的新一代《固体矿产地质勘查通则》(GB/T 13688-1992)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地标委提出了从1994到1995的“突破”。在苏式、美式、中式剑拔弩张的形势下,1995收到了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推荐的一位德国教授起草的储备分类方案,并要求其与中国的储备分类兼容。本方案是1997发布的《联合国国际储备/资源分类框架》的前身。这个方案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它的框架。开篇就说明,旨在制定一个便于国际比较的框架,同时保留各国的分类体系,因为各国的分类都有自己深厚的历史、民族和文化根源。这就是德国人比美国人优越的地方。我回信称赞了他们的框架原则,并明确表示他们可以与中国分类兼容。他们非常高兴,并立即接受我为专题工作组的成员。1996年在奥地利召开的座谈会期间,我曾经自豪地对座谈会的负责人迪特马尔·凯尔特教授说,中国有完整严格的规范体系和储备管理体系,你考虑到的问题,中国都考虑到了,有些甚至更微妙。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对中国的储备进行分类,并转换到联合国的分类框架中进行国际比较。联合国分类框架也采纳了中国的部分意见,1997的正式文本通过联合国向全世界推广。我向中国介绍了联合国分类框架。但没想到的是,完全套用联合国的分类,失去了中国分类的一些精髓,G轴错位了。
1999年,我国发布了新的国家标准《全国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7766-1999),被联合国111,122,333取代。2002年6月,颁布了矿物分类规范,取代了2002年6月至2002年6月形成的规范体系。它被称为“固体矿产地质勘探规范”。与以往规范修订的动机不同,此次规范变更的动机是“分类方法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所以称之为外部推动。
遗憾的是,GB/T 17766-1999的新分类存在重大缺陷。一是在适用联合国分类框架时,混淆了衡量地质工作程度的两个层次,导致与国际接轨时G轴错位。二是将框架作为一个实体,抛弃了我国准备金分类管理的本质,导致实际应用中出现诸多问题。作者写过很多论文,建议修改。最近听说1999的修订新分类终于提上日程了。祝它重回正轨,逐步好转。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的变革是极其深刻的,它对矿产勘查工作规范的影响也是极其深刻的。制度还在建立和完善中,适应市场经济的规范体系还没有定型,还在改革发展中。
3矿产勘查的性质和规范要求
矿产勘查的最终目的是:“为矿山建设和设计提供必要的矿产资源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的资料,以降低矿山开发的风险,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可见,矿产勘查首先是为采矿服务的,是采矿的必要前置程序;第二,矿产勘查成果是信息产品,是采矿所必需的地质资料。数据分为两类:一类是矿产内部特征——以资源储量表示,另一类是外部环境——以开采的经济技术条件表示;第三,矿产勘查具有科研和生产双重属性。它既要研究和遵循地质规律,同时又要遵循经济规律。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地质成果,是矿产勘查的最高经济准则。而且由于其工作对象是国家所有的矿产资源,还必须执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政策法规。上述矿产勘查的三个本质属性是矿产勘查规范必须遵循的要点和基本原则。
3.1勘探阶段
探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探索是分阶段进行的。预调查提供靶区,普查发现矿产,详查评估其工业价值,勘探提供矿山设计资料,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逐步认识过程。勘查阶段是矿产勘查有序进行的程序。可以在每个阶段结束时提交资源储备。预调查提供预调查资源,普查提供普查资源,详查提供详查资源,勘探提供勘探资源。可靠性依次提高,风险依次降低,其用途也依次提高。三维分类框架选择它作为第一维度(G轴),意在以简单的方式给投资者一个明确的信号。G轴勘探阶段是按项目(矿区、井田)测量,不是按区块测量。在我国的标准体系中,煤矿称为详查储量和精查储量,其他矿种体现在项目和报告勘探阶段的定性分析中,这一点也很明确。老地质学家都会记得,如果勘探报告降级为详细的勘察报告,那是很丢脸的。
为什么中国储委只针对不同矿种制定勘查规范,而只针对普查和详查制定总则?我觉得是因为勘探报告最终交给矿山建设设计利用,普查和详查是地勘行业中的过渡阶段。只要勘探目标明确,普查和详查就有了方向。谁也不能否认矿产勘查规范对这种矿产的预调查、普查和详查的指导作用。野外队的年轻地质学家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谁能参与大中型矿区的勘探并提交勘探报告,谁就是非常幸运的。经过正式探索的洗礼,面对工业设计部门的批评,存储委员会的严格审查,过了这一关就成熟了,同事们都会特别尊重的看着。
勘查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直接为下游产业提供产品,而预勘、普查、详查这几个阶段虽然在地勘行业内部是依次升级和过渡的,但对地质素养和理论水平的要求很高。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观察蚂蚁寻找食物。蚂蚁整天忙忙碌碌,来去匆匆。当他们在检查的路上发现任何不寻常的东西时,他们不得不触摸和闻它。多少土块、石头、树棍遇到了一只毛毛虫,它们快乐地吸引了许多同伴。我觉得蚂蚁不仅勤劳,而且技术好。他们必须遵循一些经验和规则。这就像预调查和普查一样。要找矿产,必须熟悉找矿标志、控矿条件、成矿规律、矿床类型和初步判别矿产与非矿产的技能,应用前人的找矿经验。你必须幸运。详查需要评估是否有工业价值,工作有系统性,重在整体控制。但是找矿项目比勘探稀疏,所以理论推断和预测的成分比勘探大。正确的推断和预测需要深厚的理论和经验知识。如果说测量房屋和土地是测量已知的东西,那么测量矿产勘探就是测量未知的东西,矿床的真面目就在一步步的加密测量中逐渐显露出来。有时候感觉就像盲人摸象,但是要综合几个盲人的信息才能得出大象的样子。
3.2勘探类型和网格程度
勘查成果的第一类信息产品,即矿产的内在特征,表现为资源储量,它不是一组简单的数字,而是矿产数量、质量及其经济性的三维空间分布规律的表达。为了获得三维空间中每一点的一组数据,需要通过探矿工程和取样试验来获得。认识论的公理告诉我们,找矿项目越密集,数据测点越多,对矿床的认识就会越全面、越真实。而矿产勘查工程的经济规律要求我们的勘查点越少越好,所以必须寻求一个平衡点,即在满足采矿设计最低需求的前提下,勘查工作量最少就是最好的(勘查阶段)。开采需要的第一类资料包括:矿体的数量、分布、主次、规模、厚度及变化、矿体的连续性、矿石质量(矿石类型、有用成分品位、有害成分)及变化、矿体的产状、断层褶皱、分叉复合、尖灭再现、夹石、侵位和侵蚀、各种因素与其地质位置的相关性等。根据矿体规模、矿体形态复杂程度、内部结构复杂程度、矿石有用(有害)成分分布均匀程度、结构复杂程度等主要地质因素。,确定勘探类型,区分难易程度,根据勘探类型正确选择勘探方法和手段,合理确定勘探网格。正是为了以最经济的勘探工程投资,有效圈定和控制矿体及其变化规律。因此,类型和网格是规范的重点之一。类型和网格是勘探和开采经验的归纳,非常珍贵,不能生搬硬套。曾经有过勘探者和批准者左右摇摆,同时批判类型网,断网断线,采取“一管死,一放乱”的做法,这不是对待规范的正确态度。
3.3资源储备水平与储备水平的比例
大多数勘探项目不会将一个矿区划分成一种网格和一种控制度。中国如此,外国如此,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如此。究其原因,一是受勘探工作经济规律支配,遵循以最小投入满足采矿设计最低需求的原则。出于经济评价和开采总体设计的考虑,需要对整个区域进行控制,同时不需要把整个区域做成一个网络,也不需要提前十几年或者几十年就可以投入的加密工程。其次,受地质知识规律支配。找矿项目需要从疏到密,从浅到深,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从密集工程地段的发现中总结出来的地质规律,可以从稀疏工程地段推断出来,稀疏工程地段的推断需要密集工程地段来验证。一个矿区(井田、项目)有不同网格、不同可靠度的区块,其标识为区块的资源储量级别,即B、C、D,是储量类别如111的细化。在矿山生产、勘探和储量管理过程中,低级别资源储量需要提升,然后会进入三级矿量,制定开采计划,根据资源储量动态监管系统上报政府部门进行统计。
由于一个矿区(井田、项目)有不同网格、不同可靠度、不同级别的区块,储量级别比例是衡量勘探水平的重要指标,也应该是标准化的重点之一。在2002年矿产规范中,煤炭规范定义了储量比例。其他矿产强调储量比例由投资决定。其思想根源可能是我们在市场经济冲击初期的一些片面观点:一是认为探索的程度取决于投资者承担风险的意愿选择,政府不需要干预;其次,投资者出于对自身投资利益的热爱,会自觉选择合理的勘查程度,自觉节约和保护矿产资源。然而,近十年来矿业权市场运行中的种种问题警示我们,这些认识是不正确的,必须加大政府干预的力度,引导市场经济的正确方向。煤炭作为整顿规范的试点矿种,政府出台了多项调控措施。笔者曾建议,应严格控制勘查阶段的用途管制,不勘查不得开采。只有这样,才能遏制矿业权市场投机欺诈、掠夺性盲目开采、破坏浪费矿产资源的行为,保护投资矿产勘查开采的投资者不被忽悠(未来矿业权融资市场发展起来后)。矿产勘查程度必须有明确的国家标准,储量比例是关键控制指标,不可回避。
3.4矿床的外部环境和经济评价
开采所必需的第二类地质资料是指矿床的外部环境:①矿床开采的技术条件,包括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条件;(2)矿石的加工性能技术;(3)矿井外部建设环境、自然经济地理、供水供电、市场情况和宏观经济布局支撑、经济效益评价。这些数据在采矿设计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篇文章强调两点。第一,这些条件是以整个矿区(项目、井田)为整体进行评价的,属于第一层次衡量资源储量范畴,而不属于第二层次按区块衡量储量级别。其次,一般来说,第一类数据矿床内部特征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第二类数据矿床外部环境的重要性是第二位的,但有时第二位的某些因素会上升到第一位,如新型难选矿石的冶金性质、环境敏感区的环境地质条件等,可能直接危及矿产的利用,必须提前列入重点研究内容。即使是第二个也不能忽视。历史上因第二类数据缺陷导致勘探报告失败或给矿业造成重大损失的案例很多。